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妳家寶寶屬於哪壹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妳家寶寶屬於哪壹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妳家寶寶屬於哪壹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有些爸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難照顧,總是動不動就大哭,其實每壹個寶寶都有與生俱來的氣質。針對氣質不同的寶寶,分別該如何照顧?父母可以做哪些事情?

每個寶寶個性都不同,該如何照顧呢?是否有不分氣質的教養重點和核心技巧?聽聽醫師與心理師怎麽說。

什麽是嬰兒氣質?

曾頌惠醫師表示,氣質是寶寶天生對事物的反應。無論是外來 *** 或內在需求,寶寶對其所反應的方式,例如:寶寶肚子餓了會哭,有些寶寶看到媽咪過來會哭得更大聲、強烈表達想喝奶的需求;有些寶寶則是看到媽咪過來,會哭得比較小聲,先等壹下媽咪;有些寶寶則是開始吃手,自我安慰。諸如此類都是不同氣質的寶寶,所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大人也是如此,面對同壹件事情發生時,每個人的反應也都可能有所不同。

廖羚雅心理師指出,壹般我們談論的嬰兒氣質(temperament)指的是每壹個個體源自於基因、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也就是孩子對於接收到內在或外在環境 *** 、訊息時,會做出的自然行為和情緒反應。

延伸閱讀:掌握情緒教養要訣,我家也有高EQ寶寶

氣質與個性,並不完全相同

曾頌惠醫師表示,雖然氣質與個性有點類似,但兩者之間並不完全壹樣。氣質是天生的直接反應;個性則是隨著社會化的過程,後天可能產生較大的改變或有所修飾。

不過即使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也仍然可能因為照顧方式的不同,而逐漸產生不同的表現。例如:寶寶在與主要照顧者依附關系的建立上,有些個案因為寶寶哭鬧而遭施暴,有些寶寶可能生理上依然沒獲得滿足,反而哭得更大聲。所以如果寶寶經常大聲哭鬧,父母覺得「這個小孩很難照顧」,有時候可能是父母沒有適時或適當回應寶寶的需求。與照顧者建立良好又親密的依附關系、親子關系連結,對於寶寶來說相當重要。大約2、3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追視主要照顧者、有時候也會露出微笑,這其實就是社會化的開始。

「明明是我生的,怎麽不像我?」

許多爸媽都會抱怨「孩子明明是我生出來的,怎麽個性與氣質壹點都不像我?」曾頌惠醫師說明,雖然孩子是自己生的,但是孩子卻是不同的個體,雖然氣質有可能會部分受到遺傳的基因所影響,但環境與照顧方式等其他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影響,建議爸媽接受「孩子可能氣質、個性與自己不同的事實」,不要太執著於「孩子個性與氣質不像我」這件事情上。

廖羚雅心理師認為,氣質包含了遺傳基因與寶寶與生俱來對事物的自然反應,雖然心理特質來自於父母的基因,不過基因的展現其實相當復雜,如同長相外型的呈現有顯性與隱性的分別,所以當然也不壹定像父母。

壹定要順著寶寶的氣質嗎?

曾頌惠醫師指出,當父母從日常生活面對各種事物的反應中、看出寶寶氣質的端倪時,也不表示必須完全要順著寶寶的氣質走,而是盡量拉到中間值,給予最適切的照顧方式。例如:寶寶每次哭泣時,父母抱抱寶寶,寶寶都會停止哭泣,表示寶寶很愛被父母抱抱、抱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不過這樣可能會逐漸變成習慣,往後寶寶每次哭泣,都要父母抱抱時才會停止哭泣,雖然不見得不好,但如果父母不想讓寶寶養成「壹哭就要抱抱」的習慣,可以嘗試在寶寶每次哭泣時,在旁邊陪伴,例如:摸摸寶寶的手、跟寶寶講講話、替寶寶 *** 、與寶寶互動玩耍等,讓寶寶逐漸理解到「不是只有抱抱才能獲得安全感」。

不過這樣的改變是要循序漸進的,不能突然改變太大,例如有時候仍要抱抱寶寶,只是頻率可以慢慢下降,以說話、互動、摸手等其他方式取代壹哭就抱。因此,雖然氣質為天生的,但也有賴於父母怎麽教導與給予經驗來循序漸進、逐步調整。

寶寶哭,究竟要不要抱?

