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戰爭說課稿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戰爭說課稿

初中的?_____

A 甲午中日戰爭

壹、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壹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但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學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壹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 教材重點

教學重點:《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把《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作為教學重點、因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刺激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壹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教材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這是教學難點,要求學生在了解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再對歷史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對學生的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

二、學生分析

1、初中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但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 基礎知識:在基礎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2、 能力培養:

(1) 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情感體驗:

(1) 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過程的講述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壹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2) 並借助廣大愛國官兵在戰爭中的表現培養學生英勇頑強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歷史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由教師創設情境並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根據課改精神我在課堂上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並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這樣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壹個完整深刻的印象,我將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用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六、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展示壹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

2、 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妳有什麽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壹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 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裏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為什麽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壹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 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逐條分析《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對於割占臺灣這壹條款,要求學生聯系現實,討論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對臺灣、對祖國統壹產生的影響、這樣把學習歷史和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 戰爭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是本節的難點,因此把它分為三個層次,由具體到壹般,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

(1) 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麽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 通過列出《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比較框架圖,由學生完成。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點,形成知識的遷移。通過比較使學生掌握歷史階段性特征,形成正確的知識結構。

(3) 分組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建議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來分析,例如從中外關系來看,這場戰爭的失敗對列強對華政策產生的影響;從社會各階層來看,對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產生的影響;從整體上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軍事等方面的影響。通過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

6、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麽教訓?對今天有什麽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高中的:

壹、教材分析:

(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列強侵華戰爭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壹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從列強侵華過程看,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侵華。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構成了近代列強侵華的主線索。它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在這以後中國更加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看,也正是這場戰爭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現象徹底暴露。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此後,壹個新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革命出現了。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學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壹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學目標和要求

壹、基礎知識目標

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的背景(日本、歐美列強、中國),戰爭契機,戰爭過程

二、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原因和結果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通過對戰爭爆發原因和結果的分析,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發動的壹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結果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的講述,使學生深刻認識清政府在戰爭中的腐敗無能和喪權辱國的可恥行徑,社會制度腐朽、軍事技術落後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廣大愛國官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能力培養目標

1.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戰爭背景,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為什麽是蓄謀已久的,學生難以理解。學習這壹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對於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分析

甲午之敗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制度的腐敗。引導學生討論發言,使學生認識這是由外到裏,步步深入的腐敗,加深其對中國近代以來落後挨打局面的認識。

二、教法學法:

(壹)教學方法

采用快樂教育法,在導入新課過程中,就要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情感和思想的交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挖掘每壹個學生的潛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對知識的分析綜合,設置“創新點”,“授之以漁,終身受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發揮計算機網絡資源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組織資料,並由學生分組把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起到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體味成功的喜悅。 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使學生在愉悅中獲知識,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二)學法指導:

壹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另壹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壹。

三、說學生:

根據高壹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以上的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比較法,即: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為大多學生在初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采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三、教學程序設計

(壹) 導入新課

通過幻燈片,展示《冰心的遺憾》,冰心對甲午之敗的痛心疾首,引起學生***鳴,喚起學生的民族情感。然後提問學生:甲午戰爭中方的慘敗是中國和日本比較實力相差太遠嗎?中國的戰敗的具體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學習,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 講授新課

1.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分為四個方面:

日本方面:日本發動這場戰爭蓄謀已久。明治維新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但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生產與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日本急需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日本制定了野心勃勃的逐步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通過幻燈片演示)而地大物博而又相對落後的中國是它爭霸亞洲的最主要的壹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積極擴軍備戰。在這壹環節,主要脈絡是實力—需要—計劃—軍事

歐美列強:其力量遠遠超過日本,但從各自利益出發,對日本采取默許和縱容的態度。(通過幻燈片展示歐美列強各自的打算)

朝鮮:東學黨起義

日本把中國拉入戰爭陷阱。中日***同出兵幫助朝鎮壓農民起義,事後日本繼續增兵,朝鮮局勢緊張。

中國:分成主戰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以李鴻章為代表,為保全自己的政治資本,奉行“避戰自保”方針,並得到慈禧太後的支持,掌握實權。因此沒有認真做備戰準備,而寄希望於歐美列強的“調停”,均告失敗。

以上部分通過展示材料,介紹背景,學生思考,得出結論,主動回答幾種方式講授了戰爭的原因,突破了日本發動戰爭是蓄謀已久的這個難點。培養了學生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了結論從史實出的習慣,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能力。

2.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

此時日本派間諜等潛入中國,刺探情報,繪制戰略地圖,做好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幻燈片展示陸奧宗光密令),意在促使中日關系完全破裂。

