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今天來量壹下“造車門檻”

今天來量壹下“造車門檻”

文|李?妍

當那些大佬們發現汽車有可能成為繼手機之後的新生壹代的智能終端時,科技公司、房地產公司、手機廠商、數碼圈、甚至家電設計制造公司……都大步踏上了造車之路,有的甚至“閉眼狂奔。

上個月,蘋果公司發布的iOS和iPadOS?13.4的第壹個測試版本更新裏的壹個名為CarKey的API讓蘋果造車的話題再次浮出市場的水面。

猶記得還是在2015年,圈內盛傳蘋果造車的偉大計劃。可是隨著其轉型到研發自動駕駛系統上的動作,似乎大家都默認了蘋果放棄造車這件事。但去年,蘋果卻又不斷爆出汽車相關的專利技術,可見,蘋果壹直走在“神秘造車”的道路上。能不能成,目前還不好說。

不成,便可能像戴森、格力董明珠壹樣,退出這塊市場。成,那它可能就是另壹個“特斯拉”。

只不過最近這些年來,跨界造車的企業多得都讓人記不住名字,我很疑惑,像汽車這樣的大宗產品,門檻真的這麽低嗎?但幾年來蘋果遲遲沒有“落地”的動作,縱觀造車新勢力們,也多半是撐過了發布概念車型,卻倒在了量產之前。這反倒給出了壹個與市場現象相悖的結論:造車門檻並不低,來吃蛋糕的人不少,但能搶上的卻不多。

阿裏、華為、小米、騰訊、百度等業界牛企也只是溫柔地靠過來助力造車,不敢輕易“以身試法”。想要入局汽車市場的心,不難懂。但想要造車成功的手,卻不是家家都有力。這門投資大、回報周期長、技術和人才密集的生意,真不是誰都做得來。

“打不破”的壁壘

說到壁壘,“首當其沖”必定將技術壁壘列為最為影響汽車的因素之壹。技術壁壘是多年來老生常談的壹個現實問題。壹個經過了130多年的汽車產業,要說短時間內突破,是不太可能的。這其中的核心技術積澱、政策法規、專利生態、品牌力等方面的壁壘確實是高。

就傳統汽車產業而言,長久以來,能夠實現量產的汽車核心三大件就不多。不少汽車品牌都是引進組裝的。在新勢力品牌上,技術是個顯而易見的差距。生產不出好品質的汽車,便只能占據產業鏈的低端。

但未來核心主機廠的地位會下降,將來買車或許更傾向於不看品牌、而是看配置。就像現在買電腦,光談聯想還是戴爾,沒有意義,歸根到底還是看其產品配置。只不過在同等配置下,品牌力的作用又得到了凸顯。

品牌,是新勢力汽車與消費者之間的另壹道鴻溝。個人認為,技術的突破勢必要與品牌相結合。目前這種情況來看,技術上突破了的成功也無法同步消費者心裏的品牌心智。

技術是有形的壁壘,而品牌力則是無形的那道壁壘。借用壹句老話:“在其位謀其職”。如果品牌處在低端,即使做出了高端產品,也很難從現有的高端品牌裏搶奪市場,畢竟品牌認知是需要壹個過程來檢驗和積澱的。起步便位列低端的新勢力品牌,更需要的是壹步步用產品打下品牌力。

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委員何海明曾說:“將來,我們的價值可能很多體現在服務的價值上,在壹系列配套設施的價值上,而不僅僅是把車造出來賣給消費者。”

此外,制作工藝、汽車產業法規的高復雜度等等,也是新勢力難以快速跨越的壁壘。

熬不完的生產、回報周期

這個過程,像極了壹位母親孕育孩子的過程。

中銀證券汽車首席分析師彭勇曾算過壹筆賬,就中國品牌乘用車而言,按照15萬輛產能設計,每輛車在生產設備和設施上的投資約1萬元,前期研發壹款車型的費用約為3億元至4億元,再加上相關環節,壹個乘用車項目上馬,至少需要30億元左右的資金。

