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網絡軟體 -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壹、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中央領導人博古和***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遊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壹線。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二、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壹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壹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後,毛澤東同誌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辟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擴展資料

長征原因:

原因壹: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壹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隨著戰局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逐步占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采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於壹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原因二: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並報告了***產國際。由於中***中央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

於是,中***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陜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於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的“清剿”。

堅持當地革命鬥爭已十分困難。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壹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壹線。

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後,中***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即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抗日救亡,是壹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因此,長征,由壹場慘痛的失敗開始,卻醞釀著中國***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壹次不得不走的艱難行程,卻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百度百科-長征

人民網-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是什麽?

  • 上一篇:色溫和色調到底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慶余年高達為何叛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