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轉】AMD1800X對比英特爾測試

【轉】AMD1800X對比英特爾測試

AMD CPU,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已經開始有些的陌生的名詞。回看近十年來的CPU發展歷程,AMD從K7時代的輝煌,到K8時代從平淡走向沒落,而上代的藍翔技校系列(推土機,挖掘機等等)則近乎壹場災難。隨著藍翔系列發布六年之後,AMD在經歷斷腕之痛後(基本放棄現有架構更新,全力研發新產品)。終於拿出了自己臥薪嘗膽研發的ZEN架構CPU產品。當下的CPU市場,INTEL享受了太多年壹家獨大的紅利,使酷睿架構散發出壹股牙膏的酸臭味,這讓所有人都期望AMD推出“酷睿終結者”。究竟AMD是否可以借助這個背水壹戰的產品終結“日常翻身”,還是會被再壹次標記為“高科技PPT企業”,今天就來詳細測試壹下。

關於本文的測試:

本文將會選擇AMD與INTEL雙方民用級的旗艦產品R7 1800X和I7 6950X進行對比。其實對AMD來說還是顯得比較不公平,6950X是十核二十線程,售價高達14999,而1800X是八核十六線程,售價為3999(價格按照京東牌價計算)。不過農企這次說要翻身,那就幹脆玩壹把狠的,看看到底能翻多少。

由於RYZEN架構的CPU更新相當多,所以也希望通過,本文來幫助大家能夠對AM4這個平臺有壹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希望厘清的問題:

1、CPU的性能區間。這應該是大家最想了解的了吧。

2、主板平臺的大致規格。這次AM4主板平臺規格會包含CPU和芯片組兩個部分,稍顯復雜,會幫大家整理。

3、AMD是否真正彌補過去留下的傳統短板。在過去的產品中,AMD CPU和主板因為各種原因留下了很多“傳統短板”,比方說內存控制器效率,磁盤性能、單核性能等。這些部分會成為重點關註的對象。

4、壹些小細節。AMD產品與INTEL還是有較大不同的,所以這邊也會對這些差異做介紹。例如CPU安裝上的差異,本次主板散熱器扣具的變化等。

CPU規格與圖賞:

由於CPU已經開始預售,規格已經不是秘密。3月初AMD上市的產品是三款八核產品1800X、1700X、1700,都是八核十六線程的產品。這也是AMD首次引入超線程技術的CPU的產品。針對主板的部分,這次AMD把CPU底座升級為AM4,主板與CPU均不能與之前的產品兼容。所以要用RYZEN就必須購買相應的主板。

從包裝側面就可以看到CPU本體了,這就是本次評測主角R7 1800X CPU。

包裝上就可看到1800X的各項參數,8C16T、20MB L3緩存,頻率3.6~4.0。

打開包裝~真心說不環保,過度包裝的典型。如果AMD可以附送壹點有價值的紀念品,感覺會更上心壹些。

其實CPU包裝就這麽小小壹個,其他都是空的~

唯壹的附件就是這張貼紙了,好吧附件真的比較坑。

CPU上可以看到碩大的RYZEN,相比之前的CPU高調多了。

把對比的6950X放在壹起,感覺1800X還挺嬌小的。

CPU背面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AMD CPU還是保留了針腳設計,INTEL CPU就只有觸點了。

CPU安裝使用介紹:

由於AMD CPU與INTEL CPU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大力出奇跡非常容易報廢CPU,所以我覺得還是有比較講壹下相關的要點。

AMD CPU背面都是針腳,這些針腳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損壞就會導致CPU報廢。所以在使用中要非常註意。CPU會有壹個邊角上標註壹個三角,這個是用來與主板插座上的對位,這個對不上CPU是裝不進去的。

把CPU和主板放在壹起就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到CPU是怎麽安裝的了。

INTEL的做法則明顯不同,他的CPU背面只有觸點。所以INTEL CPU相對來說不容易損壞。

每個觸點上都有壹個小凹坑,這個坑就是被主板的針腳壓出來的。

針腳都會安排在主板上,所以主板CPU底座就會極為脆弱,千萬不要手賤。由於INTEL主板彎針CPU還是可以裝進去的,所以相對來說直接燒壞CPU的概率會大很多。

AMD CPU的固定相對來說不是太科學,他是通過主板底座上的壹個撥桿來實現的,這只能保證妳CPU不會直接從主板上掉下來。但是拆散熱器的時候,AMD CPU往往會吸住散熱器,出現拆散熱器送CPU的情況。如果拆卸不註意的話很容易弄壞針腳。所以松開散熱器扣具後,最好是按住散熱器翹起壹邊,用另壹邊壓住CPU不動,這樣會安全很多。

