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對教師閱讀進行評價

如何對教師閱讀進行評價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 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 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 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 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要評 價學生閱讀素養,須對這壹復雜的活動有理性認識。建構主義學習理 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動地在頭腦中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過 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交互 作用的過程。因此,評價學生的閱讀素養要從他們掌握閱讀策略的程 度評價,不太能采用客觀量化評價,而應為定性評價。 朗讀這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閱讀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實踐中 能起到增加學生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作用。如何對學 生在朗讀中的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基本朗讀技巧上進行評價指 導,顯得極為重要。德、法、英、美、**、中六國都比較註意在閱讀 教學中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和技巧,朗讀和默讀就是其中壹 項。 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他人評價主要有專家評價、教師評 價和學生互評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在鼓足勇氣、盡心盡力地 讀過之後,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評價,他人評價應針對朗讀的具體情 形、朗讀者素質的優劣,告訴學生他們的朗讀優勢在哪裏,該如何進 壹步發揮;缺點在哪裏,該如何彌補;使學生明白應該怎樣讀才能讀 好。這樣既能滿足讀者和聽著的心理需求,又能給學生指明努力方向, 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用“點睛”之語,就能“指點迷津”。但筆者 認為自我評價也不容忽視,朗讀的心理過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 欣賞、表達幾個階段。具體說,借助書面語言,運用形象思維,喚起 自己的內心視覺形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 聞到、嘗試、觸到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在想象中產生情感體驗, 從而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情感***鳴,實現讀者對作者的情感發展,然後 再通過口語把自己形成的情感體驗鮮明地表達出來。這樣復雜的朗讀 心理過程,只有讀者自己在活動,其他人無法參與.無法體會,無法 評述。因此,教學中應盡可能讓讀者評價自己的讀,在他欲評無言或 評而不準時,再采用他人評價,這樣他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 提高自己。 將直接評價和啟發評價相結合。不少教師喜歡對學生朗讀情況隨 堂直接進行評價,這樣評價學生能明確自己的得失,便於改進和提高, 但教學中有時也需要運用啟發評價。文章表達的情感十分復雜,教學 中,應根據不同的朗讀要求,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要求學生“讀通” 課文的,可以采用直接評價;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應該采用啟 發評價,即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 悟,自己體驗,自己表達。這樣既引導了讀者,又啟迪了聽者;既評 價了朗讀,又指導了朗讀;既訓練了讀法,又訓練了思維。 至於默讀速度可用壹定時限為單位,被測學生同時開始,同時結 束,然後計算不同學生的不同速度;也可以用壹段文字為單位,分別 計算不同學生讀完的時間,從而確定各學生每分鐘的讀速。默讀理解 測試則在單位時間根據閱讀目的和材料采取抓內容要點、抓關鍵字、 詞、句、段的讀法測驗學生默讀效果,看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大意, 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中茨威格 《偉大的悲劇》選文,這篇課文長達十頁,我讓學生捕捉典型人物和 典型環境為閱讀目的,限時十五分鐘,讓學生完成壹份關於整體把握 文章內容的預習作業來測試學生默讀速度和理解效果。 如何進行寫話與習作教學評價 袁貴峰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 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小學生作文難,已成廣大教師、學生、家長面臨的語文教育中的頭等 大事,以至於不少報刊都展開了這項討論,可以說,這個問題已成為 全社會關註的話題。大家形象地把小學“作文難”現象成為“巧婦難 為無米之炊”。連我們許多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都為小學生感嘆: 小學生閱歷太少,寫作文所用的素材也很少,要他們寫作,尤其是讓 他們寫出有意義的事、甚至要他們寫出有教育意義的事,實在是難為 這些少不更事、天真無邪的娃娃們了。但我們做語文教師的在習作教 學中所持的評價觀對學生的習作水平產生了哪些影響,是否有利於小 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分析。 壹、評價的標準尺度對小學生習作水平的影響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壹不小 心學生上了三年級要求寫作文了,突然發現絕大部分小學生不會寫 作,於是如臨大敵,趕緊想辦法,課堂強調、課下找家長談話,請家 長配合指導。家長看老師著急的樣子,也恐懼起來,最普遍的做法是 趕緊上作文補習班,於是,作文補習班市場也紅紅火火起來了。