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壹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麽寫好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1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沈重壹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汙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壹腔情愁,壹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歲月裏,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壹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情結壹起沈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壹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只身來此,江面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他在仿徨著,也許是為了壹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壹種最純樸的民族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鐘,而人們似乎不曉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壹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占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麽“情人節”,什麽“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麽意思,而人們為什麽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猛地,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們該停下來思考壹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壹人孤守千萬年不要緊,要緊的是壹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壹縷清香,被壹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卷起波瀾,消失遠方……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2

  沒有月的夜晚

 沒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獨的,因為他沒有了《月下獨酌》的灑脫;沒有月的夜晚,蘇軾是愁苦的,因為他沒有了抒發對亡妻懷念之情的載體;沒有月,中國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為泡影;沒有月,中國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樓閣,沒了根基。

 月是中華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沒有了“月”,中華文化又將何去何從,中秋之夜,明月半墻,此等美景已沒有多少人去關註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圓,也勾不起遊子思家的心。“望月懷人,見雲思友”已成舊談,因為現代已無需“思念”。寄去壹張照片,打壹次電話,上次網見見面,比望月望雲簡捷迅速得多。看來“月”確實沒了用途,中華文化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實社會忘記“月”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然而我獨愛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覺有了歸宿。

 李白的“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勾起我對幼時的懷念,對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則是打發無眠之夜的良藥,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壹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開始。遙想東坡當年,獨自壹人,觀“缺月掛疏桐”,聽“漏斷人初靜”,與“孤鴻”為伴,與“缺月”為伴,是多麽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雖已降臨,卻沒了人靜之夜,雖有缺月掛樹梢,卻沒了鳥的痕跡。此景不僅不能打發愁苦,反會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羨慕蘇軾的月。在蘇軾人生的低谷,遙望到壹輪明月,才使他釋然身輕,由庸俗走向灑脫,由喧囂走向幽靜。懷念蘇軾的月,是“千裏***嬋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蘇軾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崗”的真情之月;渴望蘇軾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無法忘記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墻”,總有壹種無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壹張網,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無處可逃,月已無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無法走出月的輝光。

 沒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捕獲我心靈的愁苦,沒有“月”的夜晚,我的壹生是黑暗的,太陽的光永遠撕不開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國更需要壹輪“明月”照徹前方的道路。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3

  守望.騰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許,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駕著歷史的戰車悄悄逝去,但是,負載其上的中華民族燦爛而輝煌的傳統文化,是否也壹去不復返?

 春花秋謝,雁陣南移。華夏民族從歷史的硝煙中壹路走過來,她徘徊於“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長城前,縱橫於大唐盛世的舞榭歌臺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鐵騎太硬,晚清末朝的統治者太軟弱,西方侵略者的槍炮太利,風風雨雨,淒淒慘慘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為無數仁人誌士的花冢,懷抱傳統經典,胸懷文化末節而含恨長眠!

 時至今日,遠去了刀光劍影,逝去了血雨腥風,安詳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為傳統文化的守墓者與送終人。先不說麥當勞文化在神州達地泛濫成災,法蘭西的名貴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華,英吉利的流行樂瘋狂席卷樂壇,還有日本的動漫腐化我們的青少年,單是那情人節朦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動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團圓之月更美麗。

 難道,蘊育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已行將就木,奄奄壹息?如果是那樣,在傳統文化被遺忘西化之日,也是華夏民族滅亡之時。這並不是聳人聽聞,壹個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深深融於我們每個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不竭動力。高中作文

 欣喜的是,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古典文化研究熱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沈淪於歷史長河深處的文化經典開始浮現於人們面前。於丹的論語“心得”,將孔子的思想精華用美麗易碎的語言編織成現代人心靈的搖籃;易中天以幽默調侃的話語演繹了壹部部超現代的《史記》、《三國》……片片感人,劇劇精彩。且不說功利主義的解說違背了嚴肅的學術研究,但究其對傳統文化傳播的貢獻卻是難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於丹壹個人的聖人,而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守望者;“三國”也不是易中天壹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傳統文化的迷失與復活,將見證我們古老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盛世歌者蕭條人,悵望千秋壹掬淚”,讓我們守望心靈的文化凈土,駕起歷史的罡風,仰天長嘯,看巨龍騰飛!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4

