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第壹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哪些國家留下“後遺癥”(例如被占領等)?

第壹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哪些國家留下“後遺癥”(例如被占領等)?

第壹次世界大戰

當硝煙散盡,昔日戰場而今僅供憑吊之即。我們以後人的眼光可以為發生在1914-----1918年的那場戰爭設想諸多的理由。壹批批的歷史學家和歷史著作在在努力的告訴我們,在19世紀末的歐洲,國際環境是多麽的嚴酷。兩大武裝集團對峙下的和平,掩蓋的是洶湧的怒火和近似瘋狂的備戰。持久和平已然不可救藥,歐洲成了壹個大火藥桶,等待的不過是壹個火星而已。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了,人們在災難面前所需要的只不過是等待。

然而如果妳作為壹個普通人生活在上個世紀初的西歐,體會更多的應該是周邊生活的顯著改善。持續增長的實際工資是生產進步和海外殖民帶來的紅利。在法國人們成群的湧入電影院,每年舉行的環法自行車大賽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而在德國,工人們的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在退休以後已經可以領取壹分穩定的養老金。在大不列顛,陽光沙灘也已不在是貴族們的專利了。20世紀初,大多數西方人都是規規矩矩的基督教徒,他們相信彼此之間的理性,而對於這個世界的未來充滿了樂觀和希望。而這壹切在1914年的夏天發生了巨變。成千上萬的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青年在壹個地域空前廣闊的戰場上嘶殺。

在這個誕生了諸如莎士比亞、歌德、伏爾泰等偉大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者的土地上,人們壹時間忘記了文明,拋棄了理性,有的只是無限膨脹的仇恨。戰爭改變了歐洲也改變了世界。在戰火夾縫中誕生的十月革命,其影響甚至超過了壹戰本身,它為整個西方世界在長時間內拉響了紅色警戒。

壹節列強紛爭

1資本主義強國矛盾的激化

當剛剛進入19世紀的時候,不可壹世的科西嘉怪物拿破侖,敗倒在歐洲列強的連手之下,淪為“聖赫勒拿島之囚”。在此之後,雖然歐洲的列強諸如英、法、俄、奧、普,各有野心但卻能相互牽制,竟然使得風起雲湧、戰亂頻仍的歐洲達成壹種微妙的均勢。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靜極思動才偶有波瀾。先是意大利和德國統壹的戰爭,後是70年代英國、俄國在近東相爭不下,壹時陰雲密布、劍拔弩張,幸好在後來召開的“柏林會議”上有驚無險“和平”順利過關。

幾十年國際環境的相對平靜,並不意味著世界發展的停滯不前。相反,平靜之下孕育著巨變,這在70年代以後越發明顯。

如果說法拉第對電磁感應原理的發現,使得“電”作為壹種能源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那麽接下來成功試制的白熾燈,使這種可能成為了現實,電能的需要壹發不可收。這種新能源註定要在產業領域引起壹場新的革命。而這次革命的後果壹方面固然極大的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壹方面也修改了歐洲強國經濟實力的座次表。德國這個歐洲國家中的後起之秀,在這次角逐中異軍突起壹躍成為了榜首,“德國制造”在世界範圍內與日見頹態的大英帝國的產品展開激烈競爭。

而這僅僅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另壹方面德國在歐洲大陸腹地的戲劇性崛起,給早就習慣了“均勢”的歐洲政治家們出了壹個大難題。如何對待這個統壹之後的德國,成了自德國統壹以來對各國政治智慧的考驗。這個難題似乎直到20世紀中期才得到壹個今天看來似乎圓滿的解決,不過為此已經有太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歐洲也永遠的失去了維利亞時代在世界的風采了。我們壹直把“鐵血”看作俾斯麥的標誌,這是有失公正的。他所設計的德國,是壹個“克制”而溫和的國家。俾斯麥很清楚自己國家的險惡環境,在歐洲被若幹大國包圍著。壹旦戰爭爆發,兩線作戰壹直是這位精明宰相的心病。為此他運用高明的外交手腕,把幾乎水火不容的幾個國家囊括到他所設計的大陸體系中。然而這個體系的脆弱性正如他開始成功的原因壹樣,過分的依賴他的締造者,堪稱國際關系大師的俾斯麥。這也就註定了這個聯盟是壹柄雙刃劍。而不幸的是在1890年以後,它更多的是傷害德國自身。

