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筆記·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筆記·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

楊絳

144個筆記

自序

>> 我尋尋覓覓找書看,從曾經讀過的中外文書籍——例如《四書》、《聖經》,到從未讀過的,手邊有的,或請人借的——例如美國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的作品,法國布爾熱(Paul Bourget, 1852—1935)的《死亡的意義》。

>> 讀書可以幫我思索,可是我這裏想通了,那裏又堵死了。

>> 真沒想到我這壹輩子,腦袋裏全是想不通的問題。

>>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的《自省錄》是他和鄰邦交戰中寫成的。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 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

>> 人死留名,雁過留聲,人世間至多也只是留下些聲名罷了。

>> 常言道‘人死燭滅’,蠟燭點完了,火也滅了,還剩什麽呢?

>> 人生壹世,草生壹秋。草黃了,枯了,死了。不過草有根,明年又長出來。人也壹樣,下壹代接替上壹代,代代相傳吧。

>> 咱們現在居然‘窮則變,變則通了’,知道最要緊的是理財。人生壹世,無非掙錢、花錢、享受,死了能帶走嗎?

>> 盡量做些能做的事,就算沒有白活了。

>> 上帝!哪有上帝?

>> 人死了到哪裏去是形而上學,是哲學問題,和我無關。我只知道人死了就什麽都沒有了。

>> 什麽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他們自信不迷,可是他們的見解,究竟迷不迷呢?

>> 人死了,靈魂是否存在是壹個問題。

>> 活著的人總有生命——不是蟲蟻的生命,不是禽獸的生命,而是人的生命,我們也稱“壹條人命”。

>> 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亞的話: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 我試圖擺脫壹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輯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我要從平時不在意的地方,發現問題,解答問題;能證實的予以肯定,不能證實的存疑。這樣壹步壹步自問自答,看能探索多遠。

>>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壹輩子,人生壹世,為的是什麽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麽都沒有了嗎?

壹 神和鬼的問題

>> 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累積的知識,進而成為信念,而這個信念,又經過合理的反證,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

>> 例如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十七》)“吾誰欺,欺天乎?”(《子罕第九》)“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十四》)“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天生德於予……”(《述而第七》)以上只是略舉幾個《論語》裏的“天”,不就是指神明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神明嗎?

>> 《中庸》第壹章:“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第壹章裏說:“最隱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妳本相畢露;妳以為獨自壹人的時候沒人看見,就想放肆啦?小心呀!君子在獨自壹人的時候特別謹慎。”

>> 西方成語:“說到魔鬼,魔鬼就來。”

>> 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而斷為不存在。

二 有關人的問題

>> “我”是人——人世間每壹個具體的人。

>> 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壹是看得見的身體,壹是看不見的靈魂。

>> 人的體質不同,性情各別。

>> 老話:壹棵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

>>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

>> 從生到死,個性不變。

>> 塞萬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訶德》裏多次說:老話成語,是人類數千年智慧的結晶。韓非子說:“古無虛諺。”(《管錐編》第壹冊下,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716頁)

>>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壹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 “食色性也”

>> 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 靈性良心。

>> 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人的良知良能與禽獸不同而超越禽獸,我就稱為“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鼓動並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並存的,結合“知”與“行”兩者。

>> 凡是人,除了未成人的癡呆,雖屬下愚,也都有這點本性。

>>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 天真未鑿的嬰兒,是所謂“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

>> 但嬰兒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會消失。

>> “浪子回頭金不換”

>> 西方人也說:浪子回家,該宰了肥牛款待。

三 靈與肉的鬥爭和統壹

>> “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感情、記憶、判斷等,都靠腦子。

>> 人生壹世間,頭腦直在不斷地改造,老人的頭腦也直在推陳出新。

>> 有修養的人,能喜怒不形於色。但不形於色,未必喜怒不影響他的判斷選擇。要等感情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或發泄,平靜下來,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驅使。

>> 我們得承認靈魂和肉體是難分難舍的壹體。在靈與肉的鬥爭中,靈魂和肉體是壹夥,自稱“我”。靈性良心是鬥爭的對方,是“我”的敵對面。

>> “我”如果聽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了另壹個“我”。原先的“我”是代表肉體的“我”,稱“小我”。超越了肉體的“我”稱“大我”或“超我”。這個“大我”或“超我”就是鬥爭統壹以後的另壹個面貌。

>> 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 修養不足就容易受物欲的引誘,名利心重就顧不到靈性良心了。

>> 有壹句至今還流行的俏皮話:“墨索裏尼永遠是正確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

>> 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壹家八口,不由得感到淒愴。但他自有歪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西方成語“說到魔鬼,魔鬼就到”;我國成語“說到曹操,曹操就到”。曹操竟和魔鬼並稱了。

>> 大兇大惡只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只是極少數的。處於中間地位的大多數。

>> 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 他們稱得上是有修養的人了,可是多少人能修養得完全超脫“我”的私心呢?多少人能看透自己呢?認識自己,豈是容易!

