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南宋的詩詞

南宋的詩詞

襄邑道中

南宋·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題解

陳與義,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這首詩描寫的是乘船東行,河兩岸落花繽紛、隨風飛舞的景物,以及臥看白雲的閑適自然,無意中點明了靜止與運動之間的辯證關系。

古人行船,最怕逆風。作者既遇順風,便安心地“臥”在船上欣賞壹路風光:兩岸的景色是在隨著行船不斷向後推移的。可是這天上的“雲”卻並未隨之而動,這令作者感到困惑。隨即作者便恍然大悟:正是因為順風而行的緣故,天上的雲正和自己壹樣朝相同的方向前進。由於二者的速度相同,所以位置相對不變。此詩所體現的哲理是:人不能孤立、靜止地觀察事物,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及其本質,必須辯證、廣泛地聯系分析。同時,變與不變是相對的,運動變化是永恒的,靜止只是存在於相對狀態中,並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五首選壹)

南宋·陳與義

其四

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臯。

題解

這是壹首題畫詩,也是和作。作者描繪的是壹幅水墨梅花。此畫雖不加顏色,純以黑白二色點染,卻將雪中盛開的梅花圖寫得逼真肖似,更巧妙傳神地反映了梅花所蘊含的傲視霜雪的精神。作者有感於畫工高妙的技法,創作了這首哲理詩。首聯“含章”用典,這裏用來形容所畫梅花的美麗鮮艷。“前身相馬九方臯”也是用典,詩人用九方臯的故事說明,畫師的目的不是要求顏色相似,而是力求畫出梅花內在的精神。這首詩告訴我們,觀察事物不能只看其表面現象,而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

秋夜

南宋·陳與義

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後嶺通雲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復明。

不嫌屋漏無幹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題解

這首詩作於宋高宗建炎四年,作者此時已然衰老,避禍江南。陳與義是壹名遭逢易代的詩人,北宋滅亡的慘痛、失去家園故土的痛苦時時刻刻折磨著詩人,他心中想要恢復故國山河,但是此時卻已經是老態龍鐘。作者對於風雨的獨特感悟是與他獨特的人生遭遇聯系在壹起的,有感於山河破碎,生民塗炭,寫下了這首詩歌。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復明”顯示了他通情達理,豁落達觀的心態,同時寫實之中包含著辯證法的哲理。“壹陰壹陽謂之道”,這是中國古人形成的樸素的辯證法。風雨與晴天正是陰陽兩極,久晴必雨,久雨必晴,這種道理也可以用在國家的形勢上,雖然現在宋朝被壹分為二,但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總有壹天祖國會再次統壹。這首詩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不是靜止的,物極必反,數窮則變是自然規律。

學詩(三首選二)

南宋·吳可

其壹

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

題解

吳可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詩論家,論詩喜用參禪之說。這壹首以北宗禪“漸悟”與南宗禪“頓悟”的比較為喻,說明寫詩需要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詩中所雲“竹榻蒲團不計年”就是說學習詩歌創作要像北宗禪那樣,多讀書,勤寫作。吳可並不將漸悟和頓悟二者對立起來看,他借助“頓悟”說明學寫詩也應講究悟性,這個悟性並不是憑空而來,是從長時間的鍛煉中積累起來的。心中壹旦“悟道”就能夠創作出“超然”的詩歌,而且毫不費力,寫起來如同“等閑”。這首詩闡明了詩人如何積累素材,經過反復推敲,最終達到熟能生巧的創作境界。

其二

學詩渾似學參禪,頭上安頭不足傳。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誌氣本沖天。

題解

這首詩依舊以參禪為話頭,強調寫詩要有個人的參悟,不能壹味模仿,自成壹家才能算做真正的“誌氣”。“頭上安頭”是典故,比喻多余和重復,吳可用此典說明作詩貴在新奇,要獨出胸臆,千萬不能拾人牙慧。

學詩(三首選二)