當我們試圖在風雲變換、盤根錯節的國際關系體系中找出壹條線索。用它來對那場人類的浩劫的緣起有壹個清晰的思路的話,那麽兩大頡頏的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出現,無疑是我們所需要的線索。

三國同盟的建立,是俾斯麥縱橫捭闔的結果。他最開始的初衷是編制壹張大網,網住壹門心思想要復仇的法國。俾斯麥先是搞了壹個包括奧地利和沙皇俄國的三皇同盟,不過他很快發現自己同俄羅斯的利益難以調和,神合固然是不可能的了,甚至連維持貌合也是不容易的。於是乎,奧地利這個昔日普魯士打擊的對象,現在到成了德國結盟的首選。1879年兩個國家締結了更為鞏固的關系。後來加入的意大利,在壹開始就存有某些投機色彩。法國在殖民地問題上讓意大利失去的不僅僅是面子,而法國人對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好感,讓已經和教廷關系很僵的意大利政府感覺很不自在。於是,拉起德國這面大旗嚇唬壹下法國,成為當時意大利政治領袖們的最佳選擇。而早已察覺如此的俾斯麥,順勢也把意大利攬到懷裏。1882年,歐洲大陸上正式出現了三國同盟。

而隨後的俾斯麥去職,在近代德國歷史上,應當可以看作壹個頗具有象征意義的事件。此後柏林逐漸結束了他在政策上“節制”的俾斯麥時代,而代之的是雄心萬丈,但卻底氣不足的“威廉二世時代”。取代俾斯麥的威廉二世當時年僅29歲的。這位年輕的統治者和他同時代大多數青年人壹樣,對國家的發展有壹種急切的焦躁。他做王子的時候就時常想沒有他的領導,是德國之所以沒發展更好的壹個重要因素。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他父親對他的壹個評價“他 (威廉二世)有過高估計自己的傾向”。也許這種沖動對於壹個普通的青年來說並沒有什麽,不過現在有這個想法的卻是歐洲大陸第壹強國的君主,這就足以構成壹部悲劇的主元素了。懷著“外交無神秘“的他到處插手,但卻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麽。他也許是想在英和俄國兩個國家間搞平衡以顯示自己的重要,但結果卻是在歐陸上演了,化敵為友和化友為敵的180度大旋轉。如果不計效果的話,他對歐洲政局的顛覆其程度不亞於俾斯麥。上臺伊始,便結束了和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這也給兩國皇室的傳統友誼壹個致命的打擊。在經過努力以後大失所望的俄國人開始懷疑這個英國公主的兒子是不是要改變德國外交的航向。事實上這次俄國人真的是搞錯了,威廉對待英國的感情固然是復雜,不過嫉妒要大於敬仰,因為這個島國阻擋了他夢想成為世界級帝國君主的道路。不過當時的俄國人卻不這麽想,或者是不敢這麽想,他們決定另想辦法了。這個時候在壹邊壹直苦苦等待的法國終於有了機會。幾十年如壹日的”法郎“外交,在俄國接出了豐碩的果實。沙皇雖然是勉強的,但確實是選擇了與法國接近。事實上在當時沙皇在歐洲空前孤立,除了巴黎以外,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雖然在不久前即使在俄羅斯境內打口哨吹出馬賽曲的調子也是要被流放的,而那正是法國的國歌。1891年法國等來了壹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俄國同她簽訂了政治同盟,結束了法國這個國家長期孤立的狀態。兩年後,法俄關系發展為軍事同盟。法俄軍事同盟的成立,預示著俾斯麥在未來戰爭中兩線作戰的夢魘,已經不僅僅是壹種可能了。雖然在德國高傲的軍官團眼中,俄國軍隊不堪壹擊,然而俄國畢竟是壹個大國,準確的說是壹個人多、地廣的巨無霸國家。而在現代國家機器的組織下,這兩個因素本身便具有了殺傷力。在接下來的兩次大戰中,俄國的表現也正是這樣的。

