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課外古詩20首 (初中的) 速度

課外古詩20首 (初中的) 速度

第壹首:秋 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壹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第二首: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裏。“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裏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壹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壹“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壹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裏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裏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壹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第三首: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壹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壹。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壹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第四首: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 甫

歧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壹個受到皇帝特別優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亂後,卻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為人演唱。當時杜甫自己也經歷了落第失子的磨難,晚景淒涼。這壹相會不能不使杜甫感慨萬千。“岐王宅裏”、“崔九堂前”不但有開元盛世的繁榮,也有年輕杜甫的充滿了浪漫情調的生活和理想,而這壹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成為過去而蕩然無存。“尋常見”、“幾度聞”,流露出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眷戀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滅後的哀怨。夢壹樣的回憶,改變不了了眼前的現實,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麗的江南,而詩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飄零,它象征著這個美麗的春天已經永遠地消失。這首短小的絕句包含國勢哀變、人世滄桑,而看起來自然流暢,毫無痕跡,顯示了極為高超的藝術功力。這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有時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詩被推舉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第五首: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此詩寫旅途愁懷,構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煙渚”點題,寫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邊準備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壹個“新”字,讓人覺得原來詩人本有無盡的舊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濃的新愁。這就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但新愁何在,作者沒有明說,卻給我們描寫了壹幅生動的江邊日暮風景:茫茫曠野,天幕低垂,似要籠罩壹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壹輪明月,在舟邊蕩漾。在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來陪伴孤獨的遊字。明月讓他獲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第六首:竹裏館

唐王維

獨 坐 幽 篁 裏,

彈 琴 復 長 嘯。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來 相 照。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壹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壹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壹邊彈著琴弦,壹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壹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裏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壹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壹體了。

第七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描繪的是壹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壹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壹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壹般。另壹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壹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壹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壹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壹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壹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壹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系上下句看,這壹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壹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壹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壹段時間,也應當有壹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壹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壹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壹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壹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壹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壹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壹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裏,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第八首: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雲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裏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這裏用了壹個“暗”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雲塊的廣大、雲層的厚重,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場拼殺的兇險。守衛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著四周。壹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後兩句具體地寫出戰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而無數次戰鬥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尾,情景交融,並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境界。

第九首: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前兩句寫遊子重回故鄉,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壹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壹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壹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壹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壹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遊子的***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第十首:七步詩

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壹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壹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裏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壹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裏的豆子,而鍋裏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妳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第十壹首:已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壹格降人才。

 

“萬馬齊喑究可哀”壹句,深刻地表現了龔自珍對清朝末年死氣沈沈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壹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妳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

第十二首:村居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第十三首: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野外林陰道上,壹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麽開心事兒,他壹路行壹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壹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壹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麽專註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壹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第十四首: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是壹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壹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巖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巖”,“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壹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第十五首: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間。

這是壹首托物言誌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首句“千錘萬擊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誌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骨碎身渾不怕”。“粉骨碎身”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壹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誌要做純潔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頭的顏色作比,也就是現在的“清白”的意思 。

於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於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於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第十六首: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是壹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壹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裏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誌。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壹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第十七首: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壹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壹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壹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壹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後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餵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只忙於其中的壹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壹些,舒緩壹些,為的是在人們壹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壹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壹的。

第十八首:遊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壹枝紅杏出墻來。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遊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於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後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這後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壹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第十九首:題臨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只想偏安壹隅,在杭州大造宮殿園林,僅花園就修了40多所,其他貴族富豪的樓臺亭榭更是不計其數。這首詩的前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寫盡杭州的山水樓臺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復象。“幾時休”三個字,責問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何時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復國的事業幾時能著手?然而,暖洋洋的風把遊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飄飄然,陶陶然,個個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竟然把江南的杭州當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風”語意雙關,既是溫暖的自然風,也是紙醉金迷的靡靡之風。末句既是諷刺,又是警告:長此以往,必將重蹈覆轍,杭州也會像汴州壹樣,淪於金人的鐵蹄之下。全詩不用典故,篇幅極短而內蘊豐富,語言平易而憂憤深沈。

第二十首:春日

宋朱 熹

勝 日 尋 芳 泗 水 濱 ,

無 邊 光 景 壹 時 新 。

等 閑 識 得 東 風 面 ,

萬 紫 千 紅 總 是 春 。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壹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仿佛是壹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艷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壹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壹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當然,如果讀者全不理會那些哲理,只把它當作壹首遊春詩來欣賞,那也是讀者的權利,朱熹是無可奈何的。

  • 上一篇:骨槍材料
  • 下一篇:如何拍攝延時攝影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