由於 教師對學生習作水平的評價標準尺度運用不當是產生這種現象的重 要原因。 1、教師人為設置坡度,導致學生作文水平“卡殼”。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1—6 年級各階段的習作水平分別作了 不同的要求:1—2 年級把習作叫作寫話,3—6 年級叫習作。以1—2 年級的寫話為例,課標提出的要求是: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 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相反的情況是小學1—2 年級的寫話並沒有引起老師們的重視, 充其量只是在講課為了讓學生理解生詞,而讓學生遣詞造句;為了應 付考試而訓練學生看圖寫話而已。這種單壹的評價標準和尺度障礙了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至於寫作興趣及自信心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這種教學模式伴隨著學生進入三年級,導致學生不會作文現象的 發生是必然的,因為教師所持的評價觀在此時陡然升高,讓學生難於 接受,無形中為學生的寫作水平的發展設置了壹個巨大的障礙,學生 自然會怕作文,覺得作文難了。 怎麽辦呢?給學生壹個可以接受的坡度,讓他努力壹下,就能觸 摸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如有的低年級語文老師設計了與學生學習生活 相關的“坡度練筆”、“寫話”練習等,引導剛剛入學的孩子寫自己 的新學校、新朋友、新老師、新課本、新書包、新學科、新的學習方 法等等,引導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 想。引導二年級學生觀察、認識寫作大自然的現象,寫自己開心的事、 煩惱的事、助人為樂的事、哭鼻子、掉眼淚的事,自己會做的事,招 待客人的事、寫家鄉襄樊大橋、自己的臥室等等。有了這樣紮紮實實 的寫話能力的訓練,到三年級真正寫作時,就不會出現像前面所說的 那種陡然“卡殼”的狀態了。 2、降低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小學生的作文內容上,由於教師的評價觀太高,以及應試的指 揮棒苦苦地要求我們的小學生寫“有意義的事”,甚至要求他們寫“有 教育意義的事”,迫使小學生找範文,因而普遍出現小學生作文“說 空話、說套話的現象,隨之就自然出現了小學生作文沒有個性特點的 問題,小學生作文也就失掉了童趣和天真。如寫做好事必寫老三樣: 攙盲人過馬路、公***汽車上給老人讓座、做值日忘了關窗,回家後冒 雨回到教室把門窗關好。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好事不該做,而是這種 好人好事都寫了幾十年,聽膩了,老師也改膩了! 當代著名教育家張田若先生認為:小學生作文教學的目標,就是 練習,是壹種訓練,是壹種學生作業。小學生作文不是創作,不能苛 求小學生作文的社會功能。有個別小學生寫出了供人欣賞的文藝作 品,當然是好,要愛護培養。但這不是小學生作文教學的目標。廣大 的小學生是不會寫出文學作品的,對他們也不能這樣要求。正如梁啟 超所說:“文章做得好不好,屬於巧拙問題,巧拙關乎天才,是不可 以教可以學的。”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壹步壹步地練習寫作,學會寫 各種文體的壹般寫法,即所謂的規矩。這種練習也是通常強調的語言 運用方面的基本功。我以為,教師在每壹階段教會學生壹定的寫作基 本功,只要學生掌握了,就可以給學生壹個滿分,大可不必從開頭到 結尾,從遣詞造句到思想觀點到文采等方面求全責備。要求太高,學 生畏難了,也不肯、不愛寫作了。假如評價的標準低壹檔,學生既掌 握了寫作的方法,又有了信心,寫作的興趣更濃了,孰優孰劣,不言 而明。(註:難的是我們的教師放不下高高舉起的評價標準!) 二、忽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導致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 不會詳寫作文 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或在作文時三言兩語,草草完事,讓我們 廣大語文教師十分頭疼,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感。課標要求不同學段學 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教師的評價觀要重視學生寫 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什麽材料,更要考察他 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 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 料。針對小學生作文素材“無米下鍋”的問題,廣大語文教師也作了 積極的探索和開發,有的老師甚至幫助學生“找米下鍋”。如時下流 行的搞壹個活動,讓學生寫壹篇作文的做法。細思量,這實在是壹種 無奈之舉啊! 葉聖陶先生說:“寫作的根源在於自身的生活。”還說:“生活 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的流 個不歇。”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他們的喜怒 哀樂,有些事情看起來作文不是道,但那也是生活啊!孩子們們的“源 泉”是豐富的,可“溪水”為什麽會“枯竭”呢? 據調查,學生最感興趣或最拿手的作文是童話、科幻、夢境等內 容的習作,很多學生都不愛“寫人記事”類型的,理由是記不清細節。 而“科幻童話”類則不同,它可以怎麽想就怎麽寫,好寫!於是,搞 完活動馬上寫的作文形式就應運而生了! 可是,時間長了,活動的次數多了,也就是說老師幫學生“找了” 很多“米”。老師們也發現:不少同學“燒”出了“香噴噴”的“米 飯”,但“燒夾生飯”的還是不少。雖然同學們對寫人記事類型的作 文感興趣,但寫得比較精彩的還是那些平常作文基礎好的,觀察及寫 作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其他很多同學只是把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下,像 “流水帳”似的,幹巴無味。再後來,大家只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 對作文又開始厭倦了。這是怎麽回事?事實證明這種幫學生“找米” 的做法是壹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上是壹種淺嘗 輒止的行為。怎麽辦呢?有些激烈的體育比賽項目,裁判是無法用肉 眼來判斷的,只好借助電子影象設備,使用最普遍的要數“慢鏡頭” 回放了,只有重放“慢鏡頭”,才能看清運動員的動作、身體所處位 置的微小差距。