與此同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雖然是痛苦的。她放棄了堅持以久的“光榮孤立”政策。這時的英國遠沒有半個世紀前的那種雄距天下、獨善其身的氣度和實力了,反而日益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雖然列強在歐洲各自矛盾,但在海外卻壹致的與英國有間隙。然而德國的威廉二世並沒有抓住英國最初對他的好感,反而在大陸聯盟和世界政策上遊移不定,這就不僅喪失了俄國的友誼,也最終失去了英國的好感。而德國擴建海軍的計劃和在中東的野心,使英國對德國的態度在失去好感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成為敵意。

應該說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的接觸並非天做之合,更大的是壹種兩害相權。在非洲,英國和法國的軍隊險些走火。而在整個19世紀後半段,任何壹個嚴肅的政治家,都不會把“鯨魚”同“北極熊”的和解看成是壹種值得考慮的問題。然而事情就是如此不可思議,英法在非洲問題的解決為進壹步接觸埋下了伏筆,而被戰爭失敗和國內革命搞的焦頭爛額的俄國也同英國有了更多的***同語言。在進入到20世紀的最初幾年裏,這三個國家完成了彼此的協調。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出現,說明了自維也納和會以來的歐洲均勢時代已正式經壽終正寢,壹個新的結盟時代降臨了。表面上,這種變化似乎也是走向壹種平衡,而實際上國際和平是在走壹段危險的鋼絲,壹個不小心就可能墮入深淵。這也就似的1905到1913年的國際關系很有那麽壹點驚心動魄的味道。“每壹次危機都種下猜疑和怨恨的種子,使的戰爭逾發可能。”

在北非爆發了兩個摩洛哥危機,每次都表現出德國統治者的大膽敢為,而謀劃不足的特點。德國每次都是旨在威脅和打擊法國,而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的法國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兩次危機中盡管德國壹再兵戎相向、殺機必露,第二次危機中德國海軍直接示威,然而這都被法國頂了回去,這在俾斯麥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表現出與德國不惜壹戰的態度,這促使德國上下對英國的惱怒達到了極點。德皇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候所說的“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英國人。”在這時看來已經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略顯保守了。而英國也不在把德國僅僅當成是假想敵,而是真正的敵人來認真對付。1906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軍事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對德作戰的合作可能。

發生在巴爾幹的兩次沖突,使本就緊張的局勢更為惡化,也使得早以躁動不安的巴爾幹火藥桶名副其實。1908年奧匈帝國認為土耳其爆發的革命是壹個機會,乘機吞並了波斯為亞和黑塞哥為那。這就引起了視這兩地為己土的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身後的俄國的強烈不滿。沙皇政府以戰爭相迫。但在這個問題上柏林和維也納表現出了高度的壹致性。德國向俄國遞交了壹分態度極其強硬的聲明表示對奧匈的支持,同日奧匈帝國部分軍隊進入“緊急狀態”最終俄國退縮了。這個結果不僅使得塞爾維亞怒火中燒,沙皇政府也發誓不再受辱。

在1912年爆發的巴爾幹戰爭可以看作是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序曲。原有的平衡在這裏被打破了。戰爭以反土開始,而以同盟內部的紛爭作為結尾。不論哪壹方都視結束這次戰爭的和約為壹紙空文。贏家要的是更大的斬貨,而失敗者心裏只有報仇雪恥。眼前的和平不過是壹種停戰,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終於成為通向第壹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的路標。

