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侗戲有哪些藝術特色?

侗戲有哪些藝術特色?

侗族喜歡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邊有古樹,寨後有青山。侗族人民用雙手開發了這片秀麗的山區,用汗水澆灌了這片富饒的寶地,用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只要有壹個村寨鼓樓有壹個侗戲戲班,這個戲班屬業余性質。壹個戲班壹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

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

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壹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侗戲的演出,有壹定的儀式。第壹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臺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

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壹演員朗誦壹段開場白;正戲結束後,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後,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臺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裏的頭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侗戲多在戲臺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臺通常是用木板搭蓋,壹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面圍觀。在裝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醜除在鼻子上畫壹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壹個“豐”字,以示吉祥。

侗戲角色雖有生、醜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壹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醜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醜角”,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

侗戲唱腔壹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壹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壹個演員互走壹字,交換位置。

侗戲表演過程中遇有3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壹”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動。

侗戲的醜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醜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比較誇張。

侗戲的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用於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淚調。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醜還常采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等。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壹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臺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壹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釵;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

侗戲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還是二人轉或二人臺的性質,比較註重唱腔內容,不重表演,不像其他劇種那樣講究手、眼、口、身、步5法,除唱以外,也不註重做念打數功。

侗戲在表演過程之中基本上采用繞橫“8”字加說唱的傳統表演形式,從表演風格來看,侗戲的表演比較樸實。基本的舞臺調度便是兩人對唱時,每唱完最後壹句,在音樂過門中走橫“8”字交換位置,然後再接唱下壹句。如此反復,至壹段唱詞結束。

侗戲的表演在身段、臺步、手式等方面均不與其他劇種相同,具有濃厚的侗族特點。侗戲的服飾、道具,都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具,有的只是在日常用品的基礎上加以美化而成。

侗戲的道白和演唱,壹般都用侗語,戲師們采取生活中的有韻的語言進行加工提高,使舞臺語言藝術化並與唱詞的格律協調。因此侗戲中的道白與眾不同,壹般都帶點韻。

侗戲的表演具有樸實無華的特點,其表演技藝,主要來自3個方面:壹是侗族歌舞;二是從勞動和生活中提煉出來表演程式;三是通過戲曲地方大戲劇種的演技演變過來的程式。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

侗戲的劇目也很豐富,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作的現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壹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

這些劇目,其故事情節與其他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從創作藝術上看,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壹出戲,也就是壹首敘事長詩。與其他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壹格。

茅貢鄉是享譽海內外侗戲的發祥地,臘洞村吳文彩是侗族人公認的侗戲鼻祖。繼吳文彩之後,茅貢鄉的侗戲創作演出活動從未間斷,侗戲創作人才輩出,戲師不斷湧現。茅貢鄉幾乎每村都有演出侗戲的固定場所,而且別具特色。

1990年,茅貢鄉配合上級及縣文化局,在侗戲鼻祖吳文彩的家鄉臘洞村舉辦“紀念侗戲誕生160周年劇目調演暨學術討論會”。

在這次會議上,壹***有6個演出隊***計240人以及附近村寨的群眾近萬人前來參加,真可謂盛況空前。與會者壹致公認:

茅貢臘洞是侗戲的故鄉,茅貢鄉侗戲演出活躍,堪稱侗戲之鄉。

侗戲是民族民間戲劇藝術瑰寶之壹,盡管發展緩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侗族地區,多數村寨都有群眾自己組織的業余侗戲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侗戲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了繼吳文彩之後茅貢籍的吳定國、趙永佳、吳遠隆等壹批在侗戲創作與編導上有新成果的後起之秀。他們創作與編導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獨的王喬星》等壹批優秀侗戲劇目,在州、省乃至全國都獲過獎,曾登過大雅之堂。

侗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波及到了黔、湘、桂、鄂等整個侗族地區,並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

近兩年來,在茅貢鄉召開的中國侗族稻作與祭祀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家協會會上,來自國內外的與會專家學者觀看侗戲後都贊嘆不已,稱贊“侗戲是壹朵奪目的民間藝術奇葩”。

  • 上一篇:三國的趙雲真的很厲害嗎?
  • 下一篇:什麽是四格漫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