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陶淵明的作文素材有什麽?

陶淵明的作文素材有什麽?

1.年少有誌

陶淵明少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 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絕了。

分析:不畏權勢,不同流合汙,壹直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壹生的光輝寫照。

適用話題:誌向、舍與得、追求

2.陶淵明擇友

陶淵明結識的朋友不分貴賤,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齒的。有壹天,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往見 他,這時,陶淵明正好已偃臥床上餓了好幾天了。檀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 隱,有道則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淵明回答道:“潛也何敢望賢,誌不也。”檀道濟臨去時饋以梁肉,陶淵明壹手把它揮落地下。當時東晉政治混亂,且文帝廢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濟竟雲文明之世,以亂為治,其人格可知,淵明因此對他贈送的東西揮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膽相照、榮辱與***、誌同道合的。沒有***同的喜好,沒有相同的品性,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同時,從壹個人的擇友標準可看出其做人的個性和品位。

適用話題:選擇、人格、標準

3.交往

江州刺史王弘想認識陶淵明,陶淵明卻認為沒有和他結識的必要。王弘於是求救於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遇之。龐氏探知陶淵明要去廬山,便準備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龐氏見陶淵明果然來了,便請他下奕***飲,陶淵明欣然就飲。不久,王弘伺機而至,陶淵明正喝得酒酣耳熱,也就對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結織陶淵明。

分析:朋友交往需要時機,也需要***同我愛好,王弘正是利用這壹點,才能與陶淵明相交,可見,在與人交往中,策略、時機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適用話題:交往、策略、時機

4.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天晉元興三年為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次年又為建成將軍劉敬宜參軍,因心不悅回了家。回家後,耕植不足以自給,再加上家裏人口增多,經濟十分拮據,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做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見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薦,於是被任為小縣之令。當時正值戰亂,他不想到遠處任職,而彭澤縣離家不遠,俸祿又足夠他釀酒,於是就在彭澤縣任了壹個小職。年底,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便解經去職。後來,他寫《歸去來兮辭》這篇傳世之作。詩人在序文裏交代了寫作原因。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這就可以看出,陶淵明寧可餓肚子,也不原違心地適迎上司而混跡官場。

分析:官場中少了壹位官僚,文壇上多了壹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典範。

適用話題:氣節、美德、自尊、坦誠

5.歸園田居

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而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已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壹組,***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這組詩歷來被視為開了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的先河。其壹雲:“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魯思故淵。”詩人認識到自己的性格、氣質不適於做官,他的生命只屬於山水田園。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來就是“誤落塵網”中了。

分析:陶淵明在仕途上雖然失意,但卻在山水田園間得到了安慰。自陶淵明後,歸隱似乎便成為大多數文人墨客對仕途失望後,選擇的壹種生活方式。換個角度說,這也是文人逃避現實的壹種表現。

適用話題:失意、詩意地生活、逃避、網、表率、清醒

6.天災人禍自悠然

接連不斷的人禍還沒結束,天災又飛降陶淵明壹家。這年夏天,在他筆下那麽安寧靜謐又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住宅,被壹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詩人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雖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窮的氣節來安慰、鼓勵自己,可嚴酷的現實仍然讓他心中難以平靜。他多麽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無憂的時代啊。在傳說中那個遠古社會裏,道不拾遺精食多得吃不盡,余糧就放在地頭。然而,衣食無憂作為他最簡單的心願竟離他那麽遙遠。

分析:至痛無言,至憂不語,寫詩作文往往在痛定憂平之後。詩人詩文中雖然很少展現過強烈的失落與憂憤,但我們不能只看到他詩文表面的平淡,還應看到他心中生而滅、滅而生的烈火。

適用話題:災難、渴望、表面與實質、矛盾

7.酒中隱士

無論是從酒文化史還是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陶淵明都是壹位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從他開始,才把酒與詩二者連為壹體。他以酒入詩,使詩中幾乎篇篇有酒,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謂:“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當上彭澤縣令後,“公田之列,足以為酒”,上任後即下令把300畝公田全部種成釀酒的秫谷。以保證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對人說:“能讓我常醉於酒,平生之願足矣。”