2世界資本主義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加深了資本主義發展對世界範圍內的原料和市場的依賴。而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競爭壓力的增大,19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的組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壟斷組織出現了。壟斷組織憑借起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19世紀末與政府的關系日益密切,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壹些大的壟斷資本家同時也是政府的高官。如伯明翰的工廠主約瑟夫 張伯倫和德國的大銀行家伯恩哈特 登伯格分別出任自己所在國家的殖民大臣。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地位的提高,自然的增加了國家為他們經濟利益服務的自覺性。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歐洲強國自覺的充當著殖民擴張的開路機和殖民利益的守護神。

顯著改善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壹方面使得全球範圍的資源和市場,在資本主義面前無所遁行;另壹方面也讓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緩沖地域逐漸縮小,列強間發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大了。以往壹個據點就可以壟斷壹國貿易的局面,而今必須要全部占領,否則不壹會就被別人搶走了。殖民者努力拓土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對自己兼並會獲得什麽的希望,而代之以對別人兼並後自己將要失去什麽的恐懼。這種對“無”的恐懼使得他們草木皆兵。

在19世紀末海外領地被看作是通向強國俱樂部的入場卷,並被看作是歐洲大陸鬥爭局面的延續。這也就不難理解法國把殖民地的開拓和恢復國家的榮譽聯系到壹起,而德國在海外的拓殖有時甚至是得不償失。

發生在19世紀後半期的經濟領域的大變革,重組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排名,然而與經濟息息相關的殖民地劃分卻依然建立在舊的秩序之下。這種局面也就意味著在列強掠奪和奴役帶給廣大的亞非拉美國家不平等的時候,在列強內部也存在著壹個也許是更危險的不平等。而這壹矛盾就作為挑戰國家的壹個絕好的借口。

非洲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19世紀末成為列強角逐的主戰場。到了1912年幾乎96%的土地已經為白人所有,而這個數字在1875年的時候還僅僅是11%。

在埃及開通的蘇伊士運河,也同時把英國和法國在這個國家的爭奪推向了壹個新的局面。最終英國保持了對法國在殖民地爭奪方面勝利的壹貫性,最終把埃及變成了自己實際上的殖民地。雖然英國自己壹再宣稱是暫時性的,不過英國軍隊在埃及壹直待到了1922年。

見情況不好的法國為了競爭起見加快了自己在非洲的殖民計劃,制定了壹個貫穿東西的宏大目標,這又與英國的打通南北的殖民計劃相互矛盾了。1898年,兩個國家的殖民軍隊終於在蘇丹爆發了“法紹達危機”,英法兩個國家險動刀兵。最後以法國的讓步使得戰爭得到了避免,並為以後通向兩國協約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當然了,法國在非洲的爭奪中並不是總是壹無所獲,法國在與意大利搶奪突尼斯的競爭中獲得了先手,這也把意大利推到了德國那壹邊,殖民地的爭奪已經與歐陸紛爭連為壹體。

在對非洲大陸的瓜分中,並非都是刀光劍影也有另壹種沒有硝煙的爭鬥。1884年到1885年召開的柏林會議就是壹個明顯的表現。這次會議上列強換上壹副道貌岸然的面孔,確定了壹系列的原則,協調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加速了對整個非洲的瓜分步伐。

亞洲這個曾經強大的大陸,在到了19世紀末的時候也成了被瓜分的對象。在東南亞列強建立了壹系列殖民地並進行直接的統治。而對於諸如中國和奧斯曼這種老大帝國,帝國主義國家似乎更喜歡保留原來的統治者,而把自己的控制放在幕後。在中亞的爭奪中,更多了幾分緊張氣氛,英國和俄國的矛盾在對諸如伊朗和阿富汗的較量中日見突出。1885年英國國會甚至已經批準了壹批經費作為對俄作戰之用。

19世紀80年代以後德國也成為殖民瓜分中的重要壹員。他不僅開始插手在非洲的角逐,而且在亞洲也表現活躍。在中國率先劃分了勢力範圍,而且在中東提出壹個野心勃勃的巴格達鐵路計劃。獲得德皇大力支持的這個鐵路計劃,是可以看作是德國世界政策的壹部分的,如果成功那麽柏林的意誌就可以在中東大大的加強了。這就引起英法的不滿,圍繞這個鐵路的明爭暗鬥壹直持續到1911年。

