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孔子“農山言誌”考

孔子“農山言誌”考

《孔子聖跡圖》中有壹幅為 “農山言誌”,所展現的是孔子舉辦的壹場面試,參加面試者三人:子路、子貢與顏回,考場設在山頂上。弟子依次回答孔子提出的同壹個問題,說出各自不同的誌向與人生追求。

第壹個出場的當然還是子路,子路說:如果兩國打起仗來,我揮舞戰刀,率領三軍,殺向敵陣,能拒敵千裏之外,使敵人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接下來是子貢,子貢說:如果兩國打起仗來,我不帶壹兵壹刃,憑三寸不爛之舌,居中調停,使兩國握手言和。

最後出場的是顏回,顏回說:論武的我比不上子路,論文的我比不上子貢。不過,如果讓我治理壹個國家,我將以禮治德教治國安民,讓人民和平相處,從根本上消除戰爭,將軍事開支用於改善民生,達到社會文明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天下永久太平。為什麽要打仗呢?

通過面試,子路分在政事專業,子貢分在言語專業,顏回分在德行專業,並比子路、子貢得分高壹檔。

這個故事的題材見於《孔子家語·致思第八》: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誌,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壹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裏,搴旗執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誌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這篇文字既體現了孔子高弟建功立業的才能,也陳述了儒家深遠高明的政治理念。孔門高弟中,子路以勇著稱,子貢以辯見長,顏回則以德取勝。子路、子貢所言是立功,顏回則是立德。顏回的壹番宏論,深得夫子之心。與《論語》等壹些文獻關於這類師徒言誌的記載大體是壹致的。顏回的境界自然比子路、子貢高出壹籌, 這個故事其實也是在道孔子。通過孔子讓三弟子陳述各自的人生抱負,表達了儒家以禮治、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

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搜輯,這個故事還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韓詩外傳·卷七》:孔子遊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子路曰:"由願奮長戟,蕩三軍,乳虎在後,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貢曰:"兩國構難,壯士列陳,塵埃張天,賜不持壹尺之兵,壹鬥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孔子曰:"辯士哉!"顏回不願。孔子曰:"回,何不願?"顏淵曰:"二子已願,故不敢願。"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願,丘將啟汝。"顏淵曰:"願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鹹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孔子曰:"聖士哉!大人出,小人匿;聖者起,賢者伏。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

《韓詩外傳·卷九》: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遊於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誌,予將覽焉。由爾何如?"對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擊鐘鼓者,上聞於天,下槊於地,使將而攻之,惟由為能。"孔子曰:"勇士哉!賜爾何如?"對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鬥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弟兄。"孔子曰:"辯士哉!回爾何如?"對曰:"鮑魚不與蘭茝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顏淵曰:"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孔子曰:"大士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之冠為子宰焉。"

《說苑·指武》:孔子北遊,東上農山,子路、子貢、顏淵從焉。孔子喟然嘆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爾誌,丘將聽之。"子路曰:"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必也攘地千裏,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我從焉。"孔子曰:"勇哉士乎!憤憤者乎!"子貢曰:"賜也願齊、楚合戰於莽洋之野,兩壘相當,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接戰構兵。賜願著縞衣白冠,陳說白刃之間,解兩國之患,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孔子曰:"辯哉士乎!仙仙者乎!"顏淵獨不言,孔子曰:"回,來,若獨何不願乎?"顏淵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與焉!"孔子曰:"若鄙心不與焉,第言之。"顏淵曰:"回聞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堯、舜、桀、紂,不同國而治。二子之言,與回言異。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使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鍛劍戟以為農器,使天下千歲無戰鬥之患。如此,則由何憤憤而擊,賜又何仙仙而使乎?"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子路舉手問曰:"願聞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

上列這四段記載文字大旨相同,情節基本壹致,結構順序基本壹致,要素基本相同。背景:孔子授徒期間;地點:在山上;人物,孔子與子路、顏回、子貢;內容,有關言誌的對話;情節:孔子與弟子遊,孔子問誌,弟子各抒自己的抱負;主題,儒家的政治理想。時間:孔子尚有出仕之心,當在孔子周遊列國之前。

比較四個版本,《韓詩外傳·卷九》記載簡略,似是摘要,意思的完整性有欠缺;《韓詩外傳·卷七》與其他三個版本差異最大,大概出自解詩的需要;《孔子家語》有明顯的加工痕跡,相較似以《說苑》為最早。《說苑·指武》中,“丘將聽之”、“上聞乎天”、“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堯舜桀紂,不同國而治”、“若鄙心不與焉,第言之”,語言質樸,辭氣較古,修飾較少。不如《孔子家語》語言整飾,開頭所謂“登高望下,使人心悲”與文中各言其誌也不夠切題,這或許正是早期版本的原因。因此,我們認為,《說苑》中的這段文字有可能是直接從原有文獻中摘錄的,是其他三個版本的素材來源。