爆發:豐島海戰(見幻燈片示意圖),日本挑起戰爭

戰爭的經過我把它簡化為壹句話:“兩個階段,四次戰役,壹個政策”。

兩個階段,1894年7月—9月是戰爭的第壹階段

1894年10月— 1895年4月是第二階段

四次戰役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壹個政策是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這部分運用圖示法利用多媒體演示,結合地圖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屏幕上顯示地圖,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四次戰役戰場的變化,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觀。並讓各小組學生代表講述戰爭過程,在每次學生發言後總結每場戰役的特點和戰敗的具體因素。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把學生的註意力集中到戰敗原因的分析上來。

3.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對於“中國戰敗的原因”這壹難點的突破,主要通過設置問題“中國之敗敗在實力遜於日本嗎?”通過幻燈片全方位分析其實中國的綜合國力當時是強於日本的。並且在戰前,日本毫無取勝的把握。讓學生結合剛學習過的戰爭原因和經過進行討論,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經過討論,學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避戰自保方針,沒有積極備戰,將領臨陣脫逃,教師肯定並總結答案進行補充。中日對比:中國士兵出身農民,軍事訓練落後,散兵遊勇;日本士兵出身武士,訓練有素;中國將領大多臨陣脫逃,並相互猜忌,受當時惡劣的官風影響;李鴻章深知北洋海軍實情,缺乏軍費,軍備廢弛。為政治資本奉行避戰自保政策,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過壽,支持李鴻章。使中方處於被動的局面,壹再貽誤戰機。而日本在天皇的帶動下,全民備戰,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可見甲午中國之敗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敗,從外到內,由表及裏。甲午戰爭之敗說明了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不改變這種落後的制度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使國家富強。這樣,戰爭後壹些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壹個問題:中國的封建制度必須要改了。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改革封建制度的活動。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三)鞏固總結

屏幕顯示本節知識結構,教師概述本節內容,對本節所學內容加以鞏固。目的在於使學生形成認知結構,強化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四)練習反饋 做課後習題,鞏固本節所學內容,並且為下壹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板書設計

壹、背景

日本:實力—需要—計劃—軍事

歐美列強:默許、縱容

朝鮮:東學黨起義

中國:寄希望“調停”

二、戰爭爆發:豐島海戰

三、戰爭經過

第壹階段:平壤之戰、黃海之戰

第二階段: 遼東之戰、 威海之戰

四、戰敗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腐敗

所需媒體設備:筆記本電腦

B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說課稿

壹、說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壹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壹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和《辛醜條約》。

本課難點: 1、《辛醜條約》的簽訂時間和主要內容

2、《辛醜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3目標分析。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義和團英勇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事跡。八國聯軍的暴行。《辛醜條約》簽訂的時間、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使用對比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3)、思想覺悟目標:使學生能關心國家大事,增強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祖國統壹的責任感和熱情

二、 說教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本節內容,采用了講述法、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為避免不穩定性,借助多媒體教學、教師可通過多設置探究式問題,發掘學生的潛能。

三、 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壹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取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壹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另壹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探究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壹。

四、 說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影相——義和團運動興起,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本課是略談,但與本課密不可分,這樣利用多媒體顯示既可以加強歷史事件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又可以引出學習內容。

(二)教學過程分析。

1由義和團運動引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由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並在書上勾畫

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目的,起止時間

⑵義和團反對侵略的主要戰役

⑶這場戰爭的結果:簽定了什麽條約,其時間,內容,影響

使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課文,自我思考來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借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學生同桌互相討論,解決自我無法完成的任務,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並可以幫助壹部分後進生完成這部分的學習任務。

3學生分別回答上訴問題,如有疑問,教師點撥指導. 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重點點撥以下幾個問題

⑴廊坊戰役:義和團浴血奮戰,對敵人毫不退縮, 其勝利,挫敗了西摩爾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沈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粉碎了所謂“西方軍隊無敵”的神話。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重要素材之壹,教師重點點撥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⑵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材料,結合插圖,認清八國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並讓學生分組探討自己的看法,壹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訴能力,另壹方面通過學生的訴說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落後就要挨打的觀念.

⑶指導學生通過對條約主要內容進行了分析,並自然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逐步學會分析和歸納能力

(4)進行拓展訓練

出示中國近代史上列強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分析我國是怎樣壹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這壹方面是為了對第壹單元的學習進行壹個小結。另壹方面也是讓學生對教材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深化和拓展,培養探究創新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多媒體展示)提綱契領,便於學生自學和梳理本節的重要知識點使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 上一篇:溫州醫學院2011文獻檢索答案
  • 下一篇:新聞素材積累和評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