在這段時間的列強的殖民擴張中,有壹點是值得註意的。德國、美國、日本他們在殖民擴張問題上更多的是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如美西戰爭中美國從歐洲的沒落貴族西班牙手裏搶出來的古巴、菲律賓等地就是這個方面的絕好體現。這段時期,作為後起國家挑戰老牌殖民國家的最激烈戰爭應該是日俄戰爭,不過就其影響來說,規模和時間都比日俄戰爭小的多的英布戰爭也許更大。因為前者不過是改變了列強中兩個次級的局部關系,而後壹次戰爭卻推動了英國和德國的矛盾最終成為列強矛盾的焦點。

第二節第壹次世界大戰

1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歷史上有許多人,他們個人的命運緊緊的與世界的歷史結合在壹起。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無疑是這樣的壹個人。激進的塞爾維亞青年的子彈,結束的不僅是大公的生命,也是同時結束了整個19世紀的世界和平。人們對新世紀可以有很多的冀望,然而20世紀的世界伴隨著這位奧匈皇族倒入血泊,也就註定了要有壹個血腥的開始。

大公被刺的消息在德國引起的反應甚至要大於奧匈帝國本身。奧匈帝國年邁的老皇帝在德國得到了超過他的預期的保證。德國的支持使得奧匈帝國相信俄國不敢輕舉妄動,壹切將會如第壹次巴爾幹危機那樣,德奧的團結將震懾俄國。7月23日下午6時,塞爾維亞政府收到了奧匈帝國的最後通牒,內容幾乎是任何壹個主權國家都不可接受的。在當時這個通牒就被人形容為“這是歐洲大戰”。不過這個說法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這次戰爭的範圍和影響都遠遠的超出了歐洲。塞爾維亞接受了大部分但卻對其中最關鍵幾點進行了保留。1914年7月28日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總動員。隨之,德國政府要求俄國在12小時之內停止總動員,並在8月1日照會法國,要求其表明立場。而法國的答復是“根據其利益”行事,隨後用壹個軍事總動員來回答其利益所在。當晚7時德國對俄宣戰,兩天後對法國宣戰。並在第二天越過比利時攻擊法國,當天英國宣布與德國進入戰爭狀態。在這壹天鐘聲敲響12下的時候,歐洲主要大國(除意大利)都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英國的外交大臣格雷對此預言般的說“全歐洲的明燈都熄滅了,我們有生之年將不會看到再次亮起來。”事實不幸言中。

戰爭在各個交戰國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擁護,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壹場被期待以久的浩劫。這些都是多年來洋溢在各國的沙文主義傾向的最終惡果。各國內部的各種力量和派別或者實現了“神聖聯合”或者擁護類似的精神。在保衛祖國的口號下,舉國壹致對戰時政策高度支持。很多國家諸如法國、德國,戰前制定的鎮壓反戰團體的計劃束之高閣。適齡應征者尤其是青年人對戰爭的支持驚人。在柏林成千上萬的青年幾乎是如節日般歡呼著參軍的,而在法國入伍率達到了95%其他國家也大體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是堅信自己行為的正義性,為的是保衛祖國或者是自由、解放之類的神聖字眼。然而他們的中的很大壹部分,將在未來的戰場上失去自己年輕的生命。

當戰爭爆發的時候,人們普遍以為,將仍然是壹場“短平快”的19世紀戰爭。似乎沒有人會以為1914年的聖誕節會在戰火紛飛中度過。不久前的美國內戰中暴露的現代戰爭的殘酷性,並沒有得到當時主要戰略家們的足夠重視。戰爭是以戰前早就處心積慮的計劃為藍本開始的。德國憑借其強勢的陸軍,實施的是“施裏芬計劃”。簡單的說,就是集中全力用“左”“右”兩個拳頭猛攻法國的軟肋。而奧妙就在於“左”拳基本上就是虛晃壹招,全部殺招盡在“右”拳的致命壹擊中。而當時法國執行的計劃恰恰是用自己的短處配合了敵人之長。然而德國人並沒抓住這個機會,他的“右”拳淩厲有余,而後勁不足。終於望城興嘆,被阻於馬恩河。在東線,沙俄65萬大軍聲勢浩大,但卻基本不堪壹擊。沙俄在東線的潰敗不僅再次證明了其政府的腐敗無能,也同時成就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兩人的將名。這兩個人不僅在戰爭後期實際掌握了德國這架戰爭機器,而前者更出任戰後德國總統,並在1933年把總理的寶座交給了希特勒。不過俄國軍隊也並不是壹無是處,他行為的本身便意味著德國在戰爭壹開始就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