曾頌惠醫師說明,壹旦確認寶寶的哭泣只是為了獲得父母的安撫,而不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生病不適等生理需求表達,要不要抱抱寶寶其實並沒有絕對標準答案。如前述所說,寶寶哭泣時,有些父母會在旁邊陪伴,但可能會用跟寶寶說話或摸摸寶寶等方式,不壹定常抱;有些父母則是壹哭就抱,哄壹哄後再輕輕放下,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參考,沒有壹定的對錯,重點是適度給予回應即可。但萬壹有些寶寶哭到聲嘶力竭、嘴唇變紫發紺,則可先抱抱給予安撫,再請醫師檢查是否有特殊的生理狀況。

為什麽父母必須了解寶寶的氣質?

曾頌惠醫師認為,如果父母不了解寶寶的氣質、不因材施教,親子間比較容易有較多沖突。例如:有些父母堅持用自己的高壓教養方式,而不管寶寶的氣質與能力來教導寶寶學習新事物,寶寶可能會覺得學習很可怕、不快樂,父母必須給予足夠的愛心與耐心與時間,來讓父母與寶寶逐漸適應彼此,因此先了解寶寶的氣質能事半功倍。有些父母會認為「為什麽是父母要去了解寶寶的氣質,而不是寶寶要適應父母的教法?」其實寶寶本來就不斷在適應父母的教法,只是父母有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以及對於某些習慣的養成與原則的態度是否堅持(例如:如果父母堅持要建立寶寶養成「吃飯就該坐在原位吃」的習慣,可嘗試「離開這個座位,就沒得吃」的做法,不能追著寶寶餵食)。

延伸閱讀:5種特質寶寶(上)個性檢測!妳的寶寶是哪壹型?

廖羚雅心理師解釋,我們來到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獨壹無二的氣質和個性,幾乎是穩定持續壹輩子。這些性格會影響我們如何對生命中的事件、情境做出反應。因此了解孩子的氣質、個性,對於孩子的教養是最有幫助的,父母可以了解自己該如何應對、協助孩子在面對挫折、兩難選擇、掙紮的時候,更幫助孩子活出自我;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本質和性格,對父母、照顧者、提供教養的人都可能造成挫折感和失落感。

妳家寶寶屬於哪壹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根據嬰兒九大氣質,如何因材施教?

在氣質理論中,運用最廣泛者為由美國的A.Thomas和S.Chess兩位醫生所提出的九大氣質。不過曾頌惠醫師也強調:「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別。」以最常聽到的九大氣質來說,所有寶寶分別都有這九大氣質,只是每個項目程度高低與傾向不同而已。因材施教是將過高與過低兩個極端逐漸拉到中間值,並不是要完全順著他。

廖羚雅心理師解釋,九大氣質有其連續性,不同項目間常有相關性與相似性。父母與寶寶相處時,可觀察到寶寶氣質的偏向,通常反應適中的寶寶在成長上較無困難;而反應極端過高或過低的寶寶,較擔心有生活適應、環境探索與學習上的困難,建議可以透過壹些方式協助、引導寶寶偏向壹般幼兒會有的表現。以下廖羚雅心理師分別指出有哪九大氣質,與高低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照顧寶寶時,如何依據寶寶的氣質來因材施教與照顧:

1.活動量

活動量指的是寶寶在清醒時動態活動的多寡。活動量高的寶寶清醒時,可能會壹直玩玩具、牙牙學語、精力充沛、愛爬高爬低,父母照顧時會比較累,而且活動量高的寶寶可能比較不會觀察環境是否安全而到處亂跑,有可能在危險的馬路上也不會控制自己;活動量低的寶寶則喜愛靜態活動、很安靜、活動量少、比較會觀察情境,但相對缺乏嘗試學習動態活動的動力,發展有可能較緩慢。

活動量高,父母怎麽做?

●父母要教寶寶觀察環境。當寶寶已經會走路時,比方跟寶寶說:「這裏是馬路,要牽好媽媽喔。」讓寶寶知道哪裏不可以亂跑,哪裏比較安全。

●多讓寶寶活動,發泄旺盛的精力,也讓寶寶將活動量用在正確的地方上。例如:讓1歲~1歲半可聽懂簡單指令的寶寶幫忙拿小東西、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讓他玩推小球與撿小球等,訓練肌耐力和與人互動。

●引導寶寶學習控制活動量,有時候可以鼓勵寶寶從事壹些靜態活動,例如可以帶寶寶看看繪本。

活動量低,父母怎麽做?

