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怎樣做大事記年表啊,《史記》做大事記年表的格式是什麽,急,謝了

怎樣做大事記年表啊,《史記》做大事記年表的格式是什麽,急,謝了

1.《三代世表》

此表起黃帝、迄***和。《自序》曰:“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其實敘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長遠,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敘三代要從五帝而起也。”後人大都肯定這壹解釋。本表明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國號”為經,以顓頊、俈、堯、舜、夏、殷、周的世屬為緯,歸結到周武王代殷。從黃帝至武王十九世,明三代皆黃帝之後,表明了黃帝乃百世之本、各屬皆為黃帝子孫的大壹統思想。後半部分從周成王開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和的帝王世號為經,以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燕各諸侯為緯,表明在周王朝大壹統的局面下開始分封諸侯。諸侯不列於《十二諸侯年表》前而列於《三代世表》之末,“明諸侯亦皆黃帝後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從黃帝到三代天下壹統時代的歷史。汪越認為“讀《三代世表》以黃帝為主”5,是有壹定道理的。

2.《十二諸侯年表》

《自序》:“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記;而譜牒經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此表起***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欄,以周的正朔為經,其余十三欄為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三國。《索隱》雲:“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又霸在後故也。”大多數學者則以為魯象征以《春秋》當壹王之法,不在十二數內6。此表所要展現的是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時代歷史,社會如何由大壹統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確指出:“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是後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作《春秋》,“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此表序言非凡強調《春秋》之義,以顯天下壹統之旨。因此,盡管周天子名存實亡,但本表仍以之為天下***主,這是繼續《春秋》的大壹統思想。故汪越說讀此表“以周為主”。

3.《六國年表》

《自序》:“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於秦,卒並諸夏,滅封地,擅其號。作《六國年表》。”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八欄,第壹欄周,尊天下***主;第二欄秦,實際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記》而作,故秦不計在“六國”之內。其余六欄依次為魏、韓、趙、楚、燕、齊,六國以外的侯國歸屬於滅亡它的國家欄內。從周赧王卒後,第壹欄暫時空格,因秦未並天下。從秦始皇元年開始,此表進入第二階段,***七欄,第壹欄為秦,其余六欄為六國。從秦始皇二十七年開始,此表為第三階段,六國滅亡,通欄記秦歷史,至秦滅亡。此表展現了戰國時代歷史。而更突出地表現秦國由微弱到強大、到壹統天下、到最終滅亡的全過程,故汪越說“讀六國表以秦為主”。司馬遷在表序中著重分析了秦國統壹天下的原因,對秦國統壹中國的歷史功績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異變,成功大”,並對當時詆毀秦朝的不良風氣進行批評:“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概而言之,此表的三個階段是社會由分裂走向大壹統的真實寫照。

4.《秦楚之際月表》

《自序》:“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此表起陳涉發難,終於劉邦稱帝。從表的體例來看,分兩大部分。第壹部分為秦表,***九欄。第壹欄為秦,時為天下主宰,其余為楚、項、趙、齊、漢、燕、魏、韓。第二部分為楚表,***二十欄。第壹欄為義帝,示為天下***主,其余為項羽及其所分十八王。義帝被殺,第壹欄內容空缺,因項羽未稱帝,不能升入第壹欄。本表直到劉邦稱帝結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壹統的歷史。尤為註重的是,此表的序言著重闡明了天下壹統的道理,追敘了三代以來天下壹統的艱難歷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壹統若斯之難也。”而秦楚之際:“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國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社會經過大起大落,終於走向漢家的壹統天下,因此,序言結尾對漢的壹統天下予以熱情歌頌:“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5.《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自序》:“漢興已來,至於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強弱之原雲以世。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終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武帝歷年為經,以楚、齊、荊、淮南、燕、趙、梁、淮陽、代、長沙等諸侯國為緯,展示漢興百年之間諸侯王的廢立分削情況。表序論述了自周至漢武時封建制度的變化,主旨在於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輔衛王室”、“承衛天子”、“蕃輔京師”是諸侯的基本責任和作用。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很明顯,本表的作用是擁護漢王朝的大壹統,反對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自序》:“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此表在體制上有了新的變化,以高祖所封143個侯國為經,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孝武的年號、侯第諸項為緯,以見侯國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時諸侯國的存亡廢立情況。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確:第壹,總結失侯的原因。古代所封侯國,有的存在長達千余年,而漢興以後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時僅壹百余年,現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隕命亡國”,究其原因,除了漢代法網嚴密外,更主要的在於諸侯國自身方面,即“無兢兢於當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為當代提供借鑒:“居今之世,誌古之道,所以自鏡也。”以諸侯的興衰為大壹統的社會提供壹面鏡子,避免再蹈復轍。