馬恩河之役後,雙方又發動了被稱為“向海邊競走”的壹系列戰役。之後西線便進入了毫無生氣,而殺傷力極大的戰壕戰,這個僵局的打破要等到壹戰的尾聲。機槍和鐵絲網的大範圍運用,使得進攻壹方每次都傷亡極大而收獲有限。而更為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已經使戰爭具有總體戰、全民戰的味道。這就註定了第壹次世界大戰不是19世紀的最後壹場戰爭而是20世紀的第壹次戰爭。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壹個悲劇便是戰略思想嚴重的滯後於時代的發展。

接下來的1915年,東線戰場壹種規律似乎已經形成,俄國可以戰勝奧匈而之後被德國打敗。在西線上,雙方都對打破令人絕望的戰壕戰進行了壹些努力。協約國在小亞細亞開辟了壹塊戰場,而德國在戰鬥中使用了毒氣。不過這些手段除了造成新的傷亡數字以外,對整個戰局基本沒有什麽實質性影響。到了1916年,不甘寂寞的德國海軍對英國的海上霸權進行了壹次不成功的挑戰——日德蘭海戰。英國皇家海軍在戰爭中維護了他們的榮譽,而德國海軍之後更多的關註除戰列艦外的其它海戰形式,比如潛艇戰。雖然這次英德之間的大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之壹,但當年具有更大意義的戰鬥還是爆發在大陸,爆發於世仇德法之間。凡爾登註定是要流血的。壹次大戰被證明是空前的消耗戰,而這次戰役的目的卻直接就是要消耗有生力,是要“耗盡法國所有有作戰能力的男子”。壹位士兵在日記中寫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驚人的大屠殺,……地獄也不過如此。”整個戰役中德國損失了35萬人,而法國的損失數達到了40萬。如此驚人的傷亡記錄,卻被隨之而來的索姆河戰役超過,那次戰役中雙方損失超過110萬人。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在這次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雖然當時作用有限,但卻在下壹次更殘忍的大戰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戰爭帶來的空前傷亡,使交戰雙方在嘶殺之余也都有了搖動橄欖枝的想法。德國和俄國秘密接觸,甚至英國也有人動了和談的念頭。然而事實再次印證了“筆桿子”在“槍桿子”面前的無力。1916年德、奧連手制造的“新波蘭”讓和沙皇的和談徹底無望了。之後的幾次使和平壹詞蒙羞的舉動,不過是再次證明了有時候橄欖枝可以是槍桿子的壹種掩護。

戰事進入1917年的時候,幾件大事的接踵發生,使得幾成死水的歐洲戰局發生戲劇性變化。開始的時候協約國似乎岌岌可危了,後來上演大翻盤。

最開始不堪重負的是危機叢生的沙皇俄國,在那裏發生了壹場革命,尼古拉二世成了末代沙皇。列寧領導的新俄國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在法國,在壹次無效而且無望的進攻以後,士兵普遍不滿,不滿很快演變成了“集體嘩變”。其程度嚴重到如果當時德軍利用這個機會,可能戰爭的結局是會改寫的。

不過在1917年也發生了壹件讓協約國安慰的事情,那就是美國對德國宣戰了。美國的參戰就表面原因是反對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和對其妄圖威脅美國政府陰謀的惱怒,而更深層原因怕是要到美國和協約國之間更廣泛的經濟聯系和文化理念的認同去尋找答案了。