●多鼓勵寶寶從事各種活動,例如讓1歲~1歲半的寶寶去拿積木或拿東西、完成簡單的任務,完成後給予肯定,寶寶被誇贊後會比較肯多做。

2.規律性

規律性是指睡覺、吃飯等生活作息有可預測性。規律性高的寶寶生活作息規律,時間到了就要做那件事;父母在照顧上比較能夠跟上寶寶的節奏照顧,但可能長大後因而較缺乏彈性、較難因突發事故而改變既有作息時間;規律性低的寶寶則優缺點相反。

規律性高,父母怎麽做?

*0~2歲時規律性高對父母來說比較好照顧,不用特地去調整。不過大約2歲時要讓寶寶逐漸學習可彈性轉換,例如:偶爾壹次比平常晚睡,媽咪可以事先跟他解釋原因並給予安撫,讓寶寶知道偶爾可能會有突發不規律的狀況。

規律性低,父母怎麽做?

●如果想讓規律性低的寶寶盡量調整成父母要的規律,註意要慢慢微調,不要壹次改變太多,也可以記錄寶寶每天的作息時間。例如:希望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那麽白天清醒的時間就要多壹點,清醒時多與寶寶互動玩耍。

●父母不要太挫折,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多幾次嘗試,才能慢慢讓寶寶的作息比較規律。基本上,寶寶3、4個月大時,可開始嘗試逐漸調整成較規律的生活作息,但壹次不要調整太多,慢慢養成習慣。

3.反應閾

即指寶寶對多少環境 *** 量會有反應。反應閾高表示要有很多 *** 才會有反應,寶寶比較遲鈍,大人生氣他也不壹定會發現,或是比較不容易發現周圍發生了什麽事情;反應閾低則表示寶寶過於敏感,僅給予小小的 *** 就有反應,例如:父母的抱姿與平常不同、奶的味道有壹點差異、衣服上有小標簽等,都會明顯感受出。

反應閾高,父母怎麽做?

●父母要提醒0~2歲的寶寶多去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比方說:「妳撞到媽咪了,媽咪痛痛!」跟寶寶說發生了什麽事情,引導寶寶去觀察。

●如果寶寶太遲鈍或完全不關心附近所發生的事情,建議詢問醫師寶寶是否聽力或視力有問題,或是否發展遲緩。

反應閾低,父母怎麽做?

*父母在自己能夠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體諒寶寶的感受,並適度配合,例如:剪掉衣服上的標簽。等到寶寶的年齡稍長,大約1歲多時,要慢慢提高寶寶對事物的容忍度,讓寶寶逐漸知道「不是什麽事情都能如妳所願」,例如:有些寶寶不愛吃胡蘿蔔,可與其他食物混合在壹起,或是改用可愛的碗盛裝,如果寶寶吃了就給予贊美。

4.註意分散度

寶寶的註意力專註程度與轉移程度。註意力分散度高的寶寶,容易被旁邊的事物影響而分心。不過也有好處,就是當寶寶不開心時,註意力比較容易被轉移;註意力分散度低的寶寶比較會專心,但情緒不好時,可能較難轉移他的註意力。

註意分散度高,父母怎麽做?

●例如:餵寶寶喝奶時,父母盡量少講話或避免此時與寶寶玩,也不要開電視,讓寶寶可以專心喝奶。如果寶寶已分心,則可提醒寶寶要專心喝奶。

●「註意力分散」與「過動癥」並無直接關聯,不是註意分散度高,就表示寶寶過動。醫師判斷是否過動也包括評估活動量、反應強度、持續性與認知發展等各方面,不會直接從單壹項目就做判斷。

註意分散度低,父母怎麽做?

●註意分散度低的寶寶可能較易專心,但可能要吃飯時卻還想要玩,父母要協助寶寶做轉換,轉換到做另壹件事情上。例如說:「媽咪知道妳還想玩,但要喝ㄋㄟㄋㄟ了喔!喝完ㄋㄟㄋㄟ再來玩。」或是也可以先預告:「再玩5分鐘就要喝ㄋㄟㄋㄟ了喔!」壹旦時間到了就要堅持,不能讓寶寶壹拖再拖。

5.情緒本質

寶寶的氣質是比較正向,或是比較負向?正向的寶寶常常很開心,負向的寶寶常不開心、易哭、易受挫折。正向的寶寶通常不太需要去做調整;負向的寶寶則有賴於父母多觀察,幫助他說出他的感覺與內心想法,並且先同理他的感受,例如先說「媽咪知道妳不開心,我們想想辦法」,再鼓勵他,例如:寶寶將奶打翻而受挫大哭,媽咪可以替他重新泡壹瓶奶,或跟寶寶說:「那我們來擦擦打翻的ㄋㄟㄋㄟ」,讓他逐漸知道「如果受到挫折,除了大哭與不開心以外,有些事情可以有解決的方法」。

