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圖片素材 - 清明節是怎麽來的,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怎麽來的,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三月節。起源於我國古時著名的氣象學著作《歷書》“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

1、清明節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墓祭”儀式。後來,在這壹天,人們也照做,祭拜祖先,掃墓。這壹習俗代代相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最初,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唐朝來的時候,朝拜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

2、“清明節”的名字也來自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105天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持續15天。作為壹個節氣,清明在春分之後。此時,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充滿活力,天氣晴朗,田野明亮幹凈,大自然處處充滿活力。用“清明”這個詞來稱呼這壹時期是恰當的。

3、冬至後105天被稱為冷食。在過去,火和冷食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也被稱為“寒節”和“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在綿山被燒死,晉文公下令禁止生火。介子推來自山西,所以冷食習俗最早流行於山西。在過去,冷的食物會引起火災。第二天,王宮裏舉行了壹場為生火而鉆孔的儀式。人們還用柳條互相乞求生火。

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壹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壹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壹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假期安排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壹個月。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壹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壹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壹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壹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壹月節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壹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壹、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二、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三、吃青團(清明粿)

在江南壹帶地區清明時期總會吃壹種特別的美食——清明粿,也有地方叫做青團、糍耙、艾草團子、艾草餅等。清明粿多用艾草制作而成,加入糯米粉或者大米粉揉捏而成,內襯以白糖,豆沙、肉餡、菜餡等。口味或甜或鹹,軟糯可口。

四、鬥雞

鬥雞曾經盛行於明清時期,是古代達官貴人地主階級的貴族遊戲。早在春秋時期的《左傳》便有記載。但是清中期之後,鬥雞慢慢消失了。

五、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壹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1、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2、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宋·楊萬裏《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閭門即事》  

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王禹俏《清明》

5、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6、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唐·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7、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8、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9、 滿城風絮壹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輕紅沾雨不勝衣,才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 上一篇:Windows10系統下iis沒有註冊.netFrameWork4.0是怎麽回事
  • 下一篇:奔跑吧兄弟有幾位隊員?分別是誰?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