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貝多芬和莫紮特詳細資料和作品

貝多芬和莫紮特詳細資料和作品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紮特

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糧食街9號,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享年35歲。

音樂生涯:莫紮特出生在壹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紮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壹次試驗性的巡回演出,獲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紮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壹位作曲家。

這壹時期,莫紮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裏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壹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紮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紮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紮特,對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壹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壹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壹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壹時期,莫紮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壹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壹時期莫紮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壹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紮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淩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壹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壹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征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壹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紮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濟會”(也叫兄弟會,是拿破倫在埃及創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愛),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 上一篇:如何在嗶哩嗶哩(bilibili)投放遊戲廣告
  • 下一篇:求psd格式喬遷之喜邀請函素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