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簡述中國古代私家園林創造意境的手法

簡述中國古代私家園林創造意境的手法

古代園林意境的營造手法

古典園林的造園過程中,壹般要通過三個創作境界。即“生境”、“畫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園林的模山範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縮小。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相通,全園生動。其次是“畫境”,所謂畫境就是藝術美。即將自然和生活素材通過取舍、概括,經過藝術加工,使其“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最後是“意境”,即使用多種藝術手法,從“生境”和“畫境”升華,感受到美的境界。在傳承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咫尺山林,小中見大——有限的空間創造無限的意境

計成《園冶》說:“多方勝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長物誌》也說過:“壹峰則太華千尋,壹勺則江湖萬裏”。咫尺山林式的園林造景其實就是把大自然的精華濃縮在有限的空間中,用以追求無限的意境。小中見大,則是調動景物與諸要素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比、反襯等手法的運用,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和聯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則來構建空間,以達到在感官上擴大有限空間的效果。中國畫的創作中經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手段,這同樣也是體現園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中國山水畫以“咫尺之圖,寫千裏之景”,給園林創作以極大啟示。通過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濃縮在園林中,創造出無限的意境。園林中的大小是相對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積,創造無限的空間。園林中常常利用空間組合關系的變化來造成“小中見大”的錯覺,如采用園中園的方式來創造和擴大空間:通過園林建築、園墻、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間;利用多種題材進行組景,使空間愈見其大。陳從周先生指出:“中國園林,往往在大園中包小園……它們不但給園林以開朗與收斂的不同境界,同時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結構各異的建築物與山石樹木,安排的十分恰當……耐人尋味。”

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見奇

在園林中,不論是近景還是遠景,高大的樓臺還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壹覽無余總不如半藏半露顯得含蓄、深遠。我國古典園林吸收了中國畫含蓄有致的創作方法,反對壹覽無余,主張“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於隔和透之間,園內景物之間互為聯系,同時又互為掩映。這樣,就能構成層次豐富、境界深幽、情趣無窮的城市山林勝景。如蘇州拙政園,其藏露得宜,平中見奇。進門是壹座假山,擋住視線是為藏。穿過山洞,至遠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隱約可見,是半藏不露。至遠香堂,主景映人眼簾,是為露。這樣就能使園內景觀層次豐富、意趣無窮

2.3實中求虛、虛實相生—建築布局虛實相生,有助於意境的提升

中國畫家常用“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來說明疏密、虛實關系在繪畫構圖中的重要性。園林景物的布置,也要註意有疏有密,有虛有實,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空間處理上,閉合是實,開敞是虛。虛虛實實,變幻莫測,可以加強藝術效果。如頤和園的前山建築較為密集,是為實;後山建築疏落,是為虛;這就使全園疏密有致。杜甫草堂陳列館壹帶建築密集,而樹林內水池邊僅點綴亭榭,建築相對疏落,也形成了虛實對比。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經常采用實中有虛的藝術手法,來造成視覺上較大的景深。如在狹窄的天井側面,隔斷和粉壁墻前,種植芭蕉等綠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構成壹幅立體畫面,用來打破視野上的局促感。另壹種即景墻開窗,透過墻內觀看,墻外景色半隱半露,被引入了園內,加強了景深的空間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墻上做壹個假門,造成別有洞天的錯覺,取得特殊的效果。

2.4比德暢神、人化景物——托物言誌、借景抒情,深化園林意境

古典園林是我國傳統文化大樹上的壹顆碩果,它和我國古代哲學、美學思想以及倫理道德等密切相關。因此,壹些文化典故、神話傳說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園林之中,成為園林主人表達他們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說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壹種自然審美觀點。所謂“比德”,即將人的道德情操比附於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屬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觀化。在此,“比”即為比附、比擬、象征之意,“德”意為倫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將自然山水所具備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規律,比作人應借鑒的優良品德,即把山水美與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來。兩者相互比擬,通過這種相互比擬使主觀和客休交融在壹起,從而使審美者在欣賞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維上的陶冶,獲得美感。所謂“暢神”,實際上是人的壹種心理狀態。就是指欣賞者憑借自然山水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滿足和放松,使主客體之間達到高度融合,純粹達到情感的抒發和精神的暢遊。文人們在園林裏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僅僅是為了創造完美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他們要在園林景觀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凈高潔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潔品性自喻;他們要在其間“暢神”,讓自然的飄逸之氣充溢內心,使之超脫塵俗,以實現“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園林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壹種要素。古人稱水為園林的“血液”。中國古典園林有著“無園不水”之說。水,晶瑩剔透,柔媚且強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園林中最富有生氣的因素。園林無水則不活,無論走進哪個園林,人們只有看到水,才會真正體會到園林之美。有水,園林就更有生機;有水,園林就更顯意境。園林中的水寄托著我國古聖先賢的思想,也啟發陶冶著我們後來者的心智,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靈魂。水,因其形而彰顯其美。園林之水,貴在曲折,形曲則意深。曲水流觴是中國古典園林理水的壹種別具風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們聚會於曲曲彎彎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遊,人們沿溪而坐,當酒杯停在誰的座旁則飲酒作詩,有作詩飲樂的意境。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灌吾足”,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用水清灌纓比喻明世則仕,用水濁灌足比喻昏世則隱,意思是勸屈原大夫隨波逐流,不必過於執著,意欲可見壹斑。水之意還體現在她的生機無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壹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調;另壹方而體現水融萬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園林概之;園林之美,理水載之。理水濃縮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盡在理水之中。

2.5楹聯題記、點景明誌—“文因景成,景借文傳”

我國古代造園大師壹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他們非常重視在主要建築物和山石景點上題名點景,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最終對園景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和總結。其重要性可用《紅樓夢》第十七回中,賈政道出的壹段話來說明:“若幹景致,若幹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非常明確的指出,園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樓臺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達意上有壹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聯題額等文學藝術形式來表達,能比較恰當地表現出造園家及園主的精神境界和審美情趣。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詩文題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方面,突出園林的主題。分為兩種形式:壹種是突出整體園林的主題,代表性較強的有網師園、拙政園等。網師園取名“網師”,是由於園主人“宋宗元以‘網師’自號,並顏其園,蓋托於漁隱之義,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點景。拙政園中部景區的荷風四面亭,懸額“荷風四面”,亭柱上書有對聯:“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壹房山。”亭中觀賞荷葉·垂柳,清風徐來,荷香沁人,無比貼切;蘇州留園的“聞木褲香軒”位於假山之上,旁邊遍植桂樹,中秋時節,月桂香飄四方,故取名“聞木褲香軒”,上書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讀後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氣,點明此處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這些都是通過題詠、楹聯等對園林意境起到點題的效果。蘇州拙政園西部池島轉角處的扇面亭,其景名題點可稱點景抒情的題名傑作。這個池邊小亭,背襯青翠的小山,隔岸與淩波浮水曲廊相對,是常見的臨水亭榭。但是由於題名“與誰同坐軒”,註人了特定含義,使意蘊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題名,源自蘇軾《點絳唇·杭州》中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來表達園主與明月清風為伍的高雅情操,同時也包含了對蘇東坡的崇敬之情。使這個極普通的水邊景點意境頓生。

摘自新浪網友,謝謝。

  • 上一篇:馬鞍山中加雙語學校復讀教學方式
  • 下一篇:小升初語文數學試卷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