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飛馬踏燕的整體特征是什麽

飛馬踏燕的整體特征是什麽

第壹,它與同壹漢幕出土的車馬儀仗隊中的銅鑄馬(圖2),在體型與體態上的表現幾乎完全相似,代表我國漢代優良馬匹的典型樣板,不過前者是動態,表現飛躍前進的雄姿,而後者呈靜態,或佇立,或慢步。$ x. |. `2 C/ ]) D( @

第二,它反映出漢代采用了有計劃、有目標的大規模馬匹雜交改良的政策及其實施成果。漢代為防止西部敵寇入侵,鞏固國防和保衛絲綢之路的暢通,有建立堅強騎兵與傳遞軍事情報和政務訊息的驛馬站的必要,於是非常重視養馬。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在西北邊地設“苑馬”36所(即國營大軍馬場)。到公元93年(東馮和帝永元五年),甘肅西北部養馬三十余萬匹(《甘肅通誌》)。有了如此眾多的馬匹,構成改良馬匹的物質基礎。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烏孫國,該國贈進良馬數十匹,漢武帝壹見叫絕。他聽說西域大宛國有良馬,便派遣使臣前往交涉,以金馬換良馬。經過壹番周折,甚至兵戎相見,最後大宛國獻上“汗血馬”即大宛馬3000匹。漢武帝大為欣賞。稱之為天馬,同時下令全國悉養母馬,以便與西域引進的良種馬雜交育種以改良馬的體型、體質與性能。由此可以推知,漢馬(即漢墓銅奔馬與車馬儀仗隊中的銅鑄馬的原型)之所以達到優秀完美的水平,是和漢代執行大規模地引進西域良馬與本土馬匹雜交、改良、育種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 o/ v x) d6 m4 M第三,它反映了漢代建立良馬選優標準的作用。雜交改良馬品種的體型與性能,必須采用嚴格的選優淘劣的措施與之密切配合,方能獲得滿意的結果。選優應該根據什麽標準?東漢名將馬援制造出壹具“名馬式”模型作為馬匹選優的標準。他於公元前14年出生於畜牧業特別發達的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地區)。其父馬仲曾任西北邊郡主管畜牧的“牧師令”。他在畜牧業地區耳濡目染,對於當日優秀馬的形態與性能有了感性的認識和概念。公元35年他任隴西郡太守,也是西部國防重鎮。他總結了我國從春秋到戰國與西漢所有相馬名家的研究資料包括伯樂的“相馬經”,結合他本人觀察河西良馬的印象,鑄造了壹具良馬模型“名馬式”,身高三尺五,胸圍四尺五,作為選優標準,並特別將“名馬式”模型安放在東漢首都洛陽的城門口,供全國來京的人們參觀學習,當然也包括甘肅西北部國營大馬場的員工們。後者參觀“名馬式”後,返回馬場,在雜交改良與育種過程中,必然地遵照這項良馬的選優標準。據崔土育溪教授(1999)的意見,漢墓銅奔馬與銅鑄馬的模型與當時河西地區的漢馬種質特征及馬援的“名馬式”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可以理解的。

3 ?2 U. e1 A. |# _0 b由以上三點可以想見,“馬踏飛鷹”飼奔馬與同壹墓中出土的銅鑄馬在中國養馬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反映我國漢代引進國外良馬,雜交改良本國馬匹的育種科學與技術水平及其成果已經達到世界科技水平的前列。