AMD主板壹般都會自帶背板,這個設計比INTEL良心很多,加上可以完全托住CPU的底座。AMD CPU和主板被散熱器壓斷的情況極少發生。而自從INTEL 1151 CPU縮水之後,INTEL CPU被散熱器壓斷的狀況就不再罕見了。

CPU散熱器扣具介紹:

這次AMD在更新AM4底座時還修改了沿用N年的主板孔距。雖然外觀上還是與AM3\AM2\FMX等壹眾扣具類似,但是這個塑料件的寬度實際上是加寬了1厘米左右。

由於兩個塑料卡扣之間的間距沒有變化,所以過去的AMD原裝散熱器是可以直接安裝上去。這個方案多見於低端的下壓式散熱器(例如超頻三青鳥,酷冷的獵鷹),不過強烈不建議用在R7上面,這是純找死。

這是暴雪T4的安裝圖,由於AMD的孔位是長方形,所以就不能自由旋轉了。

目前低端塔式最流行的方案就是圖中這個卡扣,也是可以兼容安裝(例如九州玄冰400、超頻三東海X4)。而且主板都會自帶背板,所以不會像在INTEL平臺上那樣毀主板(壹般這樣的散熱器都不給背板)。

主板的布局是大同小異的,壹般來說這個方案的塔式散熱器可以正常後吹。

高端散熱器壹般都會自起爐竈,壹般就需要另外購買扣具或者購買專門版本的散熱器。

這類散熱器是最有機會實現散熱器轉向的,不過這個要看散熱器廠商的心情。例如我用的這個U12S,AM3只有第壹種長的扣具,AM4上才有下圖中的短扣具。

最後放壹個INTEL扣具對比壹下,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主板平臺介紹:

AM4的主板平臺有壹些基礎的概念還是要先科普壹下,方便大家理解後續的評測。

1、AM4平臺的CPU分為兩個部分,RYZEN和BRISTOL兩個部分。RYZEN相當於現在FX系列,典型特征就是有八核產品,不會帶核芯顯卡。BRISTOL對應的就是現在的FM2+平臺,主要由APU和NPU組成(例如A10-7870K和X4 860)。目前BRISTOL還會采用舊的藍翔系列架構,但是下半年也會更新為ZEN架構,與RYZEN看齊。

2、請大家看下圖的表格,AM4平臺的規格會分為兩個部分。CPU除了提供顯卡的PCI-E通道外(這與INTEL相同),還會引出SATA、USB、PCI-E通道。芯片組還是會平行存在提供更多的接口和通道,但是芯片組提供的PCI-E通道僅為PCI-E 2.0。這樣的設計等於將CPU半SOC化,上筆記本的時候就可以省去壹個南橋,降低成本。對臺式機來說,使用CPU引出的接口和通道,性能相對會更好壹些。表格中沒有列出SATA-E的規格,X370是2個,B350是1個,其實就是X370芯片組可以有8個SATA口,B350可以有6個。