這已經算不誇張的了,看看如今的新能源新勢力,哪個不是動輒百億。而汽車的產品周期本身就很長,壹個全新的平臺開發至少4年,車上差不多1萬個零部件。

車聯網科技領軍企業博泰集團創始人、CEO應宜輪曾表示:“對新勢力而言,從壹個公司成立到出第壹臺車,得4年,從第壹臺到年產20萬臺實現盈利,還得經過4年。”當然,如果是大眾、豐田等老車企切換到20萬輛電動車規模,估計只需2年,甚至不到2年。蔚來、小鵬、威馬等車企從成立到第壹臺車,就花了4年左右的時間。

而這,還僅僅只是說已經成立的狀態下。現實情況是,如果壹次產品周期、產品窗口沒抓住,這個企業很可能就面臨淘汰。

由於之前國家準入管理機制下的受限,壹方面“隔離”了部分渾水摸魚的企業,但另壹方面,也讓生產資質的價格變高。

汽車連續多年的增長加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藍海,讓不少人都急切地想要進入造車這個創業行當。但當時制度嚴卡,想要成為壹家有資格產銷的汽車廠商,不僅要有數以億計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想要造車,必須先有生產資質。

可是這個成本過高,不少企業只得尋求“走捷徑”。過去的那些年裏,通過購買已有企業的生產資質而快速入局的例子比比皆是。據悉,威馬汽車就是收購原沈陽中順汽車的資源,將其資質轉移到威馬在浙江溫州的新建工廠,從而才順利在2018年就拿到了產品公告。再比如拜騰汽車以8億代價購買壹汽華利的生產資質。

這種“買殼”成本顯然讓本就資金欠缺的企業更加沈重,每輛車也都相應多出了大幾千甚至過萬的成本。這樣的情況下,讓開頭變得難上加難。

而這些制度下暴露出來的問題,終於在2018年工信部、發改委出臺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的革新下得到好轉。

雖然出臺了壹些更為嚴格的程序規則,但新規肯定了代工模式,而且只要達到3萬輛/30億元的規模就有可能拿到資質,相比之前花幾個億、幾十個億來買資質的企業來說,後面的企業確實賺到了。不過對於已經買到資質的企業來說,直接跳過了新規裏的層層要求也節省了不少時間,給生產和創新爭取了更多的成本。

但即使這樣,活著的新勢力還是不多。而活著並活得好的,幾乎沒有。蔚來這樣的新勢力頭部依舊是壹年幾十億的虧損著。當然了,這在蔚來看來不是虧損,而是投資,將來是會有回報的。只不過,這個回報期略長。新能源汽車的標桿特斯拉,從年度來看也壹直處於虧損,股本回報率長期是負值。

造車這個行業,不僅投入回報周期長,股本回報率也不高。不僅依賴資金投入,也需要技術儲備。這個過程裏,投資人就未必等得了。

車聯網、新能源這根“救命稻草”

對於造車而言,門檻肯定是居高不低的。那些業界常提到的壁壘、問題,接下來我不贅述。這裏我們說說希望點。為什麽我要將這兩個歸為新入局造車者們所抓的重點?

趨勢。

作為下壹代的智能終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上怎麽少得了科技。對於車聯網這塊,它是唯壹與用戶高頻聯系,且能基於智能操作系統提供軟硬件極致體驗的。個人認為,無人駕駛更像是將來少數年裏車聯網的終極形態。

再看到現在市場裏推出的汽車產品,都在逐漸追求智聯系統的更高智能化。隨著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的發展,車聯網這壹塊的市場還很大。

但好東西註定難做。車聯網的潛力足夠深入,孕育的市場足夠強大,打開的難度也就足夠不易。現在很多汽車上搭載的中控、大屏、智能鑰匙等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車聯網的核心在於軟件平臺、雲端平臺和數據平臺。

