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燈節有哪些特點?

燈節有哪些特點?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又稱“元宵節”,俗稱“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前幾日為“放燈”,最後壹天為“謝燈”。此日家家懸燈結彩,競放花火;夜間舉行燈會,鼓樂齊鳴,龍獅並舞,壹派喜樂景象。

關於燈節的起源,北史上有這樣記載:“隋柳或見都邑百姓正月十五日作觚戲,上奏曰:‘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階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帶獸面,男為女服,竭資破產,競此壹時,請並禁斷’。上可其奏。”這裏所說的觚戲,就是壹種摔跤遊戲。

《漢書·武帝紀》中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內皆來觀。”

隋朝也同漢代壹樣,在春節期間舉行摔跤遊戲,只是隋人選在元宵之夜舉行,並且擴大範圍,將摔跤遊戲演變為“人帶獸面,男為女服”,好像現代的化裝遊行。照柳或奏折所述,“竭資破產,競此壹時”,可謂十分熱鬧。但“禁斷”並未能遏止民間習尚。到了唐代,元宵晚會更發展為盛大的燈節。

另據《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彩,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燭炬,連屬不絕。時有京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繪成燈樓十二間,高壹百五十尺,懸珠珍金銀,微風壹至,鏗然成能。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

到宋代,改為放燈五夜。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元宵情景,至今讀來仍耐人尋味:“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元宵放燈始於漢,興於唐、宋。古代農業社會在歲首閑暇之時,官府與百姓同度佳節,張燈結彩,通宵達旦,歡樂之情可以想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各族人民仍把元宵放燈作為喜慶豐收和抒發歡樂的象征。全國各地多在公園遊藝場所舉辦花燈展覽,燈型制作逞奇鬥巧,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奇觀。

  • 上一篇:女孩起名字常用的字
  • 下一篇:中小企業對企業上雲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