7.《惠景間侯者年表》

《自序》:“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以侯功、孝惠、高後、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後為緯,展示了惠景間93個侯國的存亡興廢情況。表序首先從長沙王起論,劉邦所封異姓八王多因謀反罪而相繼被誅滅,唯獨長沙王保全,後禪五世,以無嗣方絕,“為藩守職”,忠於漢室。表序接著總結惠景間所封侯國的類別:壹是高祖時遺功臣,二是隨文帝從代來者,三是平定吳楚之亂的功臣,四是諸侯子弟,五是外國歸義者。五類人封侯的***同點也是忠於漢室。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維護大壹統政治。

8.《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自序》:“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此表以所封侯國為經,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後為緯,表列武帝時所封功臣73人。讀此表“以誅伐四夷為主”。從《自序》和表序明顯看出,此表所記侯國絕大多數是征伐匈奴、東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國壹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盡管本表有譏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於歌頌漢代大壹統的政治,顯示了大壹統社會向外輻射的強大威力。

9.《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自序》:“諸侯既強,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表序也十分簡短:“制詔禦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壹人有慶,天下賴之。’”此表仍以所封侯國為經,以王子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為緯,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前幾表中“侯功”壹欄改為“王子侯”,說明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說明無功可言。從《自序》和表序來看,本表的主旨在於歌頌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心集權。本表記王子侯不從高祖開始而斷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諸王支庶實始於主父偃策也”7。汪越說讀此表“以天子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於大壹統政治。

10.《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唯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鴻嘉元年。據《集解》、《索隱》,武帝天漢以後為後人所續。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武帝之年為經,以大事記、相位、將位、禦史大夫位四欄為緯,展現漢興百年之間國家大事以及將相變化情況。“大事記”壹欄是整個漢代社會歷史的壹個縮影,要了解漢代社會,不能不讀“大事記”。此表雖無序言,但《自序》已說明此表目的在於頌揚賢相良將。因為賢相良是代替天子執行命令,是“民之師表”。《匈奴列傳贊》曰:“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陸賈傳》中陸賈說:“天下安,註重相;天下危,註重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可見相、將是國家安定的關鍵所在。鞏固大壹統天下,內要靠相,外要靠將。因此,本表雖然沒有直言大壹統天下政治,但從總體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為主,所以觀君臣之職分”9,也體現了大壹統的政治社會。

此表還有壹大疑案,即“倒書”。凡將相名臣之死、罷、薨、卒、抵罪、免、自殺、斬等內容,均提升壹欄倒寫於欄目內左下方。司馬遷為什麽要倒書,歷來有不同意見,本文暫不論述。

以上分別說明了《史記》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個表的設立都是與大壹統的政治有關。下面再將十表綜合起來加以分析,更看出它們的***同主旨。

首先,從十表的歷時性來看。

十表總的時間流程是從黃帝到漢武帝。黃帝是作為大壹統的象征,被列入開篇。隨著這個時間流程,我們看到,社會發展的總趨向是由分裂到統壹。《秦楚之際月表序》總結三代至秦統壹天下的歷程:“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後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壹統若斯之難也。”此後又經過滅秦、滅楚等劇烈變化,迎來了漢代的壹統天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盡管統壹的歷程十分艱難,但中華民族有著頑強的毅力,經過血與火的戰爭,最終還是走向統壹。“沒有哪壹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10,天下壹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假如把三千年的歷史比作壹條河流的話,那麽,黃帝是站在河流的起點,標誌著大壹統的開始;此後雖有許多曲折,但總的方向不變,秦始皇時,掀起了壹個大的波瀾;到漢代時,尤其是武帝時進入大壹統的鼎盛時代。司馬遷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極目遠眺,渾觀其壹派落九天的壯闊景象。他審閱河流的來源、寬窄、流向,相信它永遠朝著大壹統的方向流去。

其次,從十表的階段性來看。

十表在總覽天下大勢的同時,還非凡註重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點。《三代世表》,將春秋以前歷史劃為壹個階段,這是第壹個統壹時代的歷史。夏商周雖為三代,但其源出自黃帝,因此可稱為壹個時代。《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歷史劃為壹個階段,這是第壹個分裂時代,但仍以周天子維系著天下。《六國年表》是將戰國歷史劃為壹個階段,這是第二個分裂時代,但最終走向秦的統壹。《秦楚之際月表》將秦末到漢建立劃為壹個階段,這是由統壹走向分裂,又從分裂走向統壹的時代,是社會變動最劇烈的時代。漢興以來的六表,將當代歷史劃為壹個階段,這是天下壹統時代,同時也是中心集權逐步戰勝地方割據勢力的時代,到武帝時達到真正的壹統天下。因此,十表可說是展現了五個階段的歷史。這五個階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總的看,五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個階段為壹部分,屬先秦時代,歷史的發展是朝著壹統方向;後壹階段為壹部分,屬當代歷史,目標也是朝著大壹統方向。需要說明的是,漢代六表集中體現的是漢代中心集權制形成的歷史過程。試看:劉邦削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呂後封呂氏的王侯以培植勢力,最終被徹底鏟除;文帝時同姓王勢力強大:“連城數十,地方千裏,緩則驕奢易為,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11。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導致了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賈誼、晁錯都提出削弱諸侯勢力的主張,但未受重視。七國之亂的教訓,使武帝清醒過來,於是,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政策,“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12。讓諸侯國劃整為零,這才完全控制了局勢。因此,漢代政治的重要問題就是諸侯國的問題,而這也正是大壹統的關鍵所在。

