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中國國代著名十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中國國代著名十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排名第十的戰役——赤壁之戰!

這壹定令有些人很失望,因為我要說的是,這壹戰雙方的兵並沒有八十三萬對八萬那麽懸殊。

曹操壹方到達前線作戰的不過是十五、六萬人,而孫權派給周瑜的兵最多三萬也許還不足兩萬——需知周瑜因傷而死時麾下的兵只有四千余人,而劉備的部下只有關羽的壹萬人和劉琦的壹萬多人,即便加上後來孫權在合肥參加的兵,孫劉聯軍也不會超過六萬人,也許只有四萬多人,雙方兵力之比只有四比壹至五比二之間,再加上曹軍的軍心不穩、不習水戰、驕兵輕敵等等因素,把這壹戰排在第十位絕對是合理的。

至於另壹次重要的戰役官渡嘛。我不是瞧不起這麽重要的戰役,實在是因為雙方投入的兵力著實不多,壹方是步兵十萬,馬壹萬(袁紹);另壹方的曹操也沒有魏書中所寫的壹萬人那麽誇張,大約也有五至七萬人吧——曹操此時的戰鬥主力是當年號稱三十萬的青州兵,當時收編時大概就沒這麽多,再加上把年老或年幼的遣送回鄉,剩下的絕不超過二十萬甚至只有十萬左右,以及日後戰鬥中的損耗和必須在南面和西面防守的兵力,參加官渡的絕不超過壹半,即七萬以上,也許只有不足五萬的兵力,但也不會窮到只有壹萬人去打這種性命攸關的仗。

所以此戰難易度雖大,也只可說是有驚無險,雙方兵力之比大約為二比壹到十比七之間。

另外在此要說壹下的是火燒連營七百裏的這壹戰。

這壹戰其實劉備跟本沒帶多少人去。當時接益州的戶口來看,劉備所能對吳所動用的兵力不超過四萬人,而孫權卻給了陸遜五萬人,所以戰勝壹方的陸遜其實比劉備的兵多。

閑話少說,第九位的是南梁與北魏的鐘離之戰。

這壹戰其實是由南梁先動的手,結果蕭宏在洛口慘敗,損兵五萬余。其後北魏數十萬大軍南下(大約有五至六十萬人),圍攻鐘離。

梁武帝蕭衍派曹景宗率兵二十萬救鐘離,由天監四年正月戰至三月,大破魏軍。

此戰雙方兵力比約為三比壹左右,但是各自都損傷慘重,所以排名第九。

排在第八位的是明清薩木滸之戰。

此戰明軍以二十萬之眾兵分三路征討後金,金主努爾哈赤以四旗兵六萬,在“管妳幾路來,我只壹路去”的戰略思想下集中兵力分別擊破了二十萬明軍,壹舉扭轉的明強金弱的局面,為清國最終擊敗大明奠定了基礎。

此戰兵力比是十比三,且明軍戰鬥力因明王朝的腐敗已經遠遠比不上滿族人的四旗兵,所以排在第八位。

接下來是排在第七位的黃天蕩之戰。

此戰兀術的金兵約是十萬人,而韓世忠的兵不超過八千。

雖然此戰宋軍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韓世忠以八千兵力抗十萬金兵四十余天,斃敵無數,實在已經是能算壹場難得的勝利了。如果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的話,我絕不會將這壹戰排在延第七位。

排名第六的是采石磯之戰。

此戰於允文以中書舍人之微下之職,以壹萬八千兵破金主完顏亮的十萬大軍,雙方兵力比為五十比九,難易度極大,相當於在《三國六》中用壹千人去打對方的五萬大軍。不過此戰也沒有像壹些人說的壹千七百人破二十萬那麽誇張,所以排在第五。

接著是排名第五的井陘之戰。

這壹戰也許知道的人要少些,不過說起背水壹戰的話大家壹定就都明白了。

這壹戰韓信以壹萬人大破趙兵二十萬,建立了我自己的威信,也壹舉為劉邦取得天下走出了堅實的壹步。

不過韓信的戰略曾被李左車看破,如果李左車的戰略意圖得到實施,則韓信必敗。所以此戰排在第五。

排在第四的是金蒙大昌原之戰。

本戰在金正大五年發生,時蒙古已滅西夏,拖雷監國,蒙古愈強,金國愈弱已是不爭的事實。蒙古滅金已是板上釘釘的事。然而就在這年,金蒙雙方在大昌原爆發了壹場大戰。

結果是金忠孝軍提控完顏陳和尚以四百騎兵大破蒙古四傑之壹的赤老溫的八千騎兵,是金蒙戰爭以來金軍的第壹次大勝利。雙方兵力比亦以為二十比壹。

但由於在相同的比率下,實際上兵少的更難操作。就像兩個人打十個人必敗,兩千人打壹萬人敗未必壹樣。而且蒙古兵的戰鬥力在當時是天下無雙的,遠超過韓信井陘之戰的難度,所以排在第四位。

好了,接下來要說前三名了。

TOP NO3。

巨鹿之戰!