3、CPU PCI-E通道實際上是16+4和8+2(對應RYZEN和BRISTOL),16和8用於連接顯卡,4和2用於連接SSD。

接下來通過壹塊實際的主板來直觀感受壹下AM4平臺。從外觀上看,這次AM4平臺會相當類似於115X平臺,所以各個主板廠商基本就是把200系列主板的賣點移植過去。

CPU供電部分與1151比較類似,也是將CPU核心與核芯顯卡分開。例如這張主板是8+2相,對於RYZEN來說就只會用到八相的CPU供電部分。

供電方案上也終於舍得用高端的IR數字供電方案。這次技嘉、華碩、微星都推出了2000元以上的產品,說明主板廠商對AM4還是有壹定的信心。

相比INTEL的芯片組,AMD芯片組的封裝就高調的多,這次AM4芯片組主要是由祥碩設計的,與CPU***同提供主板上的接口。

內存部分為雙通道DDR4,與1151相同,不過AMD這邊B350也同樣會支持內存超頻。

顯卡插槽也比較類似1151上的設計,圖中就是中高端主板比較典型的8+8(CPU)+4(PCH)布局。

AM4的M.2插槽是從CPU引出的,采用的是PCI-E 3.0 X4。這點上會略好於INTEL,INTEL在1151上只能通過芯片組轉接M.2,延遲會大壹點。

U.2接口也會引入進來,加上SATA-E的支持,目前高端的磁盤接口AM4已經全部可以覆蓋到。只是SATA-E好像真的沒什麽用,不知道為什麽技嘉要這麽執著~

X370芯片組可以提供最多8個SATA接口,由於CPU引出的額外通道只有四根(要用在M.2和U.2),所以高端的X370基本都不會帶CPU直聯的SATA口。中階開始產品會帶的比較多。

後窗接口上,也是比較類似1151的設計,會帶顯示接口(適配APU)。比較大的升級就是原生提供了USB 3.1接口。

這代AMD的USB 3.1還是有壹些問題,所以需要增加信號中繼芯片。

網卡部分INTEL的1211和killer的E2500都可以找到,農企主板有種徹底翻身的感覺~~

聲卡部分用到了兩顆ALC1220。所以看到最後技嘉的X370-GAMING 5比他們自己Z270-GAMING 5規格還要高。這是準備抱大腿的節奏麽~

產品測試平臺:

以下為測試平臺的詳細配置表,然後簡單介紹壹下本次評測的壹些群眾演員。

內存是海盜船的DDR4 8G*4。實際運行頻率是2133C15。

顯卡采用的是微星的1080紅龍。

SSD是兩塊INTEL,系統盤用的是比較主流的535,以保證測試更接近壹般用戶。240G用作系統盤,480G主要是拿來放測試遊戲。

為了稍後測試芯片組的PCI-E效率,這邊還用到了750 400G。

散熱器是貓頭鷹的U12S,準備平臺的時候只有這個散熱器可以買到扣具。

用於對比的X99-ULTRA GAMING主板,沒想到吧,妳也有被農企吊著打時候,233

最後上兩張測試平臺實拍:

?

產品性能測試:

簡單評測結論:

由於測試項目很多很雜,為了避免小白看暈,首先提供壹下精煉版的測試結論。如果非要很籠統的去說測試結果,6950X對1800X的CPU性能優勢會在15%左右,遊戲性能優勢大概在6%左右,功耗上6950X則會略高。

性能測試項目介紹:

對於有興趣進壹步了解1800X性能的童鞋,這邊會提供詳細的測試數據。測試大致會氛圍以下壹些部分:

CPU性能測試:包含系統帶寬、CPU理論性能、CPU基準測試軟件、CPU渲染測試軟件、3DMARK物理得分

集顯性能測試:包含集顯理論性能、集顯基準測試軟件、集顯專業軟件基準

搭配獨顯測試:包含獨顯基準測試軟件、獨顯遊戲測試、獨顯專業軟件基準

功耗測試:分別在集顯和獨顯平臺下進行功耗測量

我的文章中會引用到部分7700K、6700K的情況,限於篇幅,建議大家查閱我之前的測試。

CPU性能測試與分析:

系統帶寬測試。內存帶寬上,1800X的雙通道與6950的四通道還是有較大的差距,不過已經與7700K的內存效率相當,所以首先完全夠用,其次終於不是傳統坑爹項目了。CPU緩存帶寬上也表現的不錯,不會落後與INTEL。不過延遲上與INTEL還是有壹定的差距,不知道後續能不能通過BIOS改善。

CPU理論性能測試,是用AIDA64的內置工具進行的,可以測試很多CPU的基本性能。有兩個比較好玩的點,首先6950X的理論性能相當爆炸。其次AI兩家對CPU的理解似乎發生了明顯的分歧。從6700K發布的時候,INTEL開始提升24位和32位的整數性能,64位整數性能並沒有升級。AMD則相反,24位和32位的整數性能比較弱(7700K 252.3G),但是64位整數性能更強(7700K 35.17G)。所以整數性能上INTEL似乎更照顧當下的狀況,AMD會更關註未來的空間。而AES-256和SHA-1計算,1800X強到爆炸,已經碾壓6950X了。

