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利用數字教學資源給美術課帶來哪些印象深刻的變化

利用數字教學資源給美術課帶來哪些印象深刻的變化

我們在使用的美術新課程教材,較之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觀,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上下了功夫,但無可否認,新教材仍存在著某些缺憾,作為農村中學的美術老師,在上美術課的時候往往受到條件的限制,比如學生沒有顏料和畫紙等,教學資源的匱乏常常令人灰心。經常也想到要是在城裏,肯定不會有這種現象。然而仔細想想,其實上好美術課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方式,只要認真去探討去研究,在農村的美術課其實是很豐富多彩的,因為農村裏有著自己獨特的課程資源--農村廣闊的田野、壹片片的樹林,漫天飛舞的蝴蝶、蜻蜓、小鳥、家禽牲畜等等。那是城市裏沒有的或很難見到的東西。所以美術老師要善於利用周圍的環境為美術課提供更為廣闊的教學資源。  

與城裏的學校相比,農村初中在上美術課時往往受條件限制,這是不容質疑的現象,大致的現象為學生的學具材料很缺乏,這很令教師犯難。表現在幾乎沒有學生能按要求買到顏料和紙張、材料工具等。學生上美術課時有的就是壹本0.5元的圖畫簿和壹只0.3元鉛筆,很多內容因沒有工具材料而忽略了,許多課程上起課來師生都沒勁,難怪很多鄉下初中不開或虛設美術課這就不足為奇了,這種現象壹直困擾著農村初中的美術教育。針對這種現象,如何解決這種所謂的資源匱乏呢?我認為其實教師只要肯動腦筋,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環境資源,就可以指導和帶領學生根據季節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來拓寬美術課的課程。農村環境本身就是壹個豐富的課程資源。我認為在新課改大的指導思想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美術課的內容。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本次美術課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點在於:“第壹,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術學習;第二,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註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第三,制定導向性內容標準,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其中,“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說明要強調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努力開發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並補充壹些學生願意學習的教師所擅長或有特殊興趣的內容。在農村初中,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的空間,把田野、村莊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去感受生活的色彩。玩泥巴做雕塑,拿樹皮樹葉作成工藝品等等,這樣生動有趣的美術課是城裏的孩子體驗不到的,這不就是農村美術課的資源優勢嗎?那麽農村初中美術課的課程資源有哪些呢?大致有以下個內容:  

壹、巧用校內美術資源  

1、利用校園內的自然景觀  

現在的農村中學大多綠化面積較廣,花草樹木郁郁蔥蔥。以我校為例,雖然學校規模不大,但校園環境非常漂亮。高樹低樹俯仰生姿,冬夏常青。這些都是美術教學的絕好資源,如若閑置,實在可惜。我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壹課《蒼松翠柏》時,就讓校園裏的幾棵松樹、柏樹“有了用武之地”。我先帶領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不同形狀,枝葉的生長方向以及色彩的變化,並要求他們說說對松柏的印象。接著,出示松柏的國畫作品,讓學生比較畫作與實體兩者的區別。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壹致覺得現實中的松柏色彩更鮮艷,形象更生動,但國畫中的松柏顯得更有精神,意境更美。由此,教師就可以明確,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畫樹追求壹種象征意義和意境的表達。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中國畫有了進壹步的理解,而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興趣盎然,熱情參與的。這就為接下來的臨摹繪畫打了壹個很好的基礎。 

2、開發學生的資源  

農村中學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接受像城市學生壹般的繪畫課外培訓,但是,農村中學中也不乏藏龍臥虎者,受上壹輩的影響,農村中學的學生也有壹些淳樸的藝術技能,比如農民畫。例如,有壹學生的奶奶比較喜歡畫農民畫,受其影響,該學生的農民畫也頗有味道。於是,我就讓這位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們畫農民畫,雖然,“老師”不是專業的,畫技也不是壹流,但是對於“學生自己教自己”的形式學生特感興趣,積極性十分高漲,再穿插優秀作品展示,整個過程輕松、活潑,學生也感到獲益匪淺。  

二、開發校園周邊環境資源  

城市有城市的繁華熱鬧,農村有農村的幽雅恬靜,農村的自然風景遠比城市來得靈動豐富。農村有色彩斑斕的小山,有散發著芬芳的土地,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農村還有古老的石橋,滄桑的老宅,幽靜的小廟。它們都是學生“熟悉的陌生人”,合理利用,都能成為美術教學的絕好資源。  

