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請各位朋友幫忙找壹下急急急

請各位朋友幫忙找壹下急急急

威爾第(1813~1901)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壹躍而成意大利第壹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因之獲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遊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壹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壹。

約翰·施特勞斯(1804-1849)奧地利作曲家。與其子相區別,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壹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未艾,保持著壹定的影響。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與其父相區別,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壹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臺首演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壹個”的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壹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壹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裏,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後的壹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於漢堡壹個職業樂師的家庭裏。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十三歲便在酒店裏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他曾從師戈賽爾、馬克遜學習鋼琴,壹生中交遊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的賞識與支持。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曲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而仍帶有自己的特點。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響曲、壹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雕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奏曲》最為著名。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l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於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壹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裏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壹個職業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十歲時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但他仍利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鋼琴,並時常去看歌劇。1859年他畢業後曾在司法部任職。在這段時間內,他壹直抓緊學習音樂,參加社交性鋼琴演奏和創作活動。1862年柴科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於他終於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後(1866年),應尼古拉·魯賓斯坦 的邀請,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十壹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的創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感到苦惱,既使這樣,他還是創作出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壹鋼琴協奏曲》等。這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第壹個時期。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壹生中精神最為痛苦的壹年,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為此他辭去音樂學院的職務,並就此永遠結束了繁重的教學工作。此後,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鄉下或到國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這個期間,通過魯賓斯坦的介紹,他得到壹位非常熱愛音樂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賞識和資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專心從事音樂創作。同時,1877年開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的極盛時期。他開始創作兩部天才的作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響曲》。

這時候,俄國的現實生活進入反動的時期,革命的力量轉入地下活動,俄羅斯社會思想和俄羅斯藝術的壹切進步的和民主的表現,都受到了殘酷的壓制。他在這個時期中的壹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亞歷山大三世統治下的黑暗的反動時期的社會情緒——俄國人民,特別是俄國知識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緒,以及思索著祖國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的心境。但他並不是消極無為的,柴科夫斯基在紮記中曾說:“從完全聽從命運, 轉而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了他對生活是持肯定的態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 和英國,與勃拉姆斯、格裏格、德沃夏克、古諾、馬斯涅等結下了友誼。1891年他到美國作演出旅行,獲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在這 期間,他除了創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作了《第五交響曲》、 《曼弗裏德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後》、《約蘭塔》,舞劇《睡舅人》、《胡桃夾子》;還 有《暴風雨》、《意大利隨想曲》、《壹八壹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平涉獵所有體裁。特別是他在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第壹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亂病,於10月25日不幸與世長辭。

柴科夫斯基是總結全歐洲音樂發展的整個時代的壹位偉大的世界規模的俄羅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響音樂體系,它不同於貝多芬的體系,而是以俄羅斯風格概括了貝多芬之後的交響音樂的許多發展,這使他成為交響音樂方面登峰造極的人物之壹。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壹。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西歐作曲家之壹。

柴科夫斯基壹生***寫了七部交響曲,其中《g小調第壹交響曲》是他的交響樂體裁的處女作,是壹部真正的俄羅斯交響曲,其特征是著重於心理描寫、充滿愛國主義的抒情情調。這部交響曲也是人們理解他的交響樂作品的人門階梯和“門徑”。 柴科夫斯基曾說:“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樂傳播開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歡它,會從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歷史上有過許多音樂家,對於他們的才能,專業音樂工作者給予的評價比壹般聽眾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壹貫追求的——只是他的音樂 使更多人被感動,為大多數人所喜愛,這個願望在他生前就已經實現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專業音樂工作者,而且還有廣大的無名聽眾。他的音樂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發個人感情的方式,來表達最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樂語言組織出 壹層生活中的詩意和人類感情中風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觸動人們的心靈。《g小調第壹交響曲》就是這樣壹部作品。

安托寧·德沃夏克(也譯為德沃紮克1841-1904)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壹,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捷克歷代音樂家中,他的聲譽最高。德沃夏克在音樂創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壹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樂都有壹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壹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賜的旋律。對他壹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國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後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媲美。

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榮譽學位。在十九世紀末享受此禮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裏格。德沃夏克還是壹位著名教育家,先後被聘為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培養出五十多位音樂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諾伐克

(V·Novák,1870-1949)、蘇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亞的克裏斯多夫(1875-1941)等。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壹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雕、bE大雕、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劇:《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裏》、《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裏》、《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壹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壹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狂歡節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

克羅德·德彪西(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他於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壹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

德彪西後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

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壹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 生動的篇章。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壹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癥,於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裏,他形成了 壹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壹、德彪西的“夢幻世界” 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於1862年。他的前輩中並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壹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壹個水手。但是壹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 孩子很感興趣,於是免費給他上課。

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壹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壹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並且有機會到 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莊園裏住了壹段時間。 在那裏,德彪西遇到壹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壹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

壹年以後,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並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壹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壹種 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於那些半音放在哪裏。在大調音階裏,半音總是處於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裏,其中的壹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裏,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壹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築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 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壹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壹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壹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壹種顏色往往是由壹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壹個音往往也是 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壹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

但是,壹個音除了第壹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壹些次要的、***鳴式的振動,正象壹塊扔到水裏的石頭引起的不是壹個波,而是壹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壹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壹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壹個琴鍵,然後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壹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

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壹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壹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壹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壹種較為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

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由於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裏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壹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 上一篇:LibGDX開發 - Tiled地圖 之 圖層
  • 下一篇:三國誌2遊戲視頻資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