吃蛋糕也是壹樣,壹大塊蛋糕擺在妳的面前,怎麽吃? 很簡單,切開來吃!生活中還有這樣類似的許許多多的例子。再來看 看我們引導學生開展的活動:活動過程是要放慢鏡頭的,平時只讓學 生整體去觀察,那只能給學生壹個整體的印象,不切開看還是寫不出 好作文的,也就是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和技巧。在活動中提醒學生觀察 活動中人物的衣著外貌、表情、動作,告訴學生註意記住自己的想法, 事後再進行及時采訪,活動時心中的想法、感受,猜猜其他人心裏會 想些什麽?6?7?6?7老師的提醒、提問,是幫助學生回憶,幫助學生觀察, 從而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 經過這樣較長時間的訓練,相信學生不僅寫師生遊戲活動得心應 手,寫其他類型的寫人記事作文也能得心應手,也就是說他們掌握了 “找米”的技巧和能力後,自己才能“找米下鍋”。 回頭再來看看葉老的話:“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 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的流個不歇。”這話自然是正確的, 不過還可以加上壹句:要想讓“溪水活潑潑的流個不歇”,還需要我 們當老師的做好“渠道”的疏浚工作啊! 三、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1、修改的意義。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樣的名句,賈島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詞用語的千古佳話。葉聖 陶、呂淑湘、張誌公、朱德熙等語文教育老前輩則非常重視學生作文 的批改,僅從開明出版社出版的《葉聖陶中小學生作文評改舉例》壹 書就可見壹斑。書中有壹篇中學生的習作,題目叫《壹張畫像》,葉 老從題目改起,將“張”改為“幅”,認為這樣莊重些;文中的壹些 地方經葉老修改,用詞準確了,句子幹凈規範了,讀起來也順暢了; 他還在作文後面加了簡短的鼓勵性評語。壹個普通中學生的作文居然 得到壹位大作家的指點和鼓勵,使小作者從此樹起了寫作的信心,後 來成了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肖復興。這是小學課文《那片綠綠的 爬山虎》中講的壹個例子。由此看來,善於修改,對自己來說是壹種 能力,壹種良好的習慣,在別人看來,則是壹種了不起的美德,壹種 非凡的人格魅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 我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2、小學作文修改的現狀。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修改作文方面做得怎樣呢?僅僅是寫幾句高 高在上式的評語,由老師圈出幾個在瀏覽學生作文時發現的錯別字而 已,至於修改病句、字斟句酌地推敲則屬於罕見行為了。對於新課標 提倡的“要引導通過學生自己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合 作,***同提高寫作水平”這壹要求,則僅僅是停留在偶爾為之的層面 上,並未真正大面積推廣、研究和使用。 3、對小學作文批改方式的探索。 需要說明的是,“批改”是指修改文章、作業等並加上批語。通 俗地說,“批改”=“批+改”。在作文教學中,批改者較多的是指教 師,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還是自主性的修改。怎樣改才最有效呢? 我們看看下面的這種方法: “互改法”簡介 有人說,大作文、小作文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兩座大山。愚公 移山,感動了上帝,派神仙搬走了兩座山。我們的上帝就是學生!能 不能讓學生也參與批改作文呢?答案是肯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 也有“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和“修改自己的習作,並 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6?7?6?7”這樣的目標要 求。著名的語文教育改革家、特級教師魏書生曾倡導的作文互改法也 很值得我們借鑒,現結合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作簡要介紹。 (1)修改項目劃定。 小學生自主修改側重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分項計分。 ①格式是否正確。 ②卷面是否整潔。 ③錯別字有幾個。 ④有幾處病句。 ⑤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用錯。 至於作文結構安排得如何,內容是否具體,感情是否真實,主要 由教師批改。 (2)操作方法例析。 有些項目修改可采用流水作業的方法,如改錯別字壹項,可讓甲、 乙、丙三個輪流修改同壹篇作文,甲發現6 個錯別字,乙如果認為是 7 個,甲就要寫出為什麽漏改1 個的原因,如果丙改出是8 個,那麽, 甲、乙都要寫出漏改的原因。 (3)互改法的可行性。 ①學生有這樣的心理:願意看別人的作文,更願意給人家挑毛病。 ②每次修改,壹個壹篇,負擔不重,對於修改的人來說,每次改 的對象不同,改起來有新鮮感;對於被改的人來說,自己的作文每次 都換人修改,可以看到不同的同學對自己作文的修改,也有新鮮感。 (4)互批的好處。 ①因為自己的作文要給其他同學改,寫作時就會格外認真,以盡 量避免“出醜”。 ②多次修改的實踐,能牢記住作文的幾項常規要求,修改別人的 作文,既提高了發現錯誤的能力,也培養了自覺修改的習慣。 ③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可以發現、學習雖人的 長處,對缺點,也能引以為戒。 以上三點歸根到底,都有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④教師只看壹部分學生的批改情況,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用於研 究教材教法,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然,互改作文的方法並不適合於每個年級,不適合於每個班級, 每次作文。即使是搞這項專題實驗的班級,也還有壹個從扶到放的過 程。在開始階段,可選壹兩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寫在黑板上,或用毛 筆抄寫,或用投影出示,在教師指導下,全班集體評改,讓學生發現 問題,修改遺漏;其余學生的作文可進行略改,加些批註,發給各人, 令其自改,在此基礎上,再發動大家互改;對部分作文基礎差的學生, 常用的還應該是教師既改又批,多些面批;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則 可以少改多批,適當面批,啟發自改。 