再說到現在火熱的新能源市場。

為何是新能源?壹方面是政策支持、技術趨勢,另壹方面,這也是目前唯壹能吸納各種先進生產力的消費產品,好比之前的手機,成就了蘋果。這也是為什麽恒大這樣的房地產企業和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都要來切入的原因之壹。

但結合近些年新能源新勢力的生存狀況來看,顯然這個市場對待新人更加的“暴戾”。起初入局的時候,可能壹個聽起來跟汽車沒有半毛錢聯想的品牌也是個造車新勢力。現在,倒得也沒剩下多少了。活著的那些,不是四處奔波融資,就是沒法實現量產。偶爾還要為由於不到位的技術引來的輿論而焦頭爛額,比如自燃的特斯拉、“趴窩”的蔚來。

融資,便是新能源的第壹個門檻,更是成為了當下造車新勢力的首要任務。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公開表示,壹個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元。

電動車的出現讓資本大佬們以為做電動汽車和做手機差不多,但等真正投錢了才發現實現量產真的太難了。比如到現在還沒量產的法拉第、仍然活在PPT上的FF91。說實話,沒幾個新勢力做到了量產。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概念車到量產是壹道鴻溝。

除去供應商已有的零件之外,還有更復雜的整車匹配、動力標定、安全屬性、電器架構等程序的保證。加上嚴苛的三高實驗等各方面的問題,壹臺汽車的投產需要至少幾千名這樣的工程師不停地努力幾年的時間,才可能實現。

新勢力造車企業很難具備這樣的人才和資金積澱,哪怕有足夠的融資,人才也不是能在短時間內搞定的事情。

新能源還有壹個“全球化”的門檻,那就是電池技術。

就像特斯拉那麽厲害的存在,也同樣沒能解決新能源汽車的痛點,依舊是裏程焦慮、安全焦慮。

我國在新能源市場上的步伐算是領跑者的,產銷方面,中國自2015年以來連續4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壹大國,每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與保有量均占據全球市場的50%以上。技術方面,中國在新能源電動汽車的主要動力電池,即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的生產上,位居世界前列。

而網絡上的壹個真人真事的段子也可看出壹些“端倪”。壹個電池出了故障的特斯拉車主在面臨4S店拒絕賠償的情況下去了廣州的“陳田村”。結果那裏的師傅很熟練的就找到了出問題的那個電池,並且只用了壹個晚上的功夫,就把5000顆的鋰電池全部都換好了。連汽配都這麽厲害,更別說汽車行業了。(此事,元芳妳怎麽看~)

汽車是壹個包含大量安全性零部件、涉及大量法規、甚至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相輔相成的綜合性產品。想要量產出壹款符合大眾需求的好車,不管是電動還是燃油,都不簡單容易。

這不僅要有新時代下的互聯網思維,也要對傳統汽車行業存有敬畏之心。當然,能不能跨過準入門檻是前提。

隨著全球政策驅動電動化全面加速,無疑為中國車企帶來了巨大增量市場。中國是全球第壹大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的中國市場是最大的、增量也是最強勁的,但僅僅想借著電動汽車風口飛起來的車企,必定是會要“摔死”的。

造車本是壹個研發、制造、叠代周期以及回報周期都非常長的賽道,對新手而言更是容錯空間小。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造車是當前民用產品裏的最高門檻。

汽車是個好市場,好項目,但前些年“閉著眼都能賺錢”的紅利期已經過了,想要入局分羹,實屬不易。不管是已入局還是即將入局者,都且行且珍惜吧,妳們的到來,必將是汽車業裏新鮮的壹筆。

#本文所有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 上一篇:滑稽戲劇素材
  • 下一篇:醫學研究:嬰幼兒腹瀉病,繼發乳糖不耐受,乳糖酶臨床對比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