南宋·龔相

其壹

學詩渾似學參禪,悟了方知歲是年。

點鐵成金猶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題解

龔相與吳可生活年代接近,這組詩是他仿效吳可的《學詩》三首而作的,主要也是運用禪宗的佛理來說明作詩不應依傍前人,而應由個人的體悟出發,創作獨具新意而又自然雅致的作品。龔相認為,詩歌之道與修禪類似,都是通過“悟”去見識事物的本質,就詩歌而言那就是創作本質。首聯所說的“悟了方知歲是年”就是這個含義。龔相反對黃庭堅提出的“點鐵成金”的師法,他認為這種搬弄典故,字字有來歷有出處的做法實際上是妨害詩人表達自身情誌的,真正的詩歌應該是妙悟於心,有所發明,就如同琴曲高山流水壹般,使人讀後自然而然地產生相應的聯想。此詩從總體把握的角度提出了作詩所應遵循的道理,即作詩貴自身、創新、真實。

其二

學詩渾似學參禪,語可安排意莫傳。

會意即超聲律界,不須煉石補青天。

題解

這首詩主要闡述了作詩要重視意境的營造,而不應過分錘煉字句,文字上的結構安排應該以表情達意為最高原則。作詩似參禪。在禪宗看來,文字也是修行時的壹重障礙,即所謂的“文字障”。妙悟的關鍵並不在文字,而在於內心的頓悟。從作詩來說,詩人有所感悟,就不會受到詩律的束縛。詩人遣詞造句,應該追求壹種自然渾成的境界,這個境界有助於表達詩人本身的妙悟即可,不需要遵守什麽謹嚴的法度。

遊山西村

南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題解

此詩作於乾道三年,就在前壹年作者因為極力遊說張浚北伐,被秦檜等人以“結交臺諫、鼓唱是非”的罪名罷職,回到家鄉。從爾虞我詐、激烈鬥爭的官場回到寧靜閑適的田園,詩人放下了以往的包袱,真心地投入到熱愛的田園風光中去。首聯寫農家的熱情待客,情誼懇切,“莫笑”二字是詩人對淳樸民風的由衷贊嘆。頷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寫鄉村環境的曲靜優美,鄉間小路,蜿蜒曲折,隨著山形水勢而盤桓,走得久了,作者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迷路,可是轉眼間就又出現了人家,此時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並帶給人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兩句詩本身只是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寫出了文外之意,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啟發人們面對現實,不畏懼退縮,必然能開創出壹個嶄新的境界。

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後(二首選壹)

南宋·陸遊

其二

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

君詩妙處吾能識,盡在山程水驛中。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晚年為廬陵秀才蕭彥毓詩作所題寫的評語。詩歌繼承了宋人好以議論為詩的特點,在評價蕭彥毓詩歌的過程中點出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法不孤生”是禪宗的說法,強調因與果之間的聯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才有果的,而因果的顯現則需要借助於緣。陸遊借用了這個概念,將它運用在文學創作上,意思是作者的藝術構思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與現實生活之間發生了種種聯系而產生的。

“鏤虛空”使用了《莊子·應帝王》裏的典故“倏忽鑿渾沌”。陸遊用此典故來說明破壞事物之間原本存在的聯系,生拉硬造對於文學創作的傷害,反映出現實生活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於是就引出了本詩最為精辟的兩句“君詩妙處吾能識,盡在山程水驛中”,意謂蕭彥毓詩歌來自於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他擅長描繪途中見到的山水景物,因為完全是詩人自己親眼所見,所以顯得真實而形象。此詩闡明的道理簡單而明快,那就是只有實踐才能產生正確的認識,而認識也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

冬夜讀書示子聿

南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慶元五年寫給自己的孩子的,體現了作者的教育觀。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告誡自己的孩子學業應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經過幾十年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詩歌的後兩句,詩人更進壹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這兩句經常被人們用來說明書本知識、間接經驗與親身實踐、直接經驗之間的關系。壹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 上一篇:最恐怖的恐怖片
  • 下一篇:校園話劇劇本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