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這是什麽動物啊

這是什麽動物啊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外形特征

編輯

螳螂(4張)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壹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誌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壹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有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漸變態。

生活習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型動物,在食物匱乏時也會靠植物充饑,但比較罕見。在荒草中比較多見

,在田裏和人工綠化帶很難遇到,生性殘暴好鬥,在幼蟲時就會有互食現象,雌吃雄的現象比較常見,螳螂密度較大時,會出現雌吃雌現象。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大型螳螂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會通過自身顏色本能保護,但不能像變色龍壹樣變色,比方說綠色的螳螂會躲在草叢中,棕褐色的螳螂有時會在樹幹上發現,有的有擬態,像花螳螂可以模仿花的模樣,借以捕食多種昆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人工飼養時也可以混合飼料為主可雜食飼養。受驚時,振翅豎起,身子向後,腹部翹起,保持戒備姿態,具有相當強的條件反射,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灌木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的壽命壹年壹代,在赤道熱帶雨林附近可發生壹年兩代,壹只螳螂從出生到壽終的壽命約有六至七個月左右。

生長繁殖

編輯

交配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原因在於雌性的蛻皮次數多於雄性壹次,吃掉雄性也是螳螂的本性。據科學家推測,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是為了補充能量。

交配中的螳螂

科學家實驗室裏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就自然環境做了壹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餵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壹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壹場出現了吃夫。相反地,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復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裏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壹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

螳螂交配吃夫現象配圖(11張)

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另壹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餵養的螳螂經常處於饑餓狀態,雌螳螂饑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的食物。為了證明這個原因,裏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壹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饑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壹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配。處於中度饑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雌螳螂並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那麽,吃掉自己的丈夫就還是可能發生的。 在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中科學家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饑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壹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裏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使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雄螳螂很顯然不是情願地被吃的,在被吃時雄性螳螂有在反抗,前肢會有攻擊現象,嘴部張開反擊。

繁殖

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

葉背螳螂

產在樹枝上或灌木稭稈上,重點是壹高出為主。交尾後2天,雌性壹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壹層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然後再蓋上壹層泡沫狀物質,至少要產七層,像千層餅壹樣,使卵透氣變成若蟲時容易鉆出,卵鞘很快凝固,在沒幹前粘性很大如同面筋,風幹後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只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

分布範圍

編輯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

在夏季,城市的路燈下,經常能見到螳螂,因為螳螂具有趨光性。

經濟價值

編輯

生防

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蛾蝶類及其幼蟲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蟲,蟬、飛蝗、螽斯等大型昆蟲。

觀賞

通過人工反季節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藥用

螳螂捕食壁虎

中藥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蟲的卵鞘。

中藥性質

藥名螳螂

別名不過、蟷(蟲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馬、螗螂、石螂、齙朧、食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兒、怒備、馬螂康

漢語拼音tang lang

英文名Mant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3.Stalilia maculata Thunb

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螳螂

歸經心;肝經

功效定驚止搐;解毒消腫

科屬分類螳螂科

拉丁文名Paratenosera seu Hierodula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壹齊出。故《月令》有雲,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按:應作《聖濟總錄》)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蠍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壹理也。

主治小兒驚癇抽搐;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

生態環境

1、棲於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於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3、常活動於農田附近的瓜架、桑樹、灌木或墻壁上。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捕捉,曬幹。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功效分類平肝熄風藥;活血祛瘀藥

性味味甘;鹹;性溫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2只。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 上一篇:喜慶小插畫簡單-怎麽樣插畫手繪簡單小圖案
  • 下一篇:突然不知道怎麽和家人溝通了。我該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