從不同版本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孔子家語》立意更鮮明,語言更準確,對原素材進行了整理改編、增飾潤色。在孔子形象的塑造上,著意樹立孔子高大形象和突出其師尊地位。與弟子對話中,孔子的老師身份得以加強。“侍側”、“進”、“復進”、“退而不對”等修飾詞語不見於其他三個版本,並刪掉《說苑》中“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可以推測,《孔子家語》的故事,是從《說苑》脫胎而來的,是對故事中聖人形象的壹次提升,應為孔子後裔所編輯。

如前所述,四個版本雖有差異,表述語言不盡相同,但是結構順序、主題基本壹致,說明在流傳的記述中,是忠於原著的。我國古代典籍中,固然有壹些後世整理發揮的內容,或托古人之名義藉重者,元宋疑古之風盛行,至其甚者動輒斷為偽書,或以少許否定全書。其實,我們這個民族非常註重文化的傳承,具有強烈的尊文意識,文化的堅守性很強,這大概也是民族文脈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未斷的原因所在。倘沒有充分證據,不可輕易否定古代典籍的真實性。

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 與從戰國到秦漢間許多編寫孔子與由賜回三弟子相處的故事壹樣,孔門三傑,角色類型固定,與孔子談話的順序也固定,總是由賜回排隊,而且往往水平從低到高遞進,子路之單純直率,子貢之機靈善言,顏回的厚道“如愚”而後來居上。也許,這是受《論語》中《公冶長》與《先進》篇,孔子讓弟子言誌,子路總是先說的影響。人物性格的符號化對後世小說、戲劇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比如《西遊記》中師徒四人,《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人物性格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本身就具有文學色彩。如果說子路是軍事英雄,子貢是智術之師,那麽,顏回則被塑造成壹個理想社會的設計師。因為顏回深得夫子之心,實際上也間接地表明孔子是理想社會的設計師。

紐約聯合國總部矗立著壹座名為“鑄劍為犁”的青銅雕塑,(它的底座上銘刻著:“WE SHALL BEAT SWORDS INTOPLOWSHARES”,譯為:鑄劍為犁),是1957年由當時蘇聯贈送給聯合國的。這座青銅雕像是由葉夫根尼·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為了紀念第壹次世界和平大會的召開而創作的,雕塑中的男子壹手拿著錘子,另壹只手拿著他要改鑄為犁的劍,象征著人類要求終結戰爭,把殺人的武器變為生產的工具,以造福全人類。代表了世界各國人民千百年來渴望和平的美好夢想。很多人都知道聯合國總部這座“鑄劍為犁”的雕塑,當讀到顏回的那句話,才驚奇地發現,早在2500年前,我們的先人就提出“鑄劍戟以為農器”,這不由不讓我們“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

受孔子與弟子遊農山的啟發,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提出壹個“農山心境”的概念,認為人登高之時,生悲慨之意,其中蘊含豐富文化心理內涵。孔子語中,登高之悲不僅使人淚下,更能引發靈感,胸中固有願望因登望而激發,“悲”與生命意識密切相關,這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壹種悲劇情懷。

然而,孔子北遊的農山在哪裏呢?

四個版本均開篇直言孔子北遊農山,文中未提是哪個國家,壹般認為這種情況,農山應在魯國境內,不似在其他國家的奔波中,況有學者考察孔子魯國之外的行跡,查閱文獻進行考證,否定了農山在魯國之外的可能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農山即在魯國境內。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譯》中註為“農山,山名,在魯國北部”;王德明《孔子家語譯註》也認為農山當在魯國境內。文中明言北遊,那麽,農山應為魯國北部的壹座山。

曲阜北魯國境內有石門、九仙二山,而石門山處於今曲阜市域的東北角,路途相對較遠。文中孔子與弟子似為較為休閑的遠足,由魯國都城曲阜往北,路程應不遠。曲阜城正北面只有壹座山,叫九仙山,峰巒聳翠,泉壑幽美,莽莽蒼蒼,靈氣四溢,距曲阜20公裏。九仙山的南端壹個山頭,今名龍山,“龍山”山下東北二裏地有個叫“龍尾莊”的村子。四個版本中農、景、戎三字,音近同部,得相假借。龍、農同韻。龍山或即農山,音近有可能傳為今名。

作者簡介:

郭偉,曲阜孔子國學院國學講師,濟寧市讀書協會副主席,中國孝德文化協會理事,中華古禮推行者,鏡觀女紅會(漢服制作推廣)理事,中國“挪威森林”公益項目誌願者。

  • 上一篇:局部肥胖材料
  • 下一篇:婚禮電子請帖模板有哪些_電子請帖模板結婚請柬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