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誰知道孝莊是否下嫁多爾滾啊

誰知道孝莊是否下嫁多爾滾啊

沒有。

歷史上的孝莊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譯作本布泰),野史傳說中說她名叫大玉兒實在沒有根據。她出生於明萬歷四十壹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較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盟關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後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後的天聰八

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壹夫。

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後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後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後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

到了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於盛京(沈陽),同時建立後宮制度,在其眾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宮後妃。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居次西宮——永福宮,皇太極頒給她的冊文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文辭簡約:“……茲爾本布泰,系蒙古廓爾沁國之女,夙緣作合,淑質性成。朕登大寶,爰仿古制,冊爾為永福宮莊妃。爾其貞懿恭簡,純孝謙讓,恪遵皇後之訓,勿負朕命。”莊妃的姑姑哲哲當然是正位中宮為皇後,比莊妃後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關雎宮,地位僅次於皇後。其他兩位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原為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極征服察哈爾部後娶之,並做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因此,在後宮中,莊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寵外,最年輕的莊妃也是比較受寵愛的。特別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極視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莊妃恰逢時機地於兩天後生下了皇九子福臨,更加擡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書稱莊妃曾“輔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極時期,年輕的莊妃還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與作為。只有民間盛傳“莊妃勸疇”的故事,為後來“太後下嫁”之說作了鋪墊,似乎這位聰明美麗的莊妃娘娘慣施美人計。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錦大戰,關外明軍的最高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極迫切希望洪承疇能夠歸降,為其所用,遂派範文程等壹幹漢族官員輪番前往勸降。但是,洪承疇似乎意誌很堅決,不為所動,在獄中絕食等死,急得皇太極壹籌莫展。壹天夜裏,牢門輕啟,莊妃飄然而至,手進參湯,壹席話打動了洪承疇,使其回心轉意,拜倒在石榴裙下,歸降了大清,後來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故事被很多文學作品演繹得很生動。但是據史書記載,洪承疇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他的思想弱點,親自出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壹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莊妃作為五大後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

順治雖然是個任性的皇帝,但在孝莊的督責下,各方面的學業還是比較優秀的。在他親政後,孝莊仍時時告誡規勸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可惜順治英年早逝,孝莊於皇孫中親自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再壹次擔負起保護、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則進壹步升為太皇太後,徽號累加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孝莊對康熙非常疼愛,幼時即將其留養膝下,並將貼身侍女蘇麻喇姑撥出,專門照料服侍他。當然,孝莊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復雜的政局中,孝莊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系,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後,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裏氏為皇後,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康熙後來成功鏟除鰲拜,也是與孝莊的支持分不開的。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壹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莊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莊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舍不得妳們父子,就將我在妳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壹而二、二而壹,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墻內,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該陵建於風水墻外乃順理成章之事,毫無貶抑之意。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於明萬歷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為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據說多爾袞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親喜愛,努爾哈赤曾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但是,當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烏喇納拉氏被逼殉死,不滿十五歲的多爾袞當然無力爭奪汗位。在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勇敢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幹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領正白旗,參決軍國大事,並娶了莊妃的妹妹為妻。

當皇太極去世以後,再次出現皇位之爭時,很快就形成了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雙方都握有重兵,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豪格則有兩黃旗的擁護,壹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是雙方又各有顧忌,壹旦刀兵相見,血濺朝堂,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在五大臣會議上,多爾袞審時度勢,拒絕了擁戴者對自己的推薦,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輔政。此議得到各方認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也無話可說,於是諸王大臣盟誓效忠,從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殘殺。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卻在粉碎政敵豪格皇帝夢的同時,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幾個月後,多爾袞敏銳地抓住時機,接受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請求,親率大軍入關,擊敗剛剛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壹舉占領北京。順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兩宮皇太後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願。在分兵南下繼續征戰的同時,他又取法於前明,制定各種內外制度。多爾袞總攬朝綱,盡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權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稱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等於就是太上皇了。不過,多爾袞還是清醒的,他時時告誡諸王大臣不可諂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盡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爾袞並不長壽。順治七年(1650)十壹月,多爾袞出獵塞外,於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年僅三十九歲。靈柩回京時,順治皇帝親率諸王大臣出城跪迎。順治發布哀詔,追懷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壹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不幸於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以疾上賓,朕心摧痛,率土銜哀,中外喪儀,合依帝禮。”接著,又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封其元妃為“義皇後”,夫婦壹同升祔太廟祭享,即視同壹位真正的皇帝,極具哀榮。

但是,當年帝位之爭造成的矛盾在壓抑多年後終於爆發了。多爾袞當政時,威信自專,對待政敵豪格不公,於順治五年(1648)將其迫害致死,對當初反對過自己的兩黃旗大臣打擊壓制,致使壹些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卻只能忍氣吞聲。現在多爾袞壹死,他們翻身的機會就來了。順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發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於是諸王大臣群起攻擊,稱多爾袞專擅,有謀逆之心。剛剛親政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無子,撫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嗣),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屍示眾,並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沈冤壹百多年以後,多爾袞才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專門發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兵入關,“撫定疆陲,壹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壹統之業,厥功最著”,並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因此,下令將多爾袞復還睿親王封號,並追謚為“忠”,補入玉牒,仍令多爾博壹支承嗣。多爾袞作為非常時期的壹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後的非常際遇終告了結。