分析:“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許多詩人就與酒相知,酒常常成為了他們寄寓情感的載體。從壹些“飲酒詩”中,可以體會他們當時或憂或怒或喜或悲的心情。

適用話題:文人與酒、寄托、愛好

8.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所以家裏有自產的佳釀菊花酒;陶淵明的詩作中,出現最多的植物名稱,也是菊花。相傳有壹年,他的親友聽說他無聊,就三三兩兩來看他。後來相因成習,每逢秋菊盛開,親朋好友就到陶淵明家中作客賞菊,他就做點心、燒菊茶款待眾人。等親友要離去時,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樂乎,往往讓他不能到田裏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壹天全開,客人在同壹天全來;於是便對著菊園祝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壹日來。”說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壹同盛開,客人們也都在那天壹起來了。眾人賞花飲酒、嘗餅作詩,都誇菊花有真情,不負陶公心,相約年年重陽都來賞菊,就形成了後來國人重陽賞菊的習俗。這壹天,人們喜開菊花宴,醉飲菊花酒,既與陶淵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從此重陽節又多了壹個“菊花節”的別稱。

分析: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菊花的品格高潔、質樸而又從容,具有心底無私的坦蕩和不畏艱苦的韌性。以菊花喻人,既有入仕的超然,又有出世的積極。陶淵明如此愛菊,想必是以菊自比,欣賞菊花的品格。

適用話題:菊、格調、情操

9.陶淵明與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他,寫下那篇膾炙人口的佳文,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遊人忙煞”的遊覽勝地。《桃花源記》,傾註了詩人畢生的辛酸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與詩人的品德、氣質、經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桃花源記》是壹篇以探訪武陵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有著曲折故事情節的散文。桃花源在詩人筆下,是壹個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也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

分析:《桃花源記》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正是作者對戰亂不止、政治錯聵、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反抗,表達了詩人的社會現想。“桃花源”成了壹切美好理想狀態的代名詞。

適用話題:現實與理想、願景

10.易代悲歌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陶淵明五十六歲。六月,劉裕代晉稱帝,改元永初。晉恭帝被廢為零陵王,東晉滅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際,詩人心情是極為復雜的。作為曾經入仕東晉的舊吏,他有失君亡國的悲哀和屈辱,無論東晉王朝多麽令他失望,他畢竟曾經是他的壹員。而且,新朝還會給蕓蕓眾生帶來什麽樣的禍患,還會給他這麽壹個頗有名氣的文人帶來什麽樣的煩擾,也是難以預料的。再者,作為壹個垂垂老矣的貧士,晚景淒涼,前途黯淡,行將就木,壹切都成為雲煙,改朝換代所觸發的,更是自身壹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嘆。

分析:處於前途和末路之間,陶淵明表現出對未來的茫然,加之歲月不饒人,年邁的他滿眼盡是淒清之色。

適用話題:境遇、前途與末路、歲月

人物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壹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漢族。死後友朋私謚為“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壹種美的境界,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陶淵明的晚年,貧病交加,於南朝宋元嘉四年十壹月與世長辭。親友們用檢樸的儀式安葬了他,認為他具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已之操”,並為他立謚號“靖節徵士”。著作有《閑情賦》、《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並記》、《詠荊軻》、《有會而作》、《挽歌詩三首》、《感士不遇賦》、《自祭文》等。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詩人、大辭賦家和大散文家,被後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名家點評

1、(唐)王績: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2、(唐)白居易:垢不汙玉,靈鳳不啄腥。

3、(北宋)歐陽修: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北宋)王安石: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壹個而矣。

5、(南宋)辛棄疾:淵明避俗未聞道,此是東坡居士雲。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聞道更誰聞。

6、(明)朱熹: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壹篇,平淡之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7、(清)沈德潛: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

8、梁啟超: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9、魯迅:陶淵明並不是渾身靜穆,也有金剛怒目的壹面。

高考作文優秀片段?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文人裏,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於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壹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麽?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壹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於官場,想在仕途上壹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後,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采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麽寄托?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托於菊,尋回了壹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帽子流傳至今。

  • 上一篇:珍惜時間作文素材
  • 下一篇:姑娘,如何抓住妳的黃金十年?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