CPU基準性能測試,主要測試壹些常用的CPU基準測試軟件,還會包括壹些應用軟件和遊戲中的CPU測試項目。在基準軟件中各個項目之間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大體來說分為三類,1800X小幅領先、6950X小幅領先,6950X大幅領先。目前測試中1800X問題最大的就是WINRAR的測試,6950X可以達到1800X的三倍。綜合比較的話,這個表格中的軟件,6950X對1800X會有35%的優勢。

CPU渲染測試,測試的是CPU的渲染能力,這個測試中單線程測試1800X小幅領先,多線程測試1800X小幅落後,OPENGL測試1800X小幅落後。感覺RYZEN OPENGL的性能還有挖掘的空間。總體上這個表格中的軟件,6950X對1800X會有10%的優勢。

3D物理性能測試,測試的是3DMARK測試中的物理得分,這些主要與CPU有關,6950X對1800X會有10%左右的優勢。

CPU性能測試部分對比小節:

其實這個測試結果還是蠻好玩的,理論性能上6950X具有60%+的碾壓優勢,但是CPU測試軟件中優勢收窄為35%。在CPU渲染測試和3DMARK物理得分中6950X的優勢只剩下了10%。似乎時隔十年之後“傻快”的帽子終於要還給INTEL了。(傻快指運算能力與實際性能表現不符)

磁盤性能測試:

由於時間有限,磁盤性能我就用AS SSD簡單跑了壹下。SATA接口部分性能基本與INTEL對等。NVMe PCI-E 3.0直聯CPU的通道,RYZEN甚至會超過X99的成績,這是相當驚人的,看起來AM4上的M.2性能發揮不會有什麽問題。關於芯片組提供的PCI-E 2.0 AS SSD測試中,似乎只對持續讀取產生了影響(2000MB降到1500MB),其他部分成績基本持平。由於AS SSD在評分上會很傾向於隨機測試的結果,所以總評分掉的不是很多。所以除非是萬兆網卡那種對帶寬有巨大需求的設備,即使搭配NVMe的SSD使用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搭配獨顯測試(顯卡驅動為測試時最新的378.66):

獨顯3D基準測試,主要是跑壹些基準測試軟件,從測試結果來看1800X基準測試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合計3%左右。

獨顯3D遊戲測試,表格中將DX9~DX12不同世代的遊戲進行了分類,這樣會更加清晰壹些。整體上6950X對1800X的遊戲性能會有8%的優勢,不過具體到遊戲中的話,DX9和DX10的老遊戲優勢巨大,DX11和DX12逐步收窄,分別是7%和5%。

獨顯專業軟件基準測試,專業軟件部分以SPEC viewperf 12為基準測試,測試結果與3D基準測試結果相近,6950X領先4%。

搭配獨顯測試小節:

從測試結果來看,1800X的3D性能表現會弱於6950X,差距不算太大。

平臺功耗測試:

總體上兩者的功耗差距就穩定在10W左右。1800X功耗表現會更好壹些。

CPU功耗整理圖表如下:

簡單總結:

關於CPU性能:

RYZEN的CPU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單核性能可以接近同頻酷睿0.9的水平。加上多核心帶來的優勢,以價格來看這顆CPU性能還是給力的。

關於AM4主板:

由於CPU相對不錯的性能,主板廠商這次也願意推出比較完整的產品線,總算是回到相對對等位置上了。

關於AMD傳統的短板:內存性能、磁盤性能等AMD過去傳統的小短腿,這次都沒掉什麽鏈子,還是相當可以的。

關於平臺功耗:

1800X的功耗會略低於6950X,雖然不是特別好的壹個結果,但是也說明整個RYZEN系列CPU的功耗都會在可控範圍內。8150發布時候那種功耗失控的情況壹去不復返了。

關於超頻:

由於我拿到CPU的時間太晚了,所以沒辦法測試超頻部分。而且個人也壹直認為芯片還是按照默認來使用比較好,超頻畢竟會有很多折騰的屁事。

總體來說,農企大體上還是爭氣的,並沒有像當年藍翔系列那樣,壹生只能活在PPT中,可以堂堂正正的跟INTEL戰個痛快。當然這是壹個全新的架構,還是存在不少的提升空間。至少從INTEL在國外各種聞風降價來看,AMD的RYZEN是給死寂多年的CPU市場打進了壹支強心劑。有競爭才會有幹貨,接下來就看INTEL換哪個牌子的牙膏了。233

  • 上一篇:求合肥地區FM廣播頻率及對應電臺
  • 下一篇:甩皮鬼露雲怎麽死的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