第三,再從表中的人物來看。

《史記》十表,前四表屬大事年表,如同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經,以侯國大事為緯,某年某國發生什麽事,壹目了然。但漢代六表卻有重大變化。假如依照前四表的體制,完全可以以帝王之年為經,下列各侯國的變化。司馬遷除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這樣編年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采用大事記形式外,其余四表則采用“國經而年緯”的方式,以諸侯國為經,以在帝王之年的廢立變化為緯,重在展示侯國的歷史情況,展開壹表,某侯的侯功、在某年的存亡變化也壹目了然。

總的看,這十表的主要人物無非就是“天子”、“王”、“侯”、“將”、“相”。因為這些人物關系著國家政治的是否安穩。“天子”是天下壹統的象征,“王侯”起外蕃作用,保護京師,“將相”為內臣,國家的大權把握在他們手中。因此,這些人物體現著大壹統的政治風貌。

按照《史記》體例,天子進入本紀,是天下***主,故不用多說。王侯貴族進入“世家”,請看司馬遷在《自序》中對“世家”的熟悉:“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壹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司馬遷自述三十世家創作原因時,用了20個“嘉”字,這是值得玩味的。試舉幾例:

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壹。

嘉鞅討周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交為楚王……為漢宗藩。……嘉遊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七國叛逆,蕃居京師,唯梁為扞……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明顯看出,無論是周代分封的諸侯,還是漢代的諸侯,作用都是要維護中心統壹。以他們為“表”的主要對象,體現了司馬遷對大壹統政治的關心。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帶頭作亂,因此,司馬遷放入列傳而不入“世家”,並在贊語中對他們的叛逆行為予以批判,也表示了對大壹統政治的擁護。

至於將和相,亦是國家統壹的關鍵人物。《陳丞相世家》陳平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自序》對《將相年表》的創作意圖亦有明確表示。我們在上文已說過,將和相仍與大壹統政治有關。概言之,《史記》十表以天子和王侯將相為主要人物,亦是大壹統政治思想的表現。

我們再結合《史記》全書體例及司馬遷時代來看,亦證實十表是大壹統政治的體現。

首先,結合全書體例來看。

《史記》五體是壹個整體系統,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在整個體系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這是壹個金字塔形的結構,從人事系統來看,記載天子的本紀在上,中間是記諸侯的世家,下面是記載各個階層的人物傳記,這本身就明顯體現了大壹統的封建等級秩序。再說,在這個整體系統中,本紀是最高層次,是全書的綱領。《自序》明言:“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本紀是“科條”綱領,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歷史,體現了“通古今之變”的歷史觀,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司馬遷大壹統的政治觀,黃帝是第壹個統壹天下的人物,此後,社會不斷發展變化,但走的方向是朝著大壹統的方向。“十表”則是本紀等其他各體內容的再次展現和補充,又壹次證實社會發展的趨向是向著大壹統的方向。十二本紀編年記正朔,與十表互為經緯。這種縱橫交錯的結構方式,使《史記》具有網絡化的體系。

再從《史記》創作的現實意義來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認為:“居今之世,誌古之道,所以自鏡也。”“自鏡”說白了,就是歷史要為當代的社會現實服務。司馬貞《索隱》解釋道:“言居今之代,誌識古之道,得以自鏡當代之存亡也。”這是十分正確的。司馬遷把《史記》創作看作第二部《春秋》,他在《自序》中對《春秋》有明確的熟悉: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這段話,足以看作司馬遷的“春秋觀”。宋代熊方《補後漢書年表》自序雲:“臣聞昔司馬遷、班固之為史皆謹於表年,從《春秋》之法大壹統,以明所授,蓋天子之事也。”13《春秋》的主旨在於維護大壹統。司馬遷以此為準則,使《史記》創作也明顯具有大壹統的政治思想,十表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再從《史記》創作的時代背景來看。

《自序》寫司馬談臨終遺言:

今漢興,國內壹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 上一篇:海報加工廠-標識標牌生產廠家
  • 下一篇:武漢下冰雹了 我該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