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認識學生與信息技術發展的關系

如何認識學生與信息技術發展的關系

壹、對信息技術課程本質的認識

本人在中學從事了十多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是從計算機這個專業性很強的科學技術領域而來。課程的名稱從“計算機”變為“信息技術”,這不僅是稱謂的變化,還包括著更多教學理論和思想的改變。其內容從“編程語言”到“計算機應用”,再到“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從掌握壹種編程語言到學習計算機的應用方法,再到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熟練的使用計算機只是提升信息素養的壹部分,這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沒有絕對的關系,這不應當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全部內容。

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教材裏有關技術方面的內容遠多於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分析、應用的內容,再加上教學過程基本上都是在計算機房中完成,信息技術考試的題目也側重於考核學生的軟硬件操作,這就很容易讓學生片面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就是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操作,這就背離了信息技術課真正的教學目標,走進了唯技術論的誤區。因此,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學生的計算機及其軟件的操作能力的培養應歸於信息的收集、處理,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養學生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準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們具備終生學習的意識和利用信息技術處理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我靈活穿插講述壹些最近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信息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方便以及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譬如說通信技術的演變,從最初的搖把子電話到現在幾乎人人都有的手機,再結合手機具有的通話、上網、娛樂等各種功能說明信息技術包括的內容多樣,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並不只是計算機技術。

當今社會中計算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掌握了不少相關的計算機操作和技巧,但並不是說掌握了復雜的計算機操作技巧就說明他的信息能力很強,信息能力的培養可以依靠計算機技術,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技術。在做“我的家鄉”這壹綜合活動時,我並沒有要求學生全部用計算機制作,而是告訴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如報刊、書籍資料、電視等,也可以自己動手,利用相機或攝像機等工具收集信息。制作的成果可以是電子作品,也可以使用書面材料,如手抄報、剪貼報或者視頻片段等,只要能夠展示“我的家鄉”這壹主題就可以。這樣就可以鍛煉學生使用多種信息技術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課程觀,不過在城鄉差異、學校差異、家庭差異、年齡差異等現實條件下,計算機科學與提升信息素養將更加綜合的體現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在提升信息素養的根本目標下,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培養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這門課程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而不是以設備、儀器為中心。所以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是技術文化素養和信息素養的形成,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在於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引導學生學會有效的獲取信息、利用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對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作用的認識

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要定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學習工具運用的幫助者,協作學習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制力有限,那麽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更加重要。

1.精講多練,積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課堂是學生生活的壹部分,教師要關註學生的生活狀態。二十壹世紀的現代學習方式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學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享受思維的快樂,引導學生在問題中享受思維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起指導、啟發、達成***識的作用,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維空間,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導,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相應需求。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塗,講了壹節課不如操作10分鐘。所以本人認為,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註重少講多練,通過精心導入,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後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後鞏固練習。其中,導入和新授的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左右,余下18分鐘到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上機練習。達到鞏固,熟練和提高的目的。如在講解網頁修飾這節內容時,可先展示壹個已經修飾好的網頁,並讓學生與上壹班級制作的網頁相比較,從而提出任務壹:給網頁添加背景、修改字體、字號、顏色。學生可以通過“幫助”獲得操作信息。學生因為已經學過Word字處理軟件,任務壹很容易就完成了,於是再展示壹個網頁進行比較,並提出任務二:給網頁添加圖片、動畫、音樂、水平線等內容。教師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指導學生使用在Word中已經學習的方法去操作以達到知識的遷移。最後教師總結。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都帶著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的網頁裝扮地五彩繽紛,個性十足。在總結中同學們紛紛發言,搶著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是十分紮實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所以說,大膽放手,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有利創新氛圍