即使是如此,在1918年5月底以前,美軍對戰局的直接影響幾乎是理論上的。因為這個國家的軍隊極其有限,陸軍僅僅為12.8萬人。這差不多相當於壹次大規模戰役中參戰壹方的傷亡人數。

德國人也確實利用了這個空隙,1918年3月發動了壹系列攻勢。雖略有戰果,不過也大都是回光返照罷了。這壹年的中期美國的巨大實力開始由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德國這架早就不堪重負的戰車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先後結束力不從心的抵抗。這壹年的11月只有德國孤軍奮戰了,而德國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再戰的實力和意誌了。興登堡防線的潰退已經意味德國在軍事方面的徹底失敗。整個德國人心惶惶,人們在饑饉和恐懼中度日,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駐紮在基爾港的水兵首先發動起義,成為全國革命的導火索。在這次的革命洪流中霍亨索侖王朝同羅曼諾夫和哈布斯堡王朝壹道成為了壹戰的犧牲品。

1918年11月11日11時大戰結束!

從華盛頓到倫敦,從柏林到巴黎,人們盡情的歡慶這個日子的到來。的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損傷太多了。然而戰場上的停戰不過是意味著有硝煙戰爭的結束,另壹場雖不如此劍拔弩張倒也同樣激烈的較量隨之在法國的凡爾賽開始了。在這次被列寧稱為“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上,即使與會代表的本意並非如此,但是這個會議的結果證明他們並沒有比列寧所評價的幹凈多少。美國總統威爾遜揣著他的十四點協議和理想與信心,希望建立歐洲和國際的新秩序。這壹方面再次說明了美國這個國家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也同時充分證明了這個國家對歐洲政治環境的陌生。而法國的總理“老虎”克理孟梭,年紀已經很大了,大到有生之年親眼目睹了祖國兩次被人蹂躪,而敵人都是德國。獲得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機會,徹底的打垮德國是他的最高追求。即使是自稱坐在耶穌和拿破侖中間的英國首相,也已然在臨來的時候向他的國民保證榨幹德國人口袋裏面的最後壹文錢。結果呢,德國得到的與其說叫做和約,不如叫做判決書來的更貼切。她的領土被肢解而且還要付出近乎天文數字的賠款。而她的戰時盟國大都是同樣命運。很明顯威爾遜的理想被拋棄了或者可以說永久和平的努力被背叛了。雖然與會者也表現出對和平的訴求 ,壹個先天無力的組織——國聯被建立,然而很快它便和凡爾賽體系壹樣在沖突和矛盾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虛弱和無所作為。當時就有人看出這個處理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很不幸的是,他的“預言”奇準無比,準確的讓人們感到莫名悲哀。

2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後果

史無前例的人道主義災難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什麽比之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更大的話,那麽也壹定就是戰爭本身了。第壹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零三個月、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卷入,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2/3。2000多萬人在戰爭中死亡,這不僅僅是壹個空洞的數字,每個數字都曾經是壹個鮮活的生命。昨日的伴侶、慈父轉瞬間在戰場上成為壹具冰冷的屍體。戰爭過後整個歐洲都籠罩在對親人的哀傷之中。僥幸活著回來的人們,目睹的流血和犧牲已經遠遠得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這些人,他們的心智已經交給了死神”。

更有甚者,是對“人性”的無形顛覆肆虐於整個戰時。德國軍隊對手無寸鐵的比利時平民進行了屠殺。而協約國壹方也義正詞嚴的為他們的“戰略轟炸”辯護,借此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將非作戰人員囊入打擊目標。

規模空前的物質損失

人類在壹戰中自己品嘗了工業文明的所造成的苦果,而這恰恰就是科技發展的另壹面。鐵路網的改造和社會組織能力的提高使得戰爭真正具有了全民內涵。國內戰場不再是壹個口號和比喻

  • 上一篇:憨豆先生動畫 每集都叫什麽
  • 下一篇:哪首歌裏面的我想念妳的笑想念妳的味道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