>> 每個人自負為怎樣的人,就以為自己是這樣的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

>> 孔子常常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還要進壹步說,患不自知也。

>> 我曾讀過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的《時間與自由意誌》(Time and Free Will)。

>> 只記得壹句時常縈回心頭的話: 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漩渦中的壹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四 命與天命

>> 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孔子曾慨嘆:“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過。所以只好認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二十》)曾國藩頂講實際,據說他不信天,信命。

>> 西方人有句老話:“命中該受絞刑的人,決不會淹死。”

>> 我們常說“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說“命運的諷刺”(irony of fate),並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沒頭腦的輕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無常。

>> “命造”相當於西方人所謂“性格”(character);“運途”相當於西方人所謂“命運”(destiny)。

>> 回顧自己壹生,許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決定,或由自由意誌,值得追究。

>> 寧死不屈,是堅決的選擇,絕非不由自主。 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

五 萬物之靈

>> 人類對真實世界追求認識,無休無止。求真實,就不肯停留在錯誤的認識上。

>> 可是他並沒有乘桴浮於海,也沒有春遊散心,孔子六十八歲了,退而刪《詩》《書》,作《春秋》。

六 人類的文明

>> 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不在於他創造的文明。

>> 我們只能看到宇宙無限大,而我們這麽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數千年來,哪壹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

>> 《大學》是曾子轉述孔子的話。講了怎麽教,學什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壹作‘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我參考了宋代理學家的註釋,試圖照我自己的見解,解釋如下:教誨成年的人,就是要他們“明‘明德’”——“明”就是明白,“明德”就是按照天理,為人行事,“在新民”就是要他們去掉舊時的汙染,“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在止於至善”就是對自己要追求完善,達到至善的境界。

>> 古諺:“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 人類的文明,雖然有價值,卻不是天地生人的目的。

>> 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七 人生實苦

>> 頭腦的智力愈強,愈會自欺欺人。

>> 為什麽說“家家都有壹本難念的經”呢?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為什麽總說“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阘茸無能之輩,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

八 人需要鍛煉

>> 牛頓在《原理》壹書裏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The moreis in vain when the less will do.)

>> 壹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 諺語“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百煉變純鋼”;“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都說明以上的道理。

>> 要求世界和諧,首先得治理本國。要治國,先得齊家。要齊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說,不能偏心眼兒。要擺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誠意,也就是對自己老老實實,勿自欺自騙。不自欺,就得切切實實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所謂格物致知。

>> 壹個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實了,就不偏護自己了。這樣才會認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脫“小我”,而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

>>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九 修身之道

>> 所謂“禮之本”。孔子曰“禮者,理也。……理從宜。……”(《曲禮》)這就是說,“禮”指合理、合適。禮“以治人之情。……”

>> 肉體的基本要求不能壓抑,要給以適度的滿足。這個適度,就是“理”和“宜”。

>>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十 受鍛煉的是靈魂

>> 受鍛煉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煉出來的是精神。

>> 肉體既然由“我”管著,就不會自稱“我”。“我”是靈魂的自稱。

>> 壹句話,肉體和靈魂是壹體,靈魂憑借肉體而感受肉體的享樂。

>> 每個人經過順人情又合理性的鍛煉,就能超脫原先的“小我”而隨著靈性良心的指導,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

>> 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可以成為惡劣的刁徒或卑鄙的小人。鍛煉必定留下或多或少的成績。

>> 人受鍛煉,受鍛煉的是靈魂,肉體不過是中介,鍛煉的成績,只留在靈魂上。

十壹 人生的價值

>> 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壹世是考驗。

>> 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

>> 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 聲名,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 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 沒經鍛煉,信心是不會堅定的。

>> 壹輩子鍛煉靈魂的人,對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彌堅。

>> 壹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

>> 英國大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四十四歲雙目失明,他為自己的失明寫了壹首十四行詩,大意我撮述如下。他先是怨苦:還未過半生,已失去光明,在這個茫茫黑暗的世界上,他唯有的才能無從發揮,真是死壹般的難受;他雖然壹心要為上帝效勞,卻是力不從心了。接下,“忍耐之心”立即予以駁斥:“上帝既不需要人類的效勞,也不需要他賦與人類的才能。誰最能順從他的駕禦,就是最出色的功勞。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千千萬萬的人,無休無止地聽從著他的命令,在陸地上奔波,在海洋裏航行。僅僅站著恭候的人,同樣也是為上帝服務。”