' b- m- M2 i% U; z0 S/ g4 “馬踏飛鷹”銅奔馬在中國藝術上的價值與意義

: E5 p% h9 O3 t; c“馬踏飛鷹”是二件稀世國寶,也是代表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構思和藝術造型的名貴珍品。中國藝術中有壹些特色,例如富於想象,刪繁就簡,重點突出,將繪形、寫意與傳神合而為壹。據初師賓、張朋川(1982),“博得中外盛名的銅奔馬的奇特造型顯示的可能是壹種狩豬場面。”“馬足所踏那只鳥……分明是鷂鷹屬的獵禽。”其主題是獵馬奔跑的速度超過飛鷹的飛行速度,其目的是描寫銅奔馬奔跑得快。馬是主角,鷹是配角。在西方,描繪奔跑很快的馬,采用的方法是在馬背上加兩個翅膀,可以說是“畫馬添翼”,意境不深。中國漢代藝術家為表示當日漢馬的高速度,采用奔馬的後蹄踩到正在飛翔的鷹背,說明其速度比鷹還要快。這種表示方式有中國特色,也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以上只是將獵鷹與獵馬在追捕同壹獵物比賽速度。還有壹點值得思考,獵鷹與獵馬既然出現在同壹狩獵場景,為什麽沒有獵人與獵物?這又是壹項中國藝術特色。在中國戲劇中,臺上表演的騎馬將軍沒有馬。手中只拿壹根馬鞭;劃船的船工沒有船,手中只拿壹根槳。但是通過他們的身段變化和舞蹈動作,表演的騎馬舞與劃船舞,給觀眾留有想象的空間和優美的藝術享受。這和在狩獵場景中的“馬踏飛鷹”模型的造型設計是異曲同工,具有中國藝術的特色。還有壹點尚需說明,漢代育成的漢馬屬於乘挽兼用型(崔土育溪1990),他們可以用作持矛武士的戰馬,持斧武士的戰車挽馬,也可用作供人乘坐的招車馬,這些均可由圖2中看出。但是漢馬還可作為獵馬與驛站用馬,前者可由圖1“馬踏飛鷹”模型得出結論,後者則可由銅奔馬走的是典型的“對側步”來推斷。因為驛卒長途乘馬,壹站轉壹站,傳遞軍事情報與政務訊息,為減少馬走自然快步上下顛簸頻率較高給驛卒帶來的疲勞,當時選育出的漢馬可走對側快步,只左右搖擺,較平穩舒適。這種馬經過千余年的滄桑,已經失去它們過去的體軀粗重壯實、結構協調完美的英武雄姿。但是它們的後代——分布在絲綢之路的馬仍保持其走對側快步繹用馬的遺傳特性。根據崔土育溪(1959)資料,在絲綢之路東段甘肅天祝縣的岔口騾馬分布於該區附近的金強驛、松山、達隆和永登的武勝驛、坪城、金嘴壹帶,可稱為岔口驛馬的中心產區。據崔本人調查,該地區的馬能走對側步的有十分之七。此外,與天祝縣鄰近的青海省門源縣的浩門馬,新疆自治區的哈薩克馬、焉 馬與伊犁馬,均有走對側步的性能。這些情況與“馬踏飛鷹”銅奔馬呈現走對側步的典型姿勢有歷史上與種性遺傳的關系,而後者突出表現其飛奔嘶鳴的雄姿,精美絕倫,在中國銅鑄像中不多見,在藝術上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 l! \$ X: ]7 {, d2 O" U

5 “馬踏飛燕”應改名為“馬踏飛鷹”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M3 O" o1 H. l$ _) `3 d4 R; K+ V( M

漢墓銅奔馬蹄下的飛鳥,經學者研究證明,是獵鷹而非燕。然而該項稀世國寶在“馬踏飛燕”的錯誤名稱下,以訛傳訛,流傳了三十多年,而今且愈陷愈深。例如,(1)2002年3月初,中央電視臺第壹臺(人與自然)節目中談到馬,主持人趙忠祥講到馬的祖先——三趾馬,內容很科學化;但他談到這件稀世國寶——漢墓銅奔馬時,稱它是“馬踏飛燕”。(2)在同壹時期中央電視臺播放為某壹項藝術比賽頒獎晚會時,每—得獎人獲得壹具復制漢墓銅奔馬作為獎品,主持人朱軍與周濤均稱這項獎品為“馬踏飛燕”。(3)中國國家旅遊局將這漢墓銅奔馬作為該局標誌。(4)中央電視臺第四臺(華夏文明)的節目標徽有佛像也有漢墓銅奔馬。這兩個單位究竟用什麽名字稱呼這項稀世國寶銅奔馬呢?不知道。是否“未能免俗”呢?值得懷疑。(5)據《甘肅日報》主辦的《西部商報》2002年2月24日刊登“江總書記贈予布什‘馬踏飛燕’榮膺國禮”的標題。像以上壹連串的事例,如果亡友養馬學專家甘肅農業大學崔土育溪教授健在,他壹定會奮筆疾書,參加爭辯,為漢墓銅奔馬正名。不幸他最近去世。我為紀念老友編寫此文宣揚他的學術觀點。以正時弊。文中絕大部分是抄引他的資料,適當加壹點參考資料,極小部分敘述壹點個人看法。中心思想是建議對這名揚世界的珍貴國寶漢墓銅奔馬的名稱,由“馬踏飛燕”改為“馬踏飛鷹”,借以符合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經過正名後的稀世國寶“馬踏飛鷹”的形象,將更加輝煌燦爛。

  • 上一篇:在哪裏可以找到最小說發表的文章?
  • 下一篇:描寫楓葉的好段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