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為了紀念屈原 民間都有哪些習俗

為了紀念屈原 民間都有哪些習俗

端午之節物風俗

(壹)禳解祛除之俗

五月正值“惡月”,蚊蟲孳生,病邪流行,故禳解災邪是端午節第壹大主題,由此衍生了各種趨避惡晦的節俗,如灑掃庭院、懸戴藥草、蘭湯祓禊、佩戴香囊、飲雄黃酒、吃五毒餅、遊百病等。華夏民族向來講究清潔,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1.采藥草、懸艾蒲、鬥百草

端午插戴花草來源已久。艾草、菖蒲和石榴花是最常用的應景藥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舊時端午,家家戶戶都會采些艾草、菖蒲懸於門上。認為它們可以驅蟲邪。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針灸裏有種灸法,也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灼燒。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是古人往野外遊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藝術。

2.沐蘭湯、佩香囊、纏彩縷

以夏至/端午為歲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見於中原。但禮失而求諸野。在少數民族中,則至今仍可見此俗遺風。

端午洗浴蘭湯是華夏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華”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壹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沐浴。

香囊用五色絲或碎布制成,內填香料及中草藥,佩於胸前。既是長輩對晚輩的愛心,也是少女贈與心上人的信物,如今也亦發展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繩結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五色絲,又名長命縷、續命縷等,以絲線系結祈福,就是近年流行世界的所謂“中國結”的起源。?

3 健人、豆娘、艾虎、畫額

健人 江浙壹帶端五時婦女的壹種飾物。壹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壹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

豆娘 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壹說源於古代的步搖,壹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除佩飾艾虎以外,端午節還有用雄黃酒為小兒在額頭畫“王”的風習,稱畫額,其意也在於借虎辟邪。

4 刺五毒、刻桃印、剪紙葫蘆、掛鏡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壹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壹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續漢書·禮儀誌》:“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

至今民間仍有懸鏡於門以避邪之俗。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二)端陽食飲之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註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粽子是端午食俗中的主角了。據載,春秋時期用菇葉(茭白葉)或楝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正式被定為端午節食品。南北朝時出現雜粽,即米中摻肉、栗、棗、豆等,此時粽子還用作禮品。唐代的粽子用米,講究“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時有“果品粽”,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的樓臺亭閣、木車牛馬,宋代粽子成為壹種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從菇葉變為箬葉,後來又用了葦葉,附加料也更加豐富多彩。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另外的端午應景食品還有鹹蛋、五毒餅和時令鮮果,不過,遠不如粽子的知名度遍及大江南北。五毒餅是印有“五毒”圖案的餅,民間認為,吃了五毒餅,可驅五毒。

(三) 端午祭祀之俗

端午祭祀,源於祭龍之俗,屈子事後亦有內容的增加,龍舟、投粽,都有祭祀之意。歷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築,除此之外,端午節民間還有祭祀瘟神,迎鬼船等活動。江南有些地方因為水淺,不能進行龍舟競渡,所以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紮成旱船,帶著去登高、遊街,稱為“迎鬼船”。

(四)遊藝娛樂之俗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傳說起源於越王勾踐於五月五日檢閱水軍。《事物紀原》引《楚傳》:競渡“起於越王勾踐。”《荊楚歲時記》則說其俗也是來自祭祀屈原。有人綜合,認為龍舟競渡“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

另外,端午娛俗壹度還有秋千、馬球(擊鞠)、鬥百草等。“擊鞠”又稱“擊毬”或“打毬”,即騎在馬上持棍打球的運動,這項活動,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

  • 上一篇:日常怎樣倒車入庫技巧解
  • 下一篇:佳能ip2780清零軟件怎麽用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