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坤材料

坤材料

李二,壹般指道家老子。至於孔子與老子的關系,相傳孔子曾崇學以禮待老子,相關記載顯示,老子曾誠懇地給遠道而來的孔子三條哲學建議。

這是否證明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如果孔子向老子學習的記載屬實,那麽指導孔子的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之壹。但實際上,學術界很多學者對孔子提出問題或向老子學習仍持懷疑態度。

有學者懷疑,孔子向老子求禮,是後來的道教崇拜者為了擡高老子的地位而“發明”的。但這種懷疑的“證據”更多的是推理,並不能完全推翻。所以,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道家思想,需要保持高度學術嚴謹的學者,面對大眾,依然沒有抹去孔子向老子求禮的說法。

至於儒家,沒有道家的影子?顏小二覺得不壹定是這樣。比如儒家強調“度”的中庸之道,道家以不同方式揭示規律的“中庸”之道,都值得研究。

1.孔子向老子要禮物了嗎?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嗎?《莊子》中有很多關於孔子對老子禮的相關記載。而且在《莊子》這本書裏,孔子向老子求教不是壹回事。這裏有壹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莊子》第十壹章《田蕓》,大致講了孔子565,438+0歲,因為求道遇到瓶頸,去拜訪老子。孔子要求老子表明自己做了很多事,希望“得道”,但總覺得得不到道。

在回答問題時,老子告訴孔子,道不是“有形”的,如何獲得?

言下之意,莊子用這個故事告訴世人,“得道”更要靠悟道。說到底,說出來的、記錄下來的、可教的道都不是道,這也體現了老子開篇那句經典的“道可為道不凡”。

所以《莊子》中的記載是事實?

我們知道,莊子喜歡用各種寓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其中很多寓言充滿了神話色彩。比如《西遊記》中的坤變成了大鵬,翅膀像雲壹樣掛在天上,再比如中央政府的皇帝混沌被南海皇帝和北海皇帝殺死。

《莊子》裏的壹些故事,壹看就不是真的。在這裏,很多學者根據莊子寫作的特點,推斷《莊子》所記載的孔子與老子的交往只是莊子的寓言。

但《莊子》並不是唯壹記載孔子與老子相遇的書。孔子對老子的禮遇在《孔子家》中也有記載。值得註意的是,《莊子》裏問老子的孔子已經五十多歲了,而《孔府》裏問老子的孔子還是個年輕人。這也大大增加了後人對孔子禮遇老子的疑慮。

當然,懷疑歸懷疑,並不妨礙孔子對老子的質疑被廣泛傳播。而且在漢代,孔子與老子的相會是古人以繪畫的形式留在石頭上的。同時,清代射陽石門畫像拓片作為珍貴文物保存在江蘇省寶應博物館。這幅畫也呈現了孔子會見老子的生動畫面。

在這裏,我們可以判斷,後世大多數儒生對孔子禮待老子的態度是默認的。基於這個默認,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書中記載的事情是真的,那麽老子確實是孔子的老師。

2.儒家和道家真的沒有相似之處嗎?顏小二曾認真研讀過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也曾細細品味過道家經典著作《老子》。與此同時,他也閱讀了與解讀兩位先賢思想相關的書籍和論文。

乍壹看,兩種學說的風格大相徑庭,就像儒家和道家的“氣質”在某些方面完全相反。但經過深思,顏小二驚喜地發現了孔子和老子在思想觀點上的相似之處,繼而不得不感嘆“精妙”。

孔子對顏小二最有益、最神奇的觀點之壹,就在於他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無過錯。

孔子的中庸就是中庸。這種適度絕對不是表面上的“妥協”,而是根據形勢的靈活變化,人們會拋棄自己心理上的“無、無、無、無”,不帶主觀判斷、獨斷專行、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實事求是地做出最合適的決定或選擇。

這種“決定或選擇”有時並不為大多數思想功利的人所理解,有時還會讓他們“心慌”“擔心失去家園”。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背後,並不是因為孔子固執己見,而是因為他在踐行中庸之道,在“兼濟天下”的形勢下,做了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他“關心世界”,這種“中庸”讓他的目光不拘泥於壹個時代。在這裏,說“仲尼永不生,萬古如夜”並不為過。

在顏小二看來,是道家老子的觀點,“中庸”和孔子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家老子的“反道運動”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高峰時,事物會下降,最低點時,事物會逐漸向上發展。在這裏,我們不難推理,因為“反道運動”所揭示的事物的極端性會被顛倒過來。要把握這個規律,就要明白“強的東西使我們變老”的危險,明白這裏的“適度”。懂得“適可而止”,人就不會在過度的“求高求遠”中跌倒。道家“反道之動”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人的生活,也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道家老子的精妙之處。

也就是說,以孔子的中庸思想和老子的“反道運動”為例,不難發現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在根本思想上是有“重疊”的,這也是他們* * *的共性。

3.為什麽看起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和觀點差距這麽大?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所以看起來如此不同,是因為老子的學說被捧得太高,而孔子的學說被捧得太低。

道家老子可以拋開具體的範圍,超越常人無法超越的局限,以上帝的視角俯視“人間”,進而發現“法”。在這個高度上,老子的理論是相當抽象的。且不說表達這個“抽象”的規律有多難,能有老子的“遠見”就非常難得了。這就是老子的“本事”,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而把非常抽象的理論放在地上,接地氣地普及給不同理解的人,人民可以根據自己思想的深度得到不同的收益,這是孔子的“本事”。

孔子的論證往往有壹個範圍和壹個大前提。這個大前提是,是不是“恢復禮制”,是不是“修身養性治國”,是不是“愛仁得仁”。孔子提出的大部分理論都能看出其目的和對象,這就是孔子的“接地氣”。雖然孔子的理論可能沒有老子高,但他們觀點來源的哲學是相似的。

簡單來說,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和觀點並沒有看起來那麽對立,他們的觀點在於哲學在源頭上的重合。只是孔子用“接地氣”的方式表達,似乎更“積極入世”,而老子站得更高,描述更“抽象”。相比較而言,他在“順勢而為”下的“無為”,多少有些“隱世”的意味。可以嘗嘗。

參考資料:

《孔子傳》、《論語》、《老子》、《老莊新論》等。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

  • 上一篇:死心塌地是什麽意思,如何才能讓妳的對象對妳死心塌地
  • 下一篇:那個山作文 描寫山的作文600字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