這壹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後下嫁之說顯然難以成立了。如果孝莊確實曾下嫁多爾袞為妻,無論是與多爾袞兩情相悅而自願下嫁,抑或是出於籠絡多爾袞以保護順治而勉強委身,都難以出現多爾袞屍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結局,因為批倒批臭多爾袞,對於孝莊和順治母子的名譽尊嚴都大有損害,相反,繼續維護多爾袞的名譽,才是孝莊和順治有利的選擇。

幾十年來,不少歷史學者對這壹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和考證。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先生首先駁難,在其《太後下嫁考實》壹文中對下嫁之據辯駁甚力,指出不僅下嫁為虛,甚至兩人連同居關系都不存在。繼其後者,仍不斷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認為雖無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實,觀點仍難以統壹。推原其故,在於現有證據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讀之不同。

野史中所載的大婚恩詔,顯為文學筆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聲稱,清末宣統之際在內閣大庫檢得過太後下嫁詔書,但卻無人佐證其事,現存清代檔案早已經過整理,迄未發現這壹詔書,所言亦難以為據。

張煌言確實寫了那首《建夷宮詞》,但不能奉為信史。張煌言本為抗清名將,後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誌向的。或許,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兩宮皇太後同姓,而且是孝莊的妹妹,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說後,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譏諷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

傳聞的依據之壹是多爾袞“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多爾袞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稱“皇父”,則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親。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壹步步擡高的。順治元年(1644)十月,即順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後,多爾袞因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同輔政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被封為“輔政叔王”,自然低了壹格。順治二年(1645)五月,有個禦史趙開心疏稱多爾袞以皇叔之親而兼攝政王之尊,儀制宜定,“稱號必須正名”,他說原來的“叔父攝政王”不妥,“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建議正名為“皇叔父攝政王”,經禮部等議定批準。到了順治五年(1647)十壹月,以南郊禮成,頒布恩詔大赦天下,第壹條即稱“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自此,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這樣稱呼的,現存清代檔案可為確證,而且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稱“皇父攝政王”。從時間上看,這壹稱號的確定,比傳聞太後下嫁的時間早了壹年多,因為多爾袞的妻子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傳說下嫁是在順治七年初。顯然,“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實為崇顯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國君尊稱臣下“尚父”(周武王稱姜子牙)、“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相父”(蜀漢後主劉禪稱諸葛亮)之遺意而已,絕非多爾袞真的做了順治小皇帝的繼父。

持下嫁說者,多舉清人蔣良騏《東華錄》所載當初給多爾袞定罪時有“又親到皇宮內院”壹語,認為實屬曖昧,有穢亂宮廷之嫌。然而這句話的上下原文為“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說多爾袞曾親到皇宮內院向人發牢騷,稱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繼位亦不正,以此要挾順治小皇帝,這是多爾袞的壹條重要罪狀。無論這壹指控是否屬實(指責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壹條,已非事實),“親到皇宮內院”壹語只是指出多爾袞說太宗得位不正的地點和對象,將其單獨抽出作為多爾袞曾穢亂宮廷甚至作為太後下嫁的證據,顯然是斷章取義,沒有任何說服力。

太後下嫁之說流傳很廣,但在清代檔案和典籍中卻沒有任何記載。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後來清朝統治者覺得這件事不光彩,於是銷毀了有關檔案,刪改了史籍中的記錄。這種推斷也頗為牽強,因為我們在當時朝鮮李朝的《實錄》中同樣也找不到“太後下嫁”的任何記載。如果太後下嫁是公開的,並曾頒布恩赦詔明告天下,那當然會頒詔給朝鮮,朝鮮《實錄》中肯定會收錄,或有所記載與議論。即使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幾批來華進貢、謝恩及陳奏的朝鮮使臣也會得之街談巷議,因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時期,這些朝鮮使節都負有多方收集各種情報的任務,回國後要向國王報告,其《實錄》中載清朝之事甚詳,就是這樣得來的。在清初很長壹段時期,朝鮮看不起清朝,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夷人,而且對清朝懷有敵意,在其《實錄》中常見對清朝的不滿和蔑稱,在公開場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員告身等內部文件卻只署年月而不書年號。如果太後下嫁實有其事,朝鮮當然不會為清朝隱諱,必然載之史冊,事後也不必有刪削之舉。

總之,太後下嫁這樁疑案流傳雖廣,卻無任何的證據。但是作為人們的茶余談資,或是文學作品的絕佳素材,它還會壹直流傳下去。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即使貴為國母皇太後,也不免為流言非議。孝莊九泉有知,她會做何感想呢?

  • 上一篇:理性地分析壹下,為什麽現在的電視劇妳基本沒有看的欲望?
  • 下一篇:flash中的形狀動畫和補間動畫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