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典藏精品‘’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典藏精品‘’

曾 侯 乙 編 鐘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 曾候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 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 為戰國早期制作,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編鐘外交”

拉近中國與世界距離

? 1992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別展”在日本東京舉行。期間,曾侯乙編鐘等古樂器隨展演奏。寬敞的演奏大廳內,“楚殤”、“櫻花”、“四季” 等中日兩國人民所熟悉名曲,令聽眾陶醉不已。

1995年春,壹年壹度 “歐洲文化節”在盧森堡舉行。當年四月,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周代藝術品展”在盧森堡舉行,編鐘、編磬同時進行現場演奏,引起盧森堡、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十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神奇的編鐘演奏,使歐洲觀眾從“極感興趣”,發展到對中國日益‘’好感和關註‘’。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於1982年和1996年來過湖北省博物館。1999年6月,基辛格利用在武漢商談合作項目的機會,再次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編鐘演奏的《友誼天長地久》等樂曲,博得了陣陣驚嘆和熱烈掌聲。

? ‘’編鐘‘’作為中國文化使者,至2014年已涉足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世界人口約十分之壹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壹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鐘演奏,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編鐘演奏‘’

? 奧運賽場上“金聲玉振”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臺上,中外觀眾在“金聲玉振”頒獎音樂聲中,見證著壹枚枚奧運金牌的誕生。這也是編鐘音樂首次亮相世界性體育盛會。

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被稱作“金玉齊聲”,由古編鐘原聲和玉磬的聲音交融產生,以形成“金聲玉振”的宏大效果,與北京奧運會“金玉良緣”的設計理念壹致。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這段音樂的曾侯乙古編鐘原聲,來自湖北省聲像博物館;而與編鐘相和的玉磬,也是從湖北采集的玉石制作而成。

? 虎座鳥架鼓

‘’虎座鳥架鼓‘’ 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樂器種類。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是湖北 ‘’荊州‘’ 楚墓出土的最為典型的歷史文物,具有濃厚楚文化特色。

‘’虎座鳥架鼓‘’ 主體由雙虎、雙鳳、扁鼓三大部分組成,均為楠木雕刻,木胎上髹(xiu)生漆,繪有鳳、虎以及其他裝飾圖案。虎斑鳳羽和裝飾花紋以紅黃黑三色為主,繪畫線條流暢,形象逼真,造型大氣美觀,栩栩如生。

‘’虎座鳥架鼓‘’造型對稱美觀,兩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壹只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壹面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通體髹(xiu)黑漆為底,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紋鳳羽。在兩鳳與兩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敬鳴鳳、向往安祥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更是藝術佳作。

? ‘’虎座鳥架鼓‘’ 現收藏於湖北省荊州歷史博物館。

虎座鳥架鼓郵票

郵票素有“國家名片”之稱,方寸之間彰顯大千世界,代表壹個國家的形象。荊州出土的國家壹級文物《虎座鳥架鼓》,因其富涵歷史文化底蘊、外觀線條流暢、造型設計獨特,脫穎而出。與羅馬尼亞出土的“古古丹尼” 陶罐組成此次聯合發行《漆器與陶器》特種郵票的 “魅力雙姝” 。

第23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中國與羅馬尼亞聯合發行《漆器與陶器》特種郵票壹套兩枚, 並在湖北省荊州市沙隆達廣場舉行盛大首發儀式。

中方郵票圖案為‘’荊州博物館出土文物漆器 《虎座鳥架鼓》‘’,羅馬尼亞郵票圖案為出土文物‘’陶器 “古古丹尼” 陶罐。‘’湖北荊州‘’ 終於走上國家名片。

? 《虎座鳥架鼓》 郵票素材由荊州博物館高級攝影師金陵拍攝,中國著名青年郵票設計家王虎鳴設計,每枚采用36mm x 36mm規格,國家郵政局同時推出小版和大版兩種版式,中方發行量約為1100萬枚,羅方為1000萬枚。

? 鄖縣人頭骨化石

湖北鄂西壹帶是古人類化石的重要發現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在鄖縣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科學測定鄖縣人頭骨系距今約為100萬年的直立人頭骨。

此化石屬於南方古猿類,距今已有200萬年左右歷史,從而證明了中國是早期人類發源地之壹,這給人類發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填補了亞洲古人類發展缺環。賈蘭坡教授高度贊譽‘’鄖縣南猿‘’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北京猿人‘’第壹個頭骨發現的意義相比,並定名為“鄖縣人”。

1989年5月在鄖縣發掘出兩顆完整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前的遠古人類化石。

這壹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

“鄖縣人” 頭骨化石的發現,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 是中國人的祖先,現在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 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

“鄖縣人”頭骨化石考古發現有二件,1989年5月,鄖陽地區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組織全地區文物幹部進行文物補查。第壹件頭骨化石由鄖縣博物館王正華、鄖西縣文管所屈勝民組成的普查小組於18日在鄖縣曲遠河口學堂粱子發現了第壹件頭骨化石,編號為I號頭骨化石;

1990年5壹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又發現第二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Ⅱ號頭骨化石。

以後又接連兩次進行了發掘工作,獲取了大量的伴生動物化石和數百件石器。

兩件完好頭骨化石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古人類考古學界。初步研究,它們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化石材料。隨著研究深入,從其形態上看,鄖縣人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進化特征。被認定為直立人,命名為“鄖縣人”。其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在80壹100萬年左右。

因為兩件頭骨化石標本空前完好,它對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I號頭骨化石,在1989年底被《科技日報》發表選為全國十大科技新聞之壹。於1990年被《中國文物報》選為“七五”期間和全國當年雙十大考古發現之壹。並給鄖陽地區博物館頒發了證書。

