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網絡軟體 - 讓縣自明本誌令 文言文翻譯

讓縣自明本誌令 文言文翻譯

《讓縣自明本誌令》

我剛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壹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

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濟南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托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

所以在譙縣東面五十裏的地方建了壹棟精致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壹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裏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誌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

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誌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吏,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後。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布。

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占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

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占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壹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象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

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_》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

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麽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

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壹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壹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原文: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壹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

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誌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後。

誌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

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_》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此文出自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他少好學,就有誌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禦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誌》。

陳壽寫《三國誌》以前,已出現壹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

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閱讀《三國誌》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

陳壽沒有編寫誌,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誌》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誌》,與前三史壹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_上表說:“陳壽作《三國誌》,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

由此可見,《三國誌》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文章特點:

為魏、蜀、吳三國各自修史,合成壹書,充分顯示了陳壽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審慎。記載史事,據實直書,評價人物,較客觀公正。清代學者趙翼在批評陳壽的同時,也不得不贊賞他“剪裁斟酌處,亦自有下筆不茍者,參訂他書而後知其矜慎也。”

敘事生動,語言洗練幹凈,評論中肯得當。書中塑造的謀臣武將各具特色,性格鮮明。謀臣既足智多謀又人格完美,如荀_、程昱、郭嘉;武將雖勇冠三軍,卻有明顯的缺點,如狂傲的關羽,暴躁的張飛等。

文章簡介:

《三國誌》是晉代陳壽編寫的壹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

《三國誌》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

《三國誌》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誌》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範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誌》不僅是壹部史學巨著,更是壹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壹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陳壽畢竟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誌》便尊曹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

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壹個例子,也是《三國誌》的壹個特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史料。

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

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國演義》。

  • 上一篇:春暖花開,合肥有哪些賞櫻花的地方?
  • 下一篇:植物大戰僵屍2隱藏關怎麽打出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