作文批改的方式很多,無論怎樣改,都要兼顧全體學生,使全班 學生都受益。教師精改的要讓學生通曉這樣改的道理;略改的要因文 而異,因人而異;互改自改的,教師則要註意信息的反饋和結果的分 析。 以上側重於談“改”,至於怎麽下批語,在內容上,要說明修改 理由,點撥自悟思路,指點自改方法;在措詞上,要註意口氣委婉懇 切,多作表揚鼓勵。 我們不能期望用壹種改法,改壹次作文就能徹底解決作文中的種 種問題,但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頭腦中時時繃緊 “批改”這根弦,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成效就會越來越 顯著。 如何進行口語交際教學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口語交際教學與訓練,讓學生具有日 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 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際,發展合作精神。”這是課 程標準對口語交際課的要求,而在口語交際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 積極性讓學生樂於說話,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呢?這是教學中的壹個重 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我註重了以下三點: 壹、情境創設——營造口語交際的具體語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 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李吉林老師也曾說:“言語的發言地是具體的 情境,在壹定得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言語的材料,從而促進 言語的發展”。具體的情境,能給予學生更直觀更真實的情感體驗, 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交際的欲望。沒有具體的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承擔 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因此,教師應善於挖掘日常生活話題,在教 學中多方面利用資源,創設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情趣的語境,讓學生在 多姿多彩的廣闊空間觀察表達。因此,在壹節課中,呈現壹個學生熟 悉的談話情境,是激發學生說話欲望的基礎。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 介紹校園,而校園中的壹切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很快就喚醒了學生 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介紹校園的哪些地方?”的 談話中,調動了學生說話的興趣。 二、角色定位是重點 學生在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時,實際上是以雙重身份參與的,壹是 他的社會角色,即學生;二是他的交際角色,即特定交際情境中扮演 的那個角色。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進入相應情 境,確認自己的不同角色。在這節課的“怎麽介紹校園的這些地方 呢?”這壹環節中,學生學會了介紹的方法,並且不斷地練習,提高 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介紹時態度應該怎麽樣呢?”,讓學生明白 了文明禮貌。在下壹個環節“帶客人逛校園”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 轉變,成了小主人兼導遊。在向客人介紹校園這壹環節中,潛移默化 地將課堂上的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轉化成新的技能。這樣,隨著人物身 份、地點情境的變化,言語情境也隨之變化,角色感也越發鮮明。 三、“來而有往”——互動性 “互動論”原是社會學的壹個重要理論,將社會學的“互動”範 疇引入口語交際教學領域,有助於分析師生、生生之間的交際關系。 口語交際強調的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師生互動是壹種教師和學 生之間運用口語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信息傳遞的互動方式,是 教師有效地教和學生有效地學的主要方式之壹。生生互動則是學生與 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換、交流溝通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中的傾聽、 表達與應對,都應該通過雙方的互動來實現。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中, 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起學 生與教師及學生與學生的交際熱情,才能真正實現口語交際課程的目 的。如在《介紹校園》壹課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介紹壹個地方” 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介紹壹個地方的三個活動中,生生、師生 的互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壹次次口語交際的過程中,大大增強 了生生、師生相互交流的機會,使口語交際的互動性得到有效落實。 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在這種熱烈輕松的氛圍中,口語交際的訓 練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庫樂隊怎麽用鋼琴
  • 下一篇: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的動態演示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