>> 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裏了。

>> 為什麽他是救世主呢?並不因為他能變戲法似的把水變成酒,把壹塊面包變成無數面包,也並不因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為他證實了人是多麽了不起,多麽偉大,雖然是血肉之軀,能為了信仰而承受這麽大的痛苦。他證實了人生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耶穌基督是最偉大的人,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體。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

>>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壹輩子,鍛煉了壹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壹處呢。

四 記比鄰雙鵲

>> 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壹夢,都成過去了。

五 三叔叔的戀愛

>> 有壹夜,我聽爸爸對媽媽說:“小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致這樣喪自己吧?”媽媽默然沒有回答。

>> 我回到自己屋裏來回地想,爸爸沒錯,三叔叔也沒錯。 不過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

六 孔夫子的夫人

>> “女子小人”雖然難養,孔夫子壹定“養”得很有辦法。

八 鏡中人

>> 鏡中人,相當於情人眼裏的意中人。

>>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們照鏡子,能看見自己的真相嗎?

九 他是否知道自己騙人?

>> 自欺欺人是人之常情,程度不同而已。

十壹 胡思亂想

>> 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我還得熬過壹場病苦,熬過壹場死亡的苦,再熬過壹場煉獄裏燒煉的苦。

>> 我常想,甩掉了肉體,靈魂彼此間都是認識的,而且是熟識的、永遠不變的,就像夢裏相見時壹樣。

十二 她的自述

>> 做人好可憐。為了錢,吃苦;有了錢,沒用。我活壹輩子是為啥呀?

十四 良心

>> 良心出自人的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壓不滅的。

>> 楊先生,您認為怎樣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 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壹篇接壹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 “哪有什麽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 爸爸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我是通過他的行動,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

>> “名與器不可假人”

>>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詞典果然找著。

>> 我愛丈夫,勝過自己。

>> 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 1989年黃蜀芹要把他的《圍城》搬上銀幕,來我家討論如何突出主題,我覺得應表達《圍城》的主要內涵,立即寫了兩句話給她,那就是: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圍城”的含義,不僅指方鴻漸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

>> 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 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 我以為, 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 “作為好的譯者,有良好的母語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語更重要?”是的。

>> 譯者須對原著徹底了解,方才能夠貼合著原文,照模照樣地向讀者表達,可是盡管了解徹底未必就能照樣表達。徹底了解不易,貼合著原著照模照樣的表達更難。

>> 美國哈佛大學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哈裏?萊文(Harry Levin)著作等身,是享譽西方學壇的名家,萊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對慕名選他課的學生,他挑剔、拒絕,理由是“妳已有幸選過我壹門課啦,應當讓讓別人……”。就是這個高傲的人,與錢鍾書會見談學後回去,悶悶冒出壹句:“我自慚形穢!”(I’mhumbled!)陪同的朱虹女士問他為什麽,他說:“我所知道的壹切,他都在行。可是他還有壹個世界,而那個世界我壹無所知。”

>> 錢鍾書自己說:“人謂我狂,我實狷者。”狷者,有所不為也。

>> 錢鍾書堅持不參加任何黨派,可能也被認為是瞧不起組織,是驕傲。其實不然,他自小打定主意做壹名自由的思想者(free thinker),並非瞧不起。

>> 悲痛是不能對抗的,只能逃避。

>> 我覺得 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是肯吃苦。 因為艱苦孕育智慧;沒有經過艱難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麽坎坷。有了親身經驗,才能變得聰明能幹。

>> 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 總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說的:有念想。

>> 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

>> 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

>> 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壹。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 時間跑,地球在轉,即使同樣的地點也沒有壹天是完全相同的。現在我也這樣,感覺每壹天都是新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壹樣,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everyday。

>> 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花開花落,草木枯榮,日日不同。我坐下細細尋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沒有壹天完全相同,總有出人意外的事發生。我每天從床上起來,就想:“今天不知又會發生什麽意外的事?”即使沒有大的意外,我也能從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體會。

>> 我的每壹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鮮感受和感覺。

>>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 在《走到人生邊上》的自問自答中,您得出的結論是:“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著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是創造人類文明的人。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經過鍛煉才能“煉出純正的品色來。”

>> Though I do not believethat a plant will spring upwhere no seed has been,I have great faith in a seed.Convince me that you have a seed there,and I am prepared to expect wonders.——Henry David Thoreau我不相信沒有種子植物也能發芽,我心中有對種子的信仰。讓我相信妳有壹顆種子,我等待奇跡。——梭羅

  • 上一篇:武道狂之詩的故事內容
  • 下一篇:壹年24節氣都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