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求高考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方面的學習資料!

求高考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方面的學習資料!

很多,其他我發妳郵箱了

--------------------------------------

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識記

壹、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用“為”聯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例如: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將即楚將項燕。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賤人。” “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對否定判斷學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註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妳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例如:此人力士。

註意點

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壹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壹)有標誌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於”表示被動關系。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王建禽於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壹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裏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壹些,但考慮不壹定被理解)

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系。“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草房被秋風吹壞了)

(4)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

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簡析]“受……於……”表示被動,可譯為“被”,“於”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量較少。

(二)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註意點: “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三、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詞“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這類句子中,代詞作賓語時,則常常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①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③《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簡析]①句的“爾”“我”,代詞,分別作動詞“詐”“虞”的賓語,因兩個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爾”、“我”分別放在“詐”“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詞“無”(毋)的後面。②句的“之”,代詞,指代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動詞“許”的賓語,放在“許”的前面、否定副詞“莫”的後面。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壹,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未絕鼓音。

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簡析]這三個句子都是否定句,由於賓語“二毛”(頭發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2)賓語用代詞復指。

這壹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之”復指壹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太陽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③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掌握國家政權,天下賴妳維持)

[簡析]①句的“下土”是動詞“冒”的賓語,為了強調賓語,把賓語提到動詞“冒”的前邊,在被提前的賓語與動詞“冒”之間插進代詞“是”表示復指。②句的“亡”是“恤”的賓語,借助代詞“之”復指賓語,把賓語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維”就是“維(保護)四方”,此是借助代詞“是”復指賓語,使賓語前置。

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惟(唯)”,構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

④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⑥父母唯其疾之憂。

[簡析]“唯敵是求”就是“求敵”;“唯利是視”,就是“視利”;“唯其疾之憂”就是“憂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賓語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較突出。現代漢語從古代吸收的成語裏有“唯命是聽”“唯利是圖”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保留。

(3)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4)介詞賓語前置

《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5) 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

五、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僑獻琴》)

六、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最常見壹種形式是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裏,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裏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鐘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七、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壹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壹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況外,也可放在中心詞後。定語後置雖然沒有在《考試大綱》中單獨列出,但考題上經常出現,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壹個重要方面。

(1)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於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②五谷者,種之美者也。(五谷是莊稼中的好種)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後置。例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雲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雲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3)定語放在中心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②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有幾人歟?

(5)數量詞做定語多放在中心詞後面。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八、疑問句

文言疑問句,壹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例句

“又安幹毒耶?”(又怎麽幹去怨恨呢?)

“爾亦知射乎?”(妳也懂射箭嗎?)

“為何人哉?”(是什麽人?)

“夫子奚不時來觀乎?”(您為什麽不時常來參觀呢?)

“然則何時而樂耶?”(但是什麽時候才能歡樂呢?)

九、省略句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復雜。例如:

①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嚙人,( )無禦之者。然( )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瘺、癘……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壹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不發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例如:

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 )而竭。

[簡析]此句屬承前省,後兩個分句的動詞謂語“鼓”承第壹個分句的謂語省略了。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確地理解。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簡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後面分別省略了主要動詞“告”和“論”。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構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於”和“以”。例如:

①至則無所用,放之(於)山下。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於)座上。亞父受玉鬥,置之( )地,拔劍撞而破之。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簡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省略了介詞“於”。②句中“座上”“地”是表處所的詞語,前面都省略了介詞“於”。這類的“於”字省略在古漢語裏很普遍。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壹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句子裏,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裏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註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

①宮中府中,俱為壹體。

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簡析]①句中的“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6)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

十、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壹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壹起,固定成為壹種句法格式,表達壹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何……為 相當於“為什麽要……呢?”

見……於 相當於被動句

以……為…… 相當於“把……(當作)……”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麽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壹性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壹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麽辦)、何如(怎麽樣)、如......休(把......怎麽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麽)、壹何(何等、多麽)、何......之(怎麽......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麽......呢

  • 上一篇:夏姓女孩漂亮有涵養的名字,夏姓好聽獨特的女孩名字
  • 下一篇:日本歐美混合風格插畫-插畫都有哪些風格?常見的插畫風格都有哪些種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