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三余鎮的歷史沿革

三余鎮的歷史沿革

三余位於南通沿海,是南通地區最後成陸,也是最年輕的壹個鎮,其居民多為海門、啟東、崇明等地移民。清中後期隨著泥沙沈積,海勢東移,通州的產鹽地由原來的中部石港場、西亭場、金沙場逐年東移,集中到了余西場、余東場。余西場的位置大約在今天的三余豎河以西地區包括恒興;余東場的位置大約在今天的三余豎河以東地區。光緒、宣統年間,余西場有廣運竈、同興竈、恒新竈、拖竈等垣(鹽)商有裕和祥、元亨利;余東場有李竈、王竈、沈竈、隆興竈和金陵公蕩、瞿姓私蕩、盤基墩等,垣(鹽)商有積風順、德長厚,這些鹽商、竈戶掌握著鹽場的大片土地,用於出產燒鹽的草薪,鹽是當時國家的重要物資,鹽稅是國家的重要稅收來源之壹,成本高昂的制鹽方法,是老祖宗千百年以來的做法,已經根深蒂固,廢竈興墾談何容易,但清末狀元張謇先生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解決了鹽和墾的矛盾。民國二年(1913年)2月24日,張謇、張詧兄弟等人集資10萬元,以大有晉的名義價買余東場積風順、德長厚寶垣於3月正式成立大有晉鹽業公司,月余後又收購余西場裕和祥、元亨利寶垣,公司改為股份制,成立大有晉股份有限公司,股金追加到50萬元。這是壹個以鹽業為導脈從事墾植事業的股份制公司,被有關專家稱為北洋政府時期國內主要的股份制公司之壹。大有晉公司開辦初期,主要從事收購蕩地、測量劃區、開河築壩、蓄水浸淡、培植草薪等工作,公司辦事處設在墾區的中心位置——貢安(這是後來的地名)。民國三年(1914年)8月22日,余東場鹽民100余人放火燒了大有晉公司辦事處,殺死公司職員王貢三、李安甫,當事人受到相應的懲罰,這就是著名的“火燒公司”事件。事件後,當地命名為“貢安”,當年底,大有晉公司總部選擇三余區公司的“野鵝潭”,並在周邊劃地100畝建三余鎮,從1914年底起三余鎮以大有晉總公司基礎設施為起點到1921年為止,四周環河的三余鎮主街區在邊建設邊招商中基本落成,在此建有大有晉總公司平房48間,後房10間及圍墻和表門,市房(門面及落屋)172間、小菜場、警察局、巡房、棧房、小學、鹽包場等基礎設施。從民國六年(1917年)6月起由江蘇省財政廳核準三余鎮牙戶(中間商)開設經營糧食、磚木、棉種等物品。大有晉公司創辦之初,十分註重土地的連片與方整,因為這樣才有利於規劃和水利建設,三余區分公司位於大有晉墾區的最西南角(其範圍是今天的壹社、永興、鎮東、新南、新民村),是公司收購余東場的“三益鄉”和余西場的“余中鄉”兩個鄉的部分蕩地而組成,取兩鄉中的第壹字,得名“三余”,大有晉公司因設在“三余”地盤上,“三余鎮”則為大有晉公司所創辦。“三余鎮”取代了“大有晉公司”,但其範圍不含忠義、北興橋中的部分區域,大有晉公司中的晉東區、大東區則劃入海門版圖。

  • 上一篇:三階魔方的玩法口訣圖解
  • 下一篇:如何利用博客文章來吸引流量?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