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宋人方守株待兔 大道以多歧亡羊,求經典賞析 謝了 期末要考幫幫忙啦

宋人方守株待兔 大道以多歧亡羊,求經典賞析 謝了 期末要考幫幫忙啦

《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壹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後以“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而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引申為泛而不專,終無所成

寓言《歧路亡羊》的原文見《列子·說符》,容易找到。為了便於大家進壹步研究、賞析,現將這篇寓言的全文今譯如下:

列子的鄰居家丟失了壹只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壹只羊。為什麽要這麽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麽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裏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麽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麽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裏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壹天,心都子和孟孫陽壹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壹帶求學,向同壹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壹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壹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妳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壹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麽妳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壹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壹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妳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列子這篇寓言在結構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復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從這個寓言引出另兩個寓言,壹個是心都子講的三兄弟同學儒術領會卻完全不同的寓言,另壹個是心都子講的眾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的寓言,最後是心都子的評論。壹些寓言選本,對這篇寓言往往只選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選從這個故事引出的後兩個寓言故事,更不選最後的心都子的評論。但這種節選的做法,並不是很妥當的。因為只從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領會到,至少是很難領會到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讓我們先來分析歧路亡羊故事本身。在這個故事中,楊子的鄰居的羊逃跑了,已經有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還覺得人不夠,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助去追,結果還是沒有追到。為什麽呢?因為岔路太多,岔路中間又有岔路,不知道該從哪條岔路去追,所以這麽多人去追,還是追不到。楊子對這事感觸很深,很長時間不言不笑,他的學生問他為什麽這樣,楊子竟然沒回答。

從整篇寓言看,當時楊子沒有回答學生們的疑問,是因為楊子對歧路亡羊壹事,感觸很深,壹時難以對學生們解釋清楚,需要采取譬喻的形式,特別是寓言這種高級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學生們明確無誤地領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寓意,這也就是楊子對歧路亡羊壹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這篇寓言最後部分的心都子的壹段話“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壹,而末異若是,唯歸同返壹,為亡得喪。”表達了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大道以多歧亡羊”壹句是對“歧路亡羊”故事本事的概括;“學者以多方喪生”既是對眾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故事的概括,又是對三兄弟學儒術領會完全不同故事的概括(這裏“喪生”的“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為“生命”,而還要理解為“性”字,當“本性”講,“喪”生也應當作“喪失本性”。理解前壹個故事和後兩個故事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這就是,前壹個“大道以多歧亡羊”故事是用以比喻“學者以多方喪生”的,意思是:求學的人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東西、統壹的本質的東西不放,才不會誤入歧途。

從這篇寓言,我們還可以進壹步領會到,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東西,壹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壹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復雜,幹什麽事情,都必須專壹,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壹無所獲甚至會有喪失本性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的。

由這篇寓言凝煉而成的成語“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復雜多變或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壹無所成,後果嚴重。如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中說:“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清初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指出:“而諸儒之言,故為糾紛,徒俾歧路亡羊……壹字不審,則入迷津。”

這篇寓言以及寓言中心都子的話“學非本不同,非本不壹,而末異若是”。曾被西晉人盧諶用為典故,寫在他的《給司空劉琨書》中:“蓋本同末異,楊失興哀。”這兩句話中“本同末異”是心都子的話“學非本不同,非本不壹,而末異若是”的濃縮;“楊朱興哀”是歧路亡羊故事本身中楊朱聽說此事後心裏難過,長時間不言不笑的心情概括,毫無疑問,這兩句話是出自列子的這篇寓言。有的學者認為不是盧諶這兩句話出自《列子》,而是偽作《列子》者,以盧諶的這兩句話為素材,並根據這兩句話偽造出歧路亡羊的寓言故事。乍壹看,盧諶引用《列子》和偽作《列子》者根據盧諶的這兩句話敷演成歧路亡羊寓言,兩種可能都有。這兩種可能互相矛盾。壹種是真的,另壹種就必定是假的,究竟哪壹種是真的,有必要作進壹步的分析探討。

首先,盧諶這兩句話是寫在他給司空劉琨的信中的,他為了簡明而有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了“本詞末異,楊朱興哀”的典故。這個內故,在晉代以前,只見於《列子·說符》篇中的歧路亡羊寓言。盧諶引用的是東晉引湛作註的《列子 》(即今本《列子》,被壹些學者認為是晉人甚至是張諶所的作)呢?還是劉向和《漢書·藝文誌》著錄,晉代仍在壹定範圍流傳的《列子》呢?二者必居其壹。盧諶生卒的年為284-350年,張諶生卒年約為395-400年,盧諶比張諶年長約50歲。張諶《列子》註約在375年左右問世,這時,盧諶去世已經20多年了,他怎麽會引用張諶作註的《列子》呢。所以他引用的只能是晉代仍在壹定範圍內流傳的《列子》。生活在東西晉之交的盧諶能看到當時流傳的《列子》並將其中的歧路亡羊寓言以及心都子的評論用作典故,那麽,西晉頹廢派偽作《列子》,張諶作《列子》諸說,就不攻自破了。

還有壹種說法就是“或當時古書已有比章(偽)作《列子》者用之也”,這是壹種“想當然”“也許有”的說法,從古代的文獻記載和傳世文獻看,歧路亡羊故事以及心都子的評論,均僅見於《列子》而不見於他書,如盧諶當時已有此事,也只能是《列子·說符》中記載了歧路亡羊故事和心都子的評論的這壹章,但持《列子》偽書說者,卻偏偏不甘心承認,說什麽也許有別的古書有此章,偽作《列子》者引用了這個故事,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沒有根據卻硬要這樣說,只不過是“遁辭知其所窮”罷了。

  • 上一篇:荷花的簡筆畫簡單畫法
  • 下一篇:高中作文素材(關於名人事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