 中華文物浩如煙海,稱得上國寶的文物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這些國寶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館中,想全部欣賞這些國寶,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難的。所以我便在書店買了這本《國寶檔案》。這本書中收錄了56件“重量級”的國寶,分為6類,分別是青銅器類、玉器類、瓷器類、石刻類、書畫類和其他類。幾乎每壹件奇珍異寶的背後都有著壹個婉轉悠揚的故事,既回味悠長,又讓人流連忘返。每壹件國寶都是壹個時代的縮影,沈浸在這些故事裏,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長嘆,與眾不同的流傳經歷讓這些無價之寶在視野中。

 慢慢呈現。回腸蕩氣之余,讓妳在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交流中獲益匪淺。

 這本書中有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氛圍,因為中國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不少國寶都“流離失所”,很多愛國主義人士都想盡壹切方法來保護這些貴重的國寶,不被金錢、官職所利誘。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比如虢(音“國”)季子白盤,是劉銘傳家中四代的***同守護,才使得它流傳至今(現藏北京的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這個青銅器是商代壹個諸侯打鑄的,重達215。3公斤!劉家為了讓虢季子白盤不落入壞人手中,作為壹條祖訓讓子孫們保護好它。後面三代傳人更是銘記著祖訓。每次有壞人來索要盤子,都被劉家以各種方法拒絕,他們氣急敗壞地在劉家掘地三尺,可仍沒找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劉家第四代傳人劉肅增解開了秘密:原來劉銘傳栽了壹顆桂花樹,將虢季子白盤埋了下去,現在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劉肅增含淚砍倒了這個“功臣”,將虢季子白盤取出毅然交給了國家。劉家四代竭力保護國寶已成了壹段佳話,他們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壹口氣看完了這本《國寶檔案》,覺得受益匪淺,他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國寶知識,而且還領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他們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中華的古老文明,宛如壹條血脈連載著過去、今天和未來。通過這些國寶,我了解了中國的發展歷程,了解了我國的燦爛文明。它們就像是立體的歷史書!《國寶檔案》帶您穿越時空,進入壹個神奇瑰麗的世界。還有壹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我從中讀到人的貪婪與正義兩面,有的人為國家獻出壹切,而還有壹種人為了金錢放棄了良心。

 我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它們,對這些國寶進行更加有力的保護!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5

  傳統文化不再哭泣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端午節只是為了吃壹次粽子,中秋節似乎只是為了吃壹塊月餅,春節似乎只是壹個長長的假期,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已蕩然無存了,有誰會去關註曾經屈原留給我們的感動,有誰會在房前插壹枝艾草,喝壹碗雄黃酒;中秋時節有有誰去關註那輪孤獨的圓月,似乎月亮的光輝都被明亮的煙火奪走;春節期間,有能有多少人記得許多美好的習俗,而現在本是祝福與希望象征的"壓歲錢"卻被有濃厚金錢味"紅包"取代,許許多多人都說:過年沒年味了。這些都是我們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它們現在都沒人冷落成這個樣子,其他傳統文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唉!我聽見傳統文化在哭泣,這哭泣聲中有失望,有無奈,還有的是對我們的期望。

 當聽到韓國人成功的將端午節申請他們的文化遺產時,我想每壹個中國人都震驚了,在震驚的同時,我們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怎麽就成了他邦異族文化遺產?我們於是開始反思,我們何時認真的對待過傳統文化,只有在別人將我們的文化遺產搶走,我們正在失去的時候,我們還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夠呢!