妳家寶寶屬於哪壹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6.趨避性

趨避性指的是寶寶對新的人事物抱持的是接受或拒絕的態度,趨性高的寶寶喜歡嘗試接觸各種人、事、物,例如:喜歡讓陌生人抱抱、去陌生的地方、愛玩沒玩過的新奇玩具等;避性高的寶寶則不愛嘗試,例如:懼怕陌生地方與陌生人、不愛吃沒吃過的新食物等。

偏趨性,父母怎麽做?

●父母要跟寶寶說什麽不能做,例如:寶寶在大賣場看到玩具陳列架上有許多玩具要拿來玩,父母可以說:「那個玩具看起來好好玩,妹妹好想玩對不對?但是那不是我們的,不能直接拿,我們看看就好。」

偏避性,父母怎麽做?

父母要先知道寶寶的氣質是偏避性,怕生又內向,不是不理人或沒禮貌。要鼓勵寶寶慢慢去嘗試接觸新的人、事、物,例如:如果寶寶已經學會說ByeBye,但離開時不敢跟陌生人說,可以對寶寶說:「那妳就揮揮手代替」,讓寶寶嘗試壹點壹點突破害羞的障礙,如果寶寶有所突破,父母可以針對他的努力給予肯定贊美,但也要註意不要太強求必須壹次到位。

7.適應性

寶寶需要多少時間去適應新環境與新事物。適應性高的寶寶對新的規範與環境比較容易適應。優點是大人比較好照顧,但缺點是可能較易學習到不好或危險的習慣;適應性低的寶寶則較難適應新環境與生活常規。

適應性高,父母怎麽做?

●告訴寶寶什麽事情可以做與什麽事情不能做。例如:已經教了寶寶「不能在公***場所到處爬上爬下」,如果看到其他寶寶這樣做,要提醒寶寶「不能學喔!」

適應性低,父母怎麽做?

●假如只習慣給媽咪抱抱,可先預告:「讓爸爸抱壹下喔!」再讓爸爸抱抱,並可多嘗試幾次,循序漸進與拉高頻率。

8.持續性

寶寶做事可以持續多久,尤其是遇到困難時是否會堅持或很快就會放棄。對持續性高的寶寶來說,雖然不怕困難是好事,但有時候太過於堅持己見也不壹定好;持續性低的寶寶則壹旦遭遇挫折,較容易會放棄。

持續性高,父母怎麽做?

●讓寶寶有足夠的探索機會,但也要協助他適時停下來。例如對於接近2歲的寶寶來說,如果持續性很高,則可鼓勵他「不壹定每件事都要做得很好」,還是可以依據能力來調整目標。

持續性低,父母怎麽做?

●父母可以借由多陪寶寶玩來鼓勵寶寶不放棄與繼續嘗試,例如:超過1歲半疊了2個積木就不想疊,父母可以鼓勵寶寶說:「再疊壹個試試看。」如果寶寶願意嘗試,就給予鼓勵;如果不願意,也不用刻意勉強。

9.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是指對事情的反應高低。反應強度高的寶寶會比較激動,較常有大哭等強烈的反應;強度低的寶寶則反應較小、看起來好像不太在意,較易被大人忽略,但其實寶寶可能內心在意,只是不知道該怎麽辦與不善於表達。

反應強度高,父母怎麽做?

●父母要用溫和的方式去引導寶寶,盡量不要責怪他「怎麽這麽容易大哭」,而是溫和、同理但堅持,例如:寶寶不願意洗澡而大哭,但由於不可能因此而不幫寶寶洗澡,可以跟寶寶說:「媽咪知道妳不愛洗澡澡(先表達同理),但洗澡澡才會幹凈香香喔!」告訴寶寶媽咪堅持的原因,如果直接罵寶寶,會讓寶寶覺得「洗澡不但很痛苦,還會被罵。」

●父母要知道什麽事情可能會誘發寶寶產生較大的反應,也要逐漸讓寶寶學習控制情緒。但是前提是大人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能動輒大發脾氣或太激動,寶寶會模仿大人、有樣學樣。

●曾頌惠醫師補充,例如肚子餓時,反應強度高的寶寶往往總是等不及喝奶、也不管父母是否已在泡奶就大哭,應讓他稍微學習等待,比方父母可以跟寶寶說「已經在泡ㄋㄟㄋㄟ了,ㄋㄟㄋㄟ馬上就來了,等壹下喔!」讓寶寶練習稍微多等壹下,並可考慮借由給寶寶吸奶嘴來轉移註意力。

反應強度低,父母怎麽做?

