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街頭文化,街頭流浪

街頭文化,街頭流浪

“我們是不是經常在街頭藝人和衣衫襤褸、臟兮兮、雙目失明的乞丐之間劃等號?”面對這樣的詰問,妳該如何回答?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原因很簡單。在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街頭藝術及其追隨者贏得了人們由衷的欣賞——先秦時期的歌手韓娥,能做到“余音繞梁三日”,卻因為沿街乞討而無法贏得雍門人民的尊重;汴梁勾欄瓦舍的歌唱藝人和齊魯的“打野”藝人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傳承人,壹些客觀的描述只能在野史和軼事中找到。解放前,華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名曲已伴隨他多年,直到解放後才由懂音樂的“伯樂”錄制整理,才不至於絕世...這些都說明,雖然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大量的“街頭藝術家”,但能夠在歷史上揚名立萬的卻只有少數幸運兒。

西方文化史上也出現過大量的街頭音樂家。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世紀歐洲流浪藝術家的性質和他們的音樂活動與我們所說的街頭音樂家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似的。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裏來,也不知道他們流浪到了哪裏。他們漫遊於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在民間和宮廷演奏他們的音樂,為歐洲藝術音樂的發展播下了種子。然而,這些出身貧寒、居無定所的流浪藝人,並沒有得到當時“官方”——教會的認可。所以歷史上很少記載關於他們的內容。

在中世紀晚期和現代,這些流浪者通常被稱為吟遊詩人或瓊格勒。隨著他們規模的擴大和影響的加劇,以及由於社會歷史環境的進步和發展,流浪者逐漸進入作家和歷史學家的筆下,使我們對他們有所了解。音樂史學家保羅·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壹書中有壹些詳細的論述。他敘述說,流浪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他們的文學知識和音樂才能使人們窺視古代公共戲劇表演和其他節日的殘余。在整個中世紀的歐洲,吟遊詩人幾乎是不可或缺的。

即使在今天人們所熟悉的西方藝術音樂的發展歷程中,也有許多影子附著在街頭音樂上。比如海頓開創古典音樂的音樂,直接得益於他農民般的經歷。他從鄉村和民間,甚至街頭,獲得了很多音樂的滋養。海頓經常使用流行的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包括德國、波希米亞、克羅地亞、匈牙利和吉普賽曲調。這些音樂素材都是他早年生活經歷的積累。那時,海頓經常獨自漫遊鄉村和民間。有時,為了獲得民樂素材和即興創作的體驗,他經常參加街頭和廣場藝術家的演出。這種方式不僅讓海頓更加貼近自己的生活和性格,也讓他獲得了豐富的音樂來源。

由此看來,街頭音樂作為壹種音樂活動方式,並不是某個國家或社會所獨有的,也不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文化現象。它實際上是壹種廣泛存在的文化傳統的延續。

而現代人恰恰忽略了這種文化現象,以至於在美國留學時,音樂學者秦洛博士面臨的是壹片淒涼——不僅在國內找不到參考資料,在美國連壹篇介紹性的文字都沒有,也是可憐的。

相對來說,讀者是幸運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這壹領域的最新成果:秦洛博士歷經近八年海外旅行的成果——他的第壹部關於街頭音樂研究的專著《街頭音樂:美國社會文化的縮影》(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11月)已經出版,這也是國內外第壹部關註街頭藝術的專著,書中精選了幾十部美國街頭音樂的代表性演唱場景 用音樂人類學的敘事手法描述和透視當代美國文明,並配以作者現場拍攝的120多張街頭音樂圖片,敘述與討論,圖與圖互取,輕松陳述中枯燥的學術語言。 考慮到普通讀者的音樂知識水平,每當文章敘述中出現專業術語和名詞時,作者還特意插入許多“敘述”短文,深入淺出地加以解釋,以增加讀者音樂知識的積累,有助於理解文章的初衷。為了增強讀者的現場感和理解力,作者還從收集的街頭音樂人的音樂聲音中精選了15首歌曲,壓制成CD貼在書背上,供讀者同時收聽,達到了集文、圖、聲於壹身的知識性、學術性、趣味性的出版效果。

  • 上一篇:以愛為話題的作文
  • 下一篇:馬海毛是什麽質地的?像馬海毛這樣的毛衣會起球嗎,保暖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