 面對這愈來愈多的傳統文化消失的現象,我們想到了保護,正如最近才頒發的新的節假日條例,將清明,端午貨物中秋等傳統節日列入其中,以後,在這些節日裏就會有壹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護能起到效果,而不是傳統節日變成了純粹的假期。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挽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辦法,而更在於發展。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只有發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發展了才能長久不衰。但是發展是合理的發展,如果是盲目的隨心所欲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著只能加速他的滅亡!傳統文化不會因為個人的保護和發展而繁榮,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會的力量,眾人的保護和發展才能給傳統文化註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麽希望傳統文化不會再哭泣,而是在於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進!

 真的希望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能再壹次聆聽屈原的心聲,感受精神的力量,傳承美好古老的又在發展的習俗!真的希望中秋時分,家人團聚,天下***賞壹輪圓月,體味濃濃的親情!真的希望過年的.時候,鑼鼓敲起來,人們動起來真正感受除舊迎新的喜悅……我還希望著。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6

  炊煙是什麽?

 有人說,炊煙是壹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人說,炊煙是種在屋頂上的精神的莊稼;有人說,炊煙是抓在天空手裏的小辮子;有人說,炊煙是壹種樸素的記時方式;有人說炊煙是圍著鍋臺轉的娘對野孩子的柔聲呼喚;有人說 。

 我說,炊煙是壹種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的風物,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裏,炊煙已然絕跡。沒有土竈,沒有柴草,沒有煙囪,哪有炊煙。廚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煙的命。人間煙火,不必炊煙。時代的推陳出新,似乎炊煙與繁榮水火不相容。

 鄉村是炊煙的最後壹塊領地。如今的鄉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舊貌換了新顏,去年的燕子輾轉歸來,居然“找不到北”,舊巢舊巢安在否?燕子難覓舊巢,歸人難覓炊煙。液化汽、沼氣和電,取代了土竈、柴草和炊煙。炊煙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找壹個晴好的冬日,我出發了。落葉樹光禿禿的,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我經過微綠點點的麥田,目極之處是地平線,地平線上是幾間老屋子,豎起壹根煙囪,像桅桿壹樣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煙囪分時段裊出壹筆炊煙,藍得自在,藍得純粹,藍得無限透明。哇噻——

 可是,這不可能。“實踐”等於“落空”,像是壹塊滿懷試探性質的石頭拋進了無窮無盡的深淵。節節拔高(鱗次櫛比、日新月異)的鄉村裏,炊煙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壹個詩人的浪漫,想象著無家可歸的自己,在鄉村,擇壹高地,學習魯濱遜,以祖傳的勤勞和智慧,蓋壹間土房子,砌壹座土竈,煙囪通向屋外,撿來柴草,燒鍋做飯,炊煙像快樂的孩子樣在屋頂上壹蹦三尺高……鍋裏煮著生活,煙囪裊起炊煙。我壹個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貪婪地呼吸著久違的帶有草木氣息的微溫的炊煙,他鄉遇故知壹樣不能自已……

 老實說,我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炊煙征服了。

 炊煙在我心裏裊出壹筆蔥蘢的詩意。

 我對炊煙的理解超越了貧窮的局限。我嗅見了萬千種氣息,溫馨而甜暢的家的氣息。我心沈醉呵。

 炊煙在我心尖上打上壹個碩大的結……

 也許,終有壹天,我在課堂上講解炊煙時,費盡口舌,打盡手勢,孩子們仍然將頭搖成撥浪鼓,滿頭霧水的樣子讓我心焦。我靈機壹動,置課堂教學常規於不顧,燃起壹枝紙煙,註目淡藍的煙霧裊裊升起,聲情並茂地說,看,炊煙就是這個樣子!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7

  樓間流年

 同吹過古銅色的窗欞,瀟瀟灑灑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動著日歷上那日趨改變的數字,掀開了人生歲月裏,我對樓間流年的思考。

 憑窗四顧,偌大的城市中,螺紋、穹頂、哥特、馬賽克……映入眼簾皆為歐式風格。放眼遙望,剛硬的線條是亞裏士多德嚴謹的論述;明亮的大窗蕩漾著是中世紀教堂的鎮魂曲;卷曲的垂簾是莎士比亞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我們在這片五千年積層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態駐足。而眼前,面對殘存的廢墟,妳忍心看著那段歷史的微笑像風中的日歷壹樣,被風撕扯,被風消逝嗎?