廖羚雅心理師指出,父母可以去猜測寶寶的想法,並幫他說出來,讓寶寶感到「自己的想法有被理解與同理」。例如:寶寶的玩具被其他小孩搶走,反應強度低的寶寶可能沒有強烈的表現,媽咪可以說:「媽咪知道妳的玩具被搶走了,沒關系,媽咪陪妳玩其他玩具,好不好?」

寶寶是磨娘精型、慢吞吞型,或是安樂型?

廖羚雅心理師表示,根據九大氣質基礎,也有衍生出壹些其他歸納類型的方式,例如三大類型:磨娘精型、慢吞吞型、安樂型。顧名思義,磨娘精型的寶寶較難照顧,通常是活動量高、適應性低、反應強度高(可參考前述九大氣質高低父母分別怎麽做,來因材施教這些類型的寶寶);慢吞吞型則是反應強度低、活動量低、適應性低;至於安樂型的寶寶則較容易照顧,通常為反應強度中、活動量中、適應性高。

給照顧者的四點建議:

廖羚雅心理師表示,雖然孩子的氣質都不同,但教養的重點和核心技巧都壹樣:關愛和耐心。

1.對孩子給予適當的期待:

孩子是大腦、生理各方面都尚未發展完全的個體。雖然有先天的遺傳基因因素,但仍需要環境給予許多 *** 和經驗,才能逐漸習得各種能力。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較高、或是對孩子有某些要求,但這時應該考量孩子的個性本質,再著手引導和教學;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待會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父母自己也會感到挫折。因此如何教孩子、帶領孩子,很多時候都在考驗照顧者的應變能力。我們如何和孩子應對、和孩子相處、教導孩子,要先了解他們的本質和他們的喜好,沿著這個框架就可以讓大人自由發揮。

2.照顧者情緒、行為的表達與調適:

孩子出生後到入幼兒園前,多數時間都只有和照顧者相處,因此照顧者做的各種行為表現,都是他們模仿和學習的素材。因此照顧者要審視自己是否狀態良好,還是壓力很大?需要其他家人或專業人員的引導協助嗎?是不是出現對孩子沒耐心或是不想照顧孩子的想法呢?父母也需要休息和放松,當發現自己身心耗竭時,勢必得讓自己休息和轉換心情。父母要記得適度地照顧自己,檢視自己與孩子互動的狀態;沒有所謂完美的母親或父親,做足夠好的父母就可以了。對孩子給予適當的期待,父母也要用同樣方式疼愛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減少內心的自己對自己的批評和責怪。

3.理解、同理孩子的感受:

在語言表達尚未發展完全的年紀時,孩子常會哭鬧和用行為動作表達需求,但其實許多前因後果是可以猜測和厘清的。父母可以用語言、溫和平靜的聲音幫助孩子去了解「自己怎麽了」、了解「事情怎麽了」,就算孩子在壹整句話中只聽懂幾個字、或甚至完全不懂,但父母試著要引導和安撫的音調,可以讓孩子情緒較穩定,反復幾次能讓孩子逐漸連結那句話和眼前事物的關聯性。父母可以適度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能協助孩子學習感覺到他人的感受,促進同理心的學習。

4.照顧者壹致性的教養方式:

有些家庭在教養上壹方較嚴謹,另壹方很放任;或是父母很嚴謹,但祖父母很疼孫子女,所以常介入、幹涉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有時是相反,父母不知道怎麽教,祖父母才會設立界線)。這樣不壹致的教養方式,孩子很容易有情緒和行為問題,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麽才是對的、什麽是錯的,界線規則不清有時讓他們在學習上碰壁、沒有規律性可循。有時入幼兒園後會發現孩子在幼兒園是聽話、溫馴的,但在家卻是愛反抗的小霸王,因為幼兒園從入學開始就明確教導他知道什麽是對錯,但在家裏規則他卻無法掌握。因此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很重要,每個人要清楚且善用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帶給孩子正向的成長學習環境。

  • 上一篇:我從插花課上學到了什麽?
  • 下一篇:文言文之意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