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網絡軟體 - 火把節是什麽壹回事

火把節是什麽壹回事

火把節,又稱星回節,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彜、白、僳僳、納西、哈尼、拉祜等彜語支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並以熱烈隆重而聞名中外。過節的時間因民族和地區稍有差異,多數自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起舉行,節期至少三天,亦有長達七天乃至半月的。節日期間,家家宰雞殺牲吃“坨坨肉”,品嘗新蕎,並有鬥牛、鬥羊、摔跤、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入夜,各家各戶燃起預先紮好的松明火把,留壹支插在門樓上,然後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崗田間,以火照田,舞火為嬉。頃刻間,蜿蜒的山崗上條條“火龍”上下騰躍,星花飛濺,元代詩人文璋甫曾賦壹絕寫照此景:“雲披紅日恰含山,烈炬參差競征還。萬朵蓮花開海市,壹天星鬥下人間。”足見氣勢之壯觀。嬉火時最有情趣的活動是“潑火”:人們用左手執著壹束燃燒的火把,右手從挎包裏抓出壹把把摻著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對方的火把上潑撒,只聽到“嘭”地壹聲,壹團金星耀眼的火焰騰起,煞是好看,其義類同傣族的“潑水”祝福。然後,眾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寬闊地帶,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達旦……

歡樂而獨特的火把節究竟是怎麽來的?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講法。

雲南彜族傳說,從前彜族有個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熱阿比,惹怒了天菩薩。為了懲罰他,天菩薩派出大批蝗蟲、螟蛾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八於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壹晚砍來許多松樹,率眾點火燒蟲。從此人們定這天為火把節。

雲南白族傳說,唐時,南詔王皮邏閣欲吞並其他五詔,命人建造壹座易燃的松明樓,然後邀請其他五位詔主到此聚會。鄧賧詔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勸阻無效,便把壹只鐵鐲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會的詔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趕到時,松明樓只剩壹堆廢墟。民眾從四方趕來,點燃火把,幫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尋找丈夫,終於發現壹具套有鐵手鐲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憤萬分,抱著丈夫的屍骨縱身跳人洱海。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後人們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對慈善夫人的敬仰與懷念。

雲南拉祜族傳說,從前有個惡人,專吃人的眼睛。壹位善人知道後,每天找田螺給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這壹天,善人沒找到田螺,便買了壹只羊,給它安上壹對蜂蠟做的角,點燃以後,讓它去山上餵惡人。羊在山上跑,兩只蠟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惡人以為到處是火,忙躲進壹個巖洞,並用壹塊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壹久,惡人無力搬掉石板,最後被巖洞裏冒出的水淹死。從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高舉火把,以示慶賀。

明清時期的雲南史籍和誌書上,亦有關於火把節來歷的種種記載。《記古滇說》、《滇史略》等對白族火把節的說法,多稱起源於唐開元十八年(730)皮邏閣陷害五詔詔主故事,與前述民間傳說基本壹致。《萬歷雲南通記》則稱:西漢元封(前110-前105)年間,漢將郭世忠為達到霸占大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應於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許她祭奠亡夫,焚毀原夫給她的衣服,再換上郭世忠所給的衣服。在郭答應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撲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聚會,憑吊阿曼。《滇系·雜載》則說:“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廿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並謂節日的來歷與諸葛亮南征有關,“武侯征南,於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設庭燎以迎之”雲雲。

現代學者對火把節起源及其文化性質,也有各種見解。

第壹種意見認為,彜族傳說中對火把節來歷的闡釋,應當是各種傳說中形態最古老的壹種,表明了該節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祝願農作物免遭天災蟲災和祈獲豐收,是其中心意旨。所以火把節應認作為西南地區最有影響的農事節日。

第二種意見認為,通觀火把節的全部內容,特別是宰雞殺牲時的繁復儀式,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還有燃炬於門前、照炬於田間等活動,義近古代漢人的驅鬼逐疫的“大儺”操作,明顯表現出原始巫術的殘留痕跡,可見它是壹個沿襲已久的、由原始的神祀信仰轉化而來的公眾性慶典,其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而撲滅“天蟲”、祈獲豐收等傳說則是在農業經濟穩定與發展後的追加。

第三種意見認為火把節其實就是彜族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十月太陽歷的年節。這種歷法把壹年分為十個時段(月),每個時段固定為三十六天,十個時段***三百六十天,余下不屬於任何時段的五至六天作為年節。年節又分“小年”、“大年”;過完五個時段後過“小年”,過完十個時段後過“大年”,大年、小年各過三天。其確定年節的依據,或是對太陽運行的觀察,即測定夏至與冬至;或是根據北鬥星的鬥柄指向,鬥柄繞天壹周便是壹年。當夏季鬥柄正上指時,正值大暑(時當夏歷六月);當冬季鬥柄正下指時,正值大寒(時當夏歷臘月),大小年節便安排在這兩個時間前後,這就是所謂“星回節”的語源。故火把節的本原,就是彜族十月太陽歷的過小年,因其燃火持炬的慶祝年節的形式給人印象特別深,所以又有了“火把節”的叫法。火把節亦名星回節的記載,前引《滇系·雜載》中已有,清《祿勸縣誌》講得更明確:“六月二十四、五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以此為度歲之日,猶如漢人之星回於天而除夕也。”此外,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也有既稱臘月十六為星回節、又稱六月廿四為星回節的記述,足證彜族社會確實存在過壹年中有冬夏兩個星回節。簡言之,該節日是十月太陽歷法的產物,所謂火把節或星回節都是漢人的表述,但前者反映了它的風情特征,後者才揭示了它的實質所在。至於白、僳僳、納西、哈尼等族也過此節日,那是因為這些民族與彜族同為古氐羌的遺裔,又長期生活在壹個***同的社區文化環境內相互影響的緣故。

第四種意見認為,火把節應是遠古時代初民的火崇拜觀念的殘存,而其直接線索就是楚人對火神的祭祀。楚人素以日神的遠裔、火神的嫡嗣自居,在他們的歲時節日方面有很多對日神和火神的虔誠崇奉與祭祀活動,其中包括夏歷六月祭祀大火神祝融和小火神竈神的隆重慶典。秦滅楚後,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漸次分化派生出三個節日,即火把節、伏日節慶和六月六節,其中尤以火把節對原來節日的質素之繼承和弘揚最為集中、顯著。如湘西白族的火把節,又叫星回節,桑植地區白語的“星回”,直譯為“接新火”,意譯為“新火節”,不僅在節日名稱上保存了火崇拜觀念和祭火神意識的殘余,而且節日中的諸種民俗活動如祭火把、跳火把、火把遊行等,與先秦時代楚人夏歷六月的祭火神慶典壹脈相承(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

  • 上一篇:《偽裝者》的大結局是什麽?
  • 下一篇:耳機的靈敏度和阻抗分別對耳機有什麽影響?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