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孤舟獨釣寒江雪——詠雪古詩詞賞析(三)

孤舟獨釣寒江雪——詠雪古詩詞賞析(三)

孤舟獨釣寒江雪

?——詠雪古詩詞賞析(三)

王傳學

? 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寫山上余雪,貼切生動: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壹首六韻十二句的 五言排律 ,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麽,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 題意是望終南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 終南山 ,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余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壹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詩人的 淩雲壯誌 。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詩人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裏,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壹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賈島 的《 望山 》詩裏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 望山 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壹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壹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壹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余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 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壹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壹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壹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清代文學家王士禎在《 漁洋詩話 》卷上中,把這首詩和 陶潛 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王維 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

? 唐代詩人陸暢的《驚雪》,構思精巧,別有情趣:

?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暉。

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

? 詩的意思是:北風怎麽刮得這麽猛烈呀,大雪飛舞,房屋前面的院子明亮得如同月光照射。天上的仙人難道這麽靈巧,竟然能夠把水剪成花,然後散向人間,弄得滿天花飛。詩寫得輕巧靈動,壹個“巧”字,表現了雪花的美麗輕盈,突出了詩人見雪花飛舞而興奮莫名的驚嘆之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夜雪》,采用烘托手法側面描寫雪下得大,真實可感:

?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首句從詩人感覺“衾枕冷”寫夜晚寒氣加重,預示天降大雪了,“訝”字突出大雪降得突然,出乎意料。次句從視覺入手,詩人看到窗外由暗變明,表明雪下得很大。後兩句寫夜深了,詩人知道雪下得很厚,因為時時聽到竹子折斷的聲音。描寫深夜的雪很難用視覺形象來表現,於是詩人把視覺改為聽覺。當然,下雪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所以詩人就通過“時聞折竹聲”來表現。在壹個下著雪的深夜,徹夜難眠的詩人不時聽到外面傳來竹子折斷的聲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壹層,竟把許多竹子都壓折了。後兩句通過聽覺來描寫雪,是這首詩的獨到之處。

再看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用極其凝練的詩筆,描畫出壹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壹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兩句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兩句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壹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壹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壹幅風雪人歸的畫面。詩寫到這裏,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唐代詩人高駢的《對雪》,借景抒懷,別具壹格: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人坐在窗前,欣賞著雪花飄入庭戶,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於是詩人想到此時如果登上高樓觀賞野景,那野外壹切崎嶇難走的道路都將被大雪覆蓋,展現在眼前的將是坦蕩無邊的潔白世界。

高樓四望,壹片潔白,詩人希望白雪能掩蓋住世上壹切醜惡,讓世界變得與雪壹樣潔白美好。結尾壹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與不平。

天寒地凍,江面更冷,何人敢垂釣?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詩中卻寫了壹位冒雪而獨自乘舟在江上的垂釣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好壹幅寒江獨釣圖!在嚴寒的冬天裏,大雪滿江,壹葉孤舟,壹位老者,獨自垂釣,真有這樣比踏雪尋梅更風雅之士?非也!這是詩人借景抒懷。白雪象征皎潔,清白,寒江孤舟象征孤高,是自詠懷抱之作。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這首詩裏,籠罩壹切、包羅壹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詩人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壹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詩人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壹起,這就給人以壹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壹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壹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壹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壹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詩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壹幅凝練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 上一篇:德雲社關系最好的是哪對搭檔?為什麽?
  • 下一篇:音樂俱樂部的海報怎麽畫?英語唱歌俱樂部海報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