1、景物建築的利用  

八年級上《多彩的風景》壹課,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感受大自然豐富的色彩之美,  

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規律;學習寫真繪畫中色彩運用的基本方法,掌握壹定的色彩工具性能與調和技巧;在臨摹或寫生色彩練習中體現壹定的色彩空間關系。這壹節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自然色彩,尤其是色彩的變化,而學校前面的壹座小山就是最佳的觀察對象。我帶領學生爬上小山,在小山上開設寫生課。我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自然色彩,並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及自己的感受。在描述過程中啟發學生討論諸如光源、物體和環境之間的色彩關系。因為是身臨其境,所以學生的體驗是直觀的,這就為理解繪畫色彩,學習景物寫生作了很好的鋪墊。  

在學校周圍的村莊裏,有古樸的老宅院,有精致的小廟宇,也有歷經滄桑的古橋,這些也是可以利用的美術教學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去,慢慢地觀察,細細的品味,把這些富有鄉土特色的建築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興趣濃郁,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家鄉的無窮魅力。這不正體現了美術新課程的理念嗎?這正是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了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審美情趣。  

2、泥土的利用  

八年級下冊《清晨》壹課,需要學生創作小型泥塑。城市裏的學生會用壹大堆五顏六  

色的橡皮泥來創作。美則美矣,只是缺少了壹種泥塑作品應該有的淳樸自然的味道。而在農村,泥土是最容易得到的資源。所以,巧妙利用泥土,也能讓美術課堂精彩活潑。我先帶領學生去挖泥巴,學生的參與熱情極其高漲,在挖泥巴過程中,我提醒學生要選擇那些有粘性的容易塑型的泥土。不壹會兒,每個學生手裏就有了壹大團的泥土。我讓學生把泥土壹分為二,壹部分泥土通過揉、拍的方式形成壹個扁圓形,(人的臉形)把鼻子、眼睛用浮雕形式塑造好,然後晾在壹邊,為下次做泥臉譜做準備;另壹部分泥土則用來塑造人物。結合鉛絲、竹片等有關材料,學生通過搓、捏、接、貼等方式大膽地表現人物的造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們手中的人物或者在張嘴高呼,或者在手舞足蹈,或者在奔跑跳躍,無不誇張而有情趣。在接下來的壹堂課中,我又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晾幹的泥土來做臉譜,學生在泥巴上染色,挑線,那神情決不亞於雕塑大師在完成自己心愛的作品。當原本灰撲撲的泥土在學生手中變成了奸曹操、勇張飛、義關羽時,學生們的臉上分明寫滿了驕傲。美術課再壹次呈現出美麗生動的景象。  

三、利用地域特點開發美術教學資源  

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要求美術教師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所以,美術教師應在教學中,結合學校實際的地域特點,依據壹定的教學目標對地域資源進行挖掘、整理、組織成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盡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域素材,從地域素材中挖掘出豐富的教學內容。  

九年級上冊《過大年》壹課,以過年為題材,設置了民間美術的學習內容,選擇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剪紙”藝術展開教學。  

本課對於我們地處陽曲縣東部的東黃水村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每當過年過節,農村的孩子依然會沈浸在傳統民間藝術的海洋中。民間的娛樂活動對他們而言,那是樣樣都能說個不完。我們農村過年,舞龍、劃旱船、扭秧歌、貼對聯、放鞭炮、吃餃子……窗戶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布置,張貼在室內,家具和器物上。墻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墻上和屋頂上的。  

在教學中,我特意結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在美術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了民間文化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使用教材方面,充分利用其在民間美術中挖掘的題材,利用農村學校的地域和資源優勢,結合本校以剪紙為特色校本教研(有專門的剪紙展板),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通過欣賞、引導學生研究設計和剪刻的方法,學生能夠以對折、剪刻等技法,完成幾件剪紙作品,迎接新年的到來,用自己的作品來裝扮自己的教室,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從而喚起學生對民間剪紙藝術的熱愛,培養學生繼承、發揚民族藝術的情感。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美術課的課程資源是很豐富的,其實農村的生活本身也就是壹種美術資源,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美術就是壹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美術,關鍵是怎麽去發現和挖掘它,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美術老師應該不斷的去研究探討如何使用這些資源,開放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術、走進美術世界,讓美術豐富學生生活,讓農村的美術課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義,才能真正熱愛美術,並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 上一篇:西遊q中三星洞的加分方法。
  • 下一篇:厚大腿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