1990年以來的多次發掘,在其文化層***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擊碎片和帶有打擊痕的礫石,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與人類化石伴生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而且頭骨、下頜骨完整者數量之大是其他遺址不多見的。

? 雙 鳥 白 玉 壺

? 龍鳳同體玉佩

? 人物操龍玉佩

鑲寶嵌玉鎏金銅枕頂

‘’鑲寶嵌玉鎏金銅枕頂‘’ 長15.2、寬14.8、高2.5cm, 此器為枕頭的端面,由內外兩個方框組成:內框為青白玉質,外框為銅鎏並各存鑲寶石14顆。內框鑲嵌青白玉透雕‘’折枝荔枝‘’。

清光緒哥釉鋪首環耳青花

? 八百千秋圖瓷尊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壹個歷史階段。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誌,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采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磨制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是這壹時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就目前所知,中國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實際開始年代還當更早; 壹般延續到前2000年左右。

中國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對湖南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的年代測定中,就確定了其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壹萬八千年,這要比學術界之前普遍認定的壹萬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隨著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確定,我國南方陶器的出現年代又被提前至兩萬年前。這就意味著,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陶器是在中國 ,並從江西的仙人洞遺址和湖南的玉蟾巖遺址開始向外擴散,先後到達俄羅斯和日本,並在亞洲地區被保留了下來。這個過程體現了文化和科技傳播的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早期人類對區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

仙人洞遺址:從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中,我國僅萬年仙人洞發現的2萬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選。

清光緒哥釉鋪首環耳青花

八百千秋圖瓷尊

清光緒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造型千姿百態,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等……

清光緒哥釉鋪首環耳青花

? 八百千秋圖瓷尊

束頸豐肩, 肩飾鋪首銜環耳, 器形典雅,釉面潤澤,口至足依次繪青花弦紋、蕉葉紋、纏枝蓮花紋、蕉葉紋、弦紋。圖案層次分明,繪工流暢,青花發色亮麗。

青 瓷 塢 堡

青花瓷瓶高36.8、肩徑20.1、口徑5、底徑11.6、蓋口徑9.1cm

?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2006年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四愛圖梅瓶‘’ 制作於元代陶。‘’四愛圖梅瓶‘’ 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 ‘’青花龍紋梅瓶‘’

‘’青花龍紋梅瓶‘’制作於元代(1271-1368),2006年鐘祥郢靖王墓出土,高35.4,口徑5.6,底徑11.2cm。

? 藍釉雙獸金耳樽

翠 青 瓷 釉 碗

? 越 王 勾 踐 劍

越 王 勾 踐 劍

(Sword of Goujian)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於春秋晚期。它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附綠松石。

‘’越王勾踐劍‘’

? 千年不朽的奧秘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壹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

? ‘’越王勾踐劍‘’ 因劍身被鍍了壹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在吳、越兩國所鑄青銅器中,兵器既精且美。春秋中晚期,隨著吳越對外軍事擴張的需要,其兵器鑄造業也呈現出空前發展、繁榮的狀態,因此,“吳戈越劍” 不僅為時人所艷羨,其美名還留傳千古,為歷代所稱道...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壹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壹名霸王。“鳩淺”就是這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 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壹劍”‘’帝王之劍”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壹座楚國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天下第壹劍”越王勾踐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壹名開采隊員拿劍時壹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壹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作工藝精美,寶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寶劍歷經兩千四百余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高,被世人譽為 “天下第壹劍”,堪稱中國國寶。

? ‘’ 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壹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壹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壹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 ? 青玉“蘇武牧羊”玉雕

? 青? 銅? 器

‘’江漢平原‘’ 歷年出土有不少商時期的‘’青銅器‘’。這些為數不多的青銅器較為零散,風格大多與中原地區的同時期銅器壹致,因而未像湖南出土的青銅器那樣受到重視。在二裏岡文化時期,黃陂盤龍城成為江漢平原的文化中心,盤龍城遺址及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成為研究的重點,相比之下對江漢平原出土的零散銅器關註並不多。盤龍城的興起對江漢地區乃至於整個長江中遊青銅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要認識盤龍城興起和廢棄後江漢平原的文化面貌,以及商時期江漢平原與其他地區青銅文化的關系等,都有必要考察江漢平原出土的青銅器。

江漢平原的商時期青銅器以盤龍城遺址出土最為集中。據已發表的材料,盤龍城的青銅器主要出自墓葬和祭祀坑,計有斝、爵、鬲、鼎、甗、簋、觚、卣、盉、盤、尊、罍等。對於盤龍城青銅器,發掘報告做過系統分析,總結了各類青銅器的早晚變化,並認為它們與商文化青銅器近同。其他還有很多專門研究,也指出除較晚階段的個別器形和紋飾外,盤龍城青銅器與二裏岡青銅器有基本相同的器類、組合、器形、裝飾和鑄造技術。

升 鼎

銅 禁

? 真武大帝修真圖?

人騎駱駝燈

青銅人擎燈

鳳 紋 方 鼎

? 漢口各界抗敵後援會章

‘’明金鳳冠‘’

1976年在宣恩縣貓兒堡施南土司墓地出土‘’明金鳳冠‘’,冠已不存,僅余29件飾品。這套金鳳冠飾品,造型繁復,雍容華貴,做工精細,堪為上品。

? 綠松石鑲金片飾品

陶 魚

? 山水人物圖索耳花盆

純銀緝私船模型

? 黎元洪“得天獨厚”橫批

  • 上一篇:ps音樂節海報-怎樣在Ps設計出炫酷音樂節海報
  • 下一篇:徐州誘拐篇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