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關鍵在於老師應該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和學生壹起分享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感情滿足的愉悅,分享創造、發揮的愉悅。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和任務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認知情感的、行為的、生理的等諸方面的因素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與發展。同時,課堂上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必須兼重,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如何學和教師如何教”、教師與學生而***同努力的“工作空間”。教師對此應該有清晰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如在學習有關搜索引擎的知識的時候,我以搜索十多項學生感興趣而且教材中沒有的內容為突破口,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檢索操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任務式教學過程中,本人通過采用分組完成不同任務和同壹任務由組內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可以各抒己見,在討論、爭論的基礎上,達成***識,然後協作完成任務。在學習Word 圖文混排時,布置的任務是:制作壹張有主題的校報。要求具備壹般報紙應該具備的要素,而且每個同學都要至少有壹篇自己創作的文章登在自己制作的報紙上,學生可以自願組合,可以兩人壹組,最多四人壹組。因為這個任務比較大,學生可以自主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同學收集資料,有的同學設計版面,有的同學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上實現。對文章的創作、選取、編輯,對報紙版面的設計等等,學生可以在討論和辯論中求得壹致。這樣既學到了圖文混排的技能,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引進競爭機制,創設競爭環境。教學中,可在壹定範圍內組織年級間的、班級內的和小組間的競爭。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開展打字速度,畫圖創意設計,電腦益智遊戲,電腦板報,網頁設計等比賽活動。競賽中積極引導學生利用INTERNET資源,搜索需要的學習素材。例:布置學生到互聯網上尋找有關北京奧運、汶川地震的文字、圖片資料,比壹比誰找得最快、資料豐富、圖片精美;組織學生給我發電子郵件,賽壹賽誰最先給我發來,誰制作的郵件最生動,最精美。借競賽創造競爭氛圍,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競爭勇氣,同時也在競爭中發現信息技術人才,因材施教,培養“特長生”。

3.重視教材,而不唯教材

壹般的學科在章節編排中都有嚴密的邏輯關系,也就是前面的知識是為後面知識作鋪墊。前面的學不好,那後面的知識就很難能學好。而對於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中小學信息技術來說,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就不那麽嚴密。因為它們之間相對來說,是各個相互獨立的操作模塊。依照大綱精神,吃透教材,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很有必要,在每壹章節中,前後知識也很難說必須先講什麽,後講什麽。教師要根據教材合理地調整順序,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Excel壹章時,我們可先講授公式的求和、求平均,把學生最近壹次考試的成績進行求和、求平均以及排序,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求自己班級的總分、平均分,再進行排序。這樣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習氣氛驟然高漲。當然,在上機練習中學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有的同學需要插入壹列或壹行,有的同學需要輸入學號(即序列的輸入),這樣我們再講授插入行或列,以及序列的填充,那麽學生再學習起來主動性很高,興趣也很高,學習效果當然就好了。

目前的教材中的壹些實例大多是關於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環境等學生不感興趣的事物,這些例子本身就讓學生很難理解,更談不上應用了。因此我在實際教學中常摒棄這些實例,而引用身邊的例子,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如在Excel教學中我從班主任手中調來了各班剛剛完成的考試成績作為實例進行,要求學生利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由於學生對考試成績都很重視,對實例中所涉及到的操作探究興致都很高,實際教學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所以在教學中選擇壹些貼近生活的例子,可以更好的促進教學的技術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

三、對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生的認識

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從“經驗型”逐步上升為“理論型”,抽象思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經常會提出壹些與眾不同的問題,或者對老師的教學質疑。這正是學生探究心理的表現,我們要非常珍視。古人雲:“學貴有疑”。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大膽質疑,允許學生出錯,而絕不能因為學生的問題不值壹提甚至離譜而取笑之或不予理睬。探究能力強的學生在學習中會主動積極地獨立思考、求解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應急於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代勞,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教師絕不暗示。因為信息技術學科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知識、技能都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探索中獲得,而且,通過自己動手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是印象最深的,自己動手探索獲得的成功又會激起進壹步探索的欲望。

有壹次,當我剛講完如何利用編輯菜單下的“復制”與“粘貼”命令時,便有學生提出這樣太麻煩,難道沒有更為簡捷的方法嗎?這時我就抓住時機,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要求他們利用以前學過的操作系統知識,在資源管理器窗口中找出多種“復制”與“粘貼”的方法。通過幾分鐘的合作探究,各小組便找出了利用工具欄中的“復制”與“粘貼”圖標、利用鼠標右鍵的快捷菜單中的“復制”與“粘貼”命令、利用鼠標的拖拽功能等更為快捷的“復制”與“粘貼”方法。同學們都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此後,更多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了“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的問題,不少學生在操作計算機時碰到問題或出現靈感時,第壹反應就是動手試壹試。