 我掀動著日歷,壹頁頁的字跡承載了中華文化沈深的記憶。

 日歷停在了這壹天。眼前,儼然壹座繁華。那座三院九廳的大宅,紅漆剝蝕,朱檐掛網,那壹生榮華之心無法挽回這大宅深秀的滄桑。這散星似的樓宇無言,但留下的總是壹段段生離死別的悲哀詩句。但是,樓宇仍在風中挺直腰身,用蒼顏去印證流年。那是壹座宮殿,鳥鳴柳翠之間是六代帝王的夢想。頤和園,妳這朵奇葩卻在日歷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對抗與交流中,雕零了……

 就是這樣壹種建築方式,維系了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卻像日歷壹樣,無言地翻動,用生命見證歷史,保存昨天藏於心底的故事。

 但是,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沖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那中國的古建築不再光彩照人,在人們大呼洋文化時,它卻在墻角垂淚!

 亭臺、樓閣、軒榭、小池塘……這些中國元素告訴我,中華文化魅力常在!作為當代的青年,我想,我們不能讓日歷白白翻過,讓樓間流年在荒涼與悲哀中前行,讓中華文化在消逝中蹣跚!

 哦,讓我們翻過那日歷的昨天,珍藏屬地我們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嶄新的壹頁中,大展鴻圖,用自己的視野和思考為源遠流長的那段文化繪制藍圖;在明日未知的世界裏,仰望那片蔚藍的、屬於中國的天空,但願這中華文化能像千年胡楊壹般,永垂不朽!

 梵誌獻花問佛,佛曰:“放下!”

 讓我們放下對西方文化的狂熱,放下對自身家園的冷落——行動起來,讓樓間流年不再空白,讓日歷的翻動不再悲哀,用中國人的心靈讓中華文化絢麗多彩,用人生歲月去譜寫壯麗的樂章!雄壯而又激昂!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話題的作文8

 我與端午不得不說的故事

 聽書上說,它形成於戰國時代。它曾經繁華壹時,它曾經廣為傳播。而如今,它卻“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華大地上的節日可謂千姿百態。爺爺小時侯只記得重陽、端午、春節;父親小時侯過上了國慶、勞動、青年節;而我更多的卻是接觸了情人、萬聖、聖誕節。改革開放“引進來”,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而端午節沈默著,沈默著,靜看著四周花枝招展的洋節,任憑洋節淹沒它漸顯蒼老的身軀。

 記得小時侯,每逢端午,父親都會帶我去江畔,看大小龍舟賽千舟競發中流擊水。那時侯對大詩人屈原懷著崇敬之情。依稀記得,商家食肆“魚翅粽、鮑魚粽”閃亮登場,“食粽大賽”熱鬧異常,有人5分鐘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戶戶懸掛鐘馗像,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壹晃數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澀。而端午,也在諸多入侵者的打擊下節節敗退。粽葉市場上少見了,香艾芳蹤難覓了,鵝眼錢見不到了,香囊無人佩帶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無暇再去關註這位伴我成長給我快樂的忘年之交。直到現在,才在瞬間凝眸裏,看著粽子傷痕累累卻隱忍無言的心。

 是我的不對啊,不該將它忽略。忘卻是無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尋不到當年的盛景,壹如我再也覺不到童年的足跡。

 融會中華五千年文化底蘊的端午,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如今只剩下吃,但這粽子也開始“變味”。還有幾個人記得那位詩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邊是條多麽寬闊的公路啊,然而,壹輛輛汽車呼嘯而過,揚起的漫天塵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邊依舊是匆匆車流。此際,唯我與它靜默著,交會著;此際,唯我與它相擁著,訴說者。瑩瑩淚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競發的場景,又聽到了喧天的鑼聲。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優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 上一篇:老師教學生怎樣寫作文舉例
  • 下一篇:太湖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