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很流行,王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麽?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很流行,王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麽?

王守仁,字陽明,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壹”,以及“致良知”等經典理論,被後世當作陽明心學的精髓,雖然王陽明相關思想中有強烈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只要細細品味,可以解決很多當代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現實矛盾。

下面,顏小二將簡單和各位介紹壹下王陽明心學的部分精髓理論“心外無物”、“知行合壹”,以及“致良知”,然後再向各位簡單敘述壹下陽明心學的這些精髓給我們帶來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即“許多時候,為難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給各位帶來壹些幫助和啟發。

1、王陽明心學精髓之壹“心外無物”之萬物的意義由心而起

說到王陽明心學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知行合壹”,但是,想要更為深刻地體會“知行合壹”的內涵,顏小二還是建議各位先對“心外無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壹個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壹”,收獲會更大壹些。

關於心外無物,這裏就要引用王陽明的壹段比較著名的經歷了。

據記載,王陽明曾和朋友在山裏遊玩,他的朋友看到壹棵開滿花的樹,便問王陽明: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的回答相當經典,他是這樣說的:

“妳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妳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壹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妳的心外。

通俗來說,王陽明這是在點出,如果妳看向花時,看到了滿樹燦爛的山花,這“山花”便是妳的“心”賦予的意義,如果妳的“心”沒有給客觀世界的別人的眼裏的“花”賦予“花”的意義,那麽別人眼裏的“花開花落”在妳看來,毫無意義。

也就是說“山間花開花落”之所以能被我們看到,是因為我們看到的那壹刻就賦予了這個現象“這層意義”。再直接壹點來說,即“萬物的意義,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謂的“心無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讀之壹。

2、因“心外無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現是“知行合壹”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擁有良知良能,但是因為人後天生活中會面對各類欲望的誘惑,導致生來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斷剔除蒙蔽,回歸“本心”。當我們的本心不被蒙蔽時,我們就能達到所謂“致良知”境界。這個時候,人就能做到所謂的“知行合壹”。

也就是說,因為“心外無物”,萬物的意義由“心”賦予,而我們生來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義禮智信”等在我們身上的具體表現,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生來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顯現,這種“顯現”是與外界和他人無關的“心外無物”的“本心”體現。

這種時候,我們的知行合壹,不再單純的是“想法”和“行為”保持壹致,而是“想法”和“行為”都可以被歸類為“心”的“念頭”的結果。近乎到了“壹念不善,便是行惡”,便是“本心被蒙蔽”的體現。

換句話說,陽明心學“心外無物”、“知行合壹”以及“致良知”,是將人自我修養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這裏的“知”,是生來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僅要求的是具體行為,更囊括了指導“行為”的“念頭”。某種程度上說,王陽明的這種觀點,也有批判“心口不壹”、“口是心非”、“偽善”等行為的意味。

3、啟發:為難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從陽明心學汲取能啟發當代人為人處世的智慧,顏小二想說,我們能從王陽明“心外無物”及“知行合壹”中了解到,“山花” 之所以是“山花”,是我們的“心”賦予了其意義。推而廣之,他人的中傷、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對我們造成傷害,在於我們“賦予”了外部世界相關人和事的“傷害”意義。

許多時候,他人的侮辱和中傷,對我們到底是“傷害”,還是“歷練”,抑或者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在於我們怎麽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讓我們拘泥於“傷害”之中的,其實是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夠從負面情緒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許多時候,讓我們感到“為難”的,不是所謂的人和事,而是我們自己不放過自己。

各位可以體會壹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對您有啟發,可以分享給您親近的人,讓對方也能體會哲學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 上一篇:動物的作文-素材
  • 下一篇:如何從零開始手繪T恤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