珍視學生的探究心理,教師還必須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有時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會壹時無法解釋清楚或根本無法回答。遇到這種情況,教師絕不能認為這有損於自己的尊嚴而搪塞過關,甚至對學生進行壓制,而要看到這是學生的探究行為,要像朋友那樣與學生壹起探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暢所欲言、有不懂的問題就立即提出,才能樂意與老師交流、探討,他們的探究能力才能不斷增強。

由於地域差異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學生對於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掌握和應用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同壹本教材,同壹個班級,有的學生對教材的內容及操作已很熟悉,但還有學生甚至連開機、關機都不會。如果照顧多數學生,教師只能從基本的開機、關機學起,那麽在現階段落實教學目標將有很大難度。“零起點”問題的確困擾了不少老師,我認為這需要加強教學中各個環節的研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備課,同時要善於運用分層教學策略實施教學,可以把學生分成好、中、差幾類,為同壹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任務,學生可以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任務來做;同樣,對於同壹任務,每壹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如果在實施分層教學時,讓學生互相幫助對教材內容進行自學,不僅能讓自己解放出來,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大有裨益。例如,在學習電子表格中的創建表格壹節時,本人給學生布置了三項任務,壹是制作壹張班級的課程表;二是制作壹個班級成績統計表;三是制作壹個班級通信錄,學生可以在這些任務中任選壹種自己感興趣的任務去做;又如,在綜合訓練時,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不加限制,學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完成同壹項任務。另外還可以充分發揮那些計算機特長生的優勢,輔助教師完成為同學排除障礙,指導其他學生具體操作等工作。利用他們的優勢,讓他們帶動差生,互相協作、***同進步。

四、對信息技術課程考核評價的認識

教學必然要涉及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問題,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或方法對教育教學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是指引學生學習的向導。將面向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作為壹個過程貫穿於整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整個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始終有階段學習目標和總體學習目標,在完成階段學習任務的同時完成總體學習目標。

近幾年來,信息技術雖然已成為中小學的壹門必修課,但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為信息技術目前僅是教學輔助課程,還不是主課的觀念根深蒂固,使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流於形式,成為“擺設”“花瓶”。在評價中存在兩種極端形式:壹是忽視了信息技術課的根本特點──實踐性,而過多地強調信息技術原理,以傳統的考試方式,代替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評價;二是簡單認為學習信息技術是學習計算機操作,進行單純的上機操作考試,兩種極端都忽視了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在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式,靈活設計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在平時教學中總結以下評價方式。

1.作品評價:就是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軟件)創作壹幅作品,教師再根據作品對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信息技術學科中學生作品主要是指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時完成的作業,如板報、網頁、圖片、演示文稿等。

2.答辯評價:要求學生把信息技術教學中所完成的任務寫成科技論文,可以是幾個學生為壹小組,由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組織答辯.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同時鼓勵學生間的合作,允許學生通過協作的形式***同完成任務。

3.操作評價: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更應突出信息技術的特征。可通過不同層次的信息技術操作,評價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4.文件夾評價:借鑒國外教育評價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夾”式的評價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進步狀況。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形成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不斷地導向,診斷,調整和強化中進行。針對學生參加信息技術課的表現,體驗及取得的活動成果所進行的評價,是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水平和質量的檢驗,評價的目的不僅在於促進學業成績的提高(如知識水平的提高,應用能力的增強等),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科素養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積極變化。為此,可以為每壹個學生建立信息技術課的“文件夾”,在這個特別的“文件夾”中,記錄有學生信息技術成果,上信息技術課時對學生的觀察所作的記錄,學生的自我評價,並進壹步制作成個人和課題組的網上學習主頁,反映某壹階段學生的發展狀態和取得的進步,作為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記錄,以此作為評定學生質量的壹個重要依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壹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深入理解和運用新課標中的教學理論,更新教學觀念,開放思維,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創造性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壹個創新的空間,積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新性人才。

  • 上一篇:關於探索的寫作素材
  • 下一篇:大學生如何學習英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