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心之大用:格物致知

心之大用:格物致知

2021-11-12

心起什麽作用?心想、心念?人心難免有欲望,因此有時給妳創造滿足,有時給妳創造痛苦。更多時候,心猿意馬,不知道要去哪。而人的幸福,便在心安處。此生無他,但求心安、但求知足。

如何才能心安?要有安的方向。心有方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定、靜,安、慮、得,從心安到心得。這壹系列,都是心的作用。

因此,多讀《大學》,循“大學”之路,壹路人生修煉,終能發揮心之大用。

原文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閑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壹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

理解

這壹章(左經右傳,第壹章為經,後續為傳。經乃孔子所述,傳乃曾子所傳,故為傳文第五章),是朱子增加的。朱熹在編撰時發現:

上壹章,“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此謂知本。“曾子是以老師孔子的話,來解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而後緊接著就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顯然這裏,遺失了,曾老師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而“格物致知”,是整個“大學之路”的起點,沒有它,就少了學習的素材。於是朱熹編撰時,按老師程頤的意思,補上了這壹章。

格物致知說的就是:如果我們要想獲得知識,就要面向萬物、探究其理。人人內心都有壹定的知識,天下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萬物之理無窮無盡、知識之廣無邊無際。如何才能獲得知識呢?方法就是:用妳已有的知識,去探究未知的事理。不斷研究、不斷深入,長此以往,終有壹天,妳會豁然開朗。於是,對於事物,無論宏觀大體、還是微觀精妙,妳都了然於心。

啟發

朱子這壹段,解釋學習的過程:走進現實世界,探究其中道理,獲得新知。

見下圖:

回歸自然之物,探究事理。這就是現代科學的做法。正因為如此,清末洋務學堂,把從西方引進的物理、化學,叫做“格致“。

還有壹個大家熟悉的詞:實事求是。以此來解釋,也是恰當。茫茫宇宙,博大精深,由實事、求其是,其樂無窮。

朱子說,這就是,心之大用!“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思考

看到這裏,細細思考,感覺有些連不上。大學是人的成長之路,核心是修身。外界的知識,固然重要,知識的獲得,與修身如何關聯?

我為什麽要格物致知,獲得新知呢?

朱子解釋了方法,卻未解釋,我為什麽要去“格物致知”。問題的癥結就是,獲得知識,是我們的根本目的麽?

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從整個大學來說,明德是其根本。德是什麽?從物到德,什麽關系?陽明先生說,如果妳把知,理解為“良知“,而不是知識呢?

豁然開朗!格物所致,非知識,是良知!通過格物,顯現妳的良知,然後,誠意正心,這就是修身的過程!如此,就順暢地連起來了!

打個比方,父母生病了,這是壹事。妳的良知就是應該去陪伴。妳就這麽誠意正心地去做,這就是修身。什麽工作忙啊、沒時間、沒錢啊,就不是妳的良知。

再來,早上醒來,妳的良知就是要立即起床讀書,妳就這麽誠意正心起床讀書,這就是修身。什麽天冷啊、困啊、再瞇壹會兒啊,就不是妳的良知。

兼用

朱子的知,陽明先生的知,是兩條線。以舊知,獲新知,不斷豐富大腦;以人事,致良知,不斷充盈內心。二者不要偏頗,皆篤行。

將二者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印象,深刻心中。

把以上比較的結果,連起來,妳就能明白,二子的格物致知,究為何意:

朱子的意思:研究事物,窮盡知識;

陽明先生解釋:對照自己的善惡標準,在人事中顯現出自己的良知。

因此,當妳面臨壹件事時,三招決斷:

壹,?與妳無關,不加理會。不要費時間,更不要八卦。EDG奪冠,與我何幹?

二,?與妳良知有關,按良知行事。

三,?與妳專業有關,理出其中知識,存入知識庫,以備未來之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和機會,整理出要點,放進“環境風險分析“的知識庫當中。

  • 上一篇:19個農村致富小項目
  • 下一篇:為什麽我總是很努力的學習英語,可是我還英語還是趕不上去?(好像我確實缺少點耐心)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