本戰中的項羽破釜沈舟,以八千子弟兵大破章邯的二十萬秦兵。

這壹戰歷時三天,壹舉擊敗了秦王朝的主力軍,使自己的威望達到了全國第壹人的地步。雙方的兵力比是二十五比壹,難度之大幾乎難以想像。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的是——

TOP NO2——逍遙津之戰。

這壹戰中,張遼以八百步卒大敗孫權軍十萬,幾乎生擒吳主孫權。

此戰雖然沒有什麽決定性的意義,但是這壹戰的慘烈和難度絕對是空前的,使得孫權從此不敢小視張遼。

本戰的兵力之比是壹百二十五比壹,簡直懸殊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所以能夠擊敗項羽榮登我的這個TOP TEN的第三位。

NO1是哪壹戰呢?

是李世民登基後的第壹戰。

李世民壹生中打過無數的仗,最精彩的壹戰是在他初即帝位時,頡利、突利乘李世民新即帝位,合兵十余萬入侵,逾涇州,進抵渭水便橋(今鹹陽西南)北,威脅長安。此時長安城內無兵,李世民親率6騎至渭水南岸,責頡利負約,隨後援軍趕到,李世民向頡利、突利賂以金帛。頡利見唐軍有備,遂請和結盟,退兵。

這壹戰的兵力對比是多少?

後來趕到的援兵我認為是不應計算在內的。

因為這開始率領的“6騎”實在是太過令人嘆服,這七個人如果開戰的話絕對不是對方十余萬人的對手。那些援軍再厲害也來不及趕到救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被殺,此後的武則天就絕沒有出頭的機會——她是李世民選進宮,也是李世民調教出來的政治家——也就更談不上什麽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不會有了,中原壹定會再度陷入戰亂之中。

所以本戰其實是李世民用超人的膽略和政治魅力折服了對方,不然對方就是殺了他也是能夠全身而退,靜觀中原之亂的。

本戰的兵力比——十萬比壹!!!

因為那六個騎兵在這種情況下跟本不可能起到什麽作用。

李世民,真是古今第壹人呀!

壹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壹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壹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臺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壹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沈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幹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壹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壹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沈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壹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壹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壹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鐘。它在歷史上具有壹定的進步意義。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壹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壹心腹大將文醜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醜、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醜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袁紹壹計不成,又生壹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壹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壹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

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誌,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壹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誌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壹打下了基礎。

四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壹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壹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壹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占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壹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禦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壹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壹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見彩圖赤壁之戰戰場遺址 湖北蒲圻)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壹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采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鬥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只,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饑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五 淝水之戰

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壹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壹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勝多,才是最妙的。

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數不勝數,而這樣的戰役在西方卻少得可憐,因為他們讓為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爾有個戰役,便被吹捧的無以復加,仔細壹看,雙方加起來不過幾萬人,居然也敢稱會戰。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戰役勝利後,斯大林壹聽解放軍用60萬打敗國民黨軍80萬,而且殲敵55.5萬後,連說奇跡。因為在整個二戰中,也沒有哪個戰役是以少勝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義上稱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只有奧斯特裏茨戰役、坎尼戰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蘇沃洛夫在阿爾卑斯山的行軍也非常經典。

以下舉壹些中國戰爭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做壹下比較,因為資料有限,所以難免會有出入,其中還有壹些空缺,網友若有資料,可將其補上。

名稱 主要指揮者 雙方兵力 結果

[color=orange][b]先秦時期[/b][/color]:

[b]牧野之戰[/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壹說70萬 全軍覆沒

[b]柏舉之戰[/b]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裏破楚,五戰入郢

[b]陰晉之戰[/b]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b]伊闕之戰[/b]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b]即墨之戰[/b]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b]代之戰[/b]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color=orange][b]秦漢時期[/b][/color]:

[b]巨鹿之戰[/b]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b]彭城之戰[/b]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b]井陘之戰[/b]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b]濰水之戰[/b]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b]昆陽之戰[/b]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b]祝阿、臨淄之戰[/b]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b]赤亭之戰[/b] 虞詡 3千——數萬

[color=orange][b]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b][/color]:

[b]兗州之戰[/b]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b]官渡之戰[/b] 曹操 2萬——10余萬 殲7萬余人

[b]赤壁之戰[/b] 周瑜 5萬——20余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b]合肥之戰[/b]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b]夷陵之戰[/b]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b]涼州之戰[/b]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b]前秦滅前燕之戰[/b]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b]淝水之戰[/b]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余萬

[b]沙苑之戰[/b]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余人

[b]玉壁之戰[/b]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余人

[b]金鄉之戰[/b]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時期[/b][/color]:

[b]淺水原之戰[/b] 李世民 不詳——10余萬 消滅薛仁杲

[b]虎牢之戰[/b] 李世民 3500——10余萬 殲滅竇建德

[b]唐平蕭銑之戰[/b] 李靖 不詳——40余萬 平蕭銑

[b]磧口之戰[/b]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b]蔡州之戰[/b]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b]奉天、靈臺之戰[/b] 郭子儀 不詳——30余萬(壹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b]太原之戰[/b]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余人

[b]雍丘之戰[/b]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b]睢陽之戰[/b]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b]嘉山之戰[/b]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b]象牙潭之戰[/b]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b]六合之戰[/b]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color=orange][b]宋遼金夏蒙元時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戰[/b]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b]達魯古城之戰[/b]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b]護步達岡之戰[/b]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b]和尚原之戰[/b] 吳絳?、吳璘 數千——10余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b]順昌之戰[/b] 劉锜 1.8萬——10余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郾城之戰[/b] 嶽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b]陳家島海戰[/b]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b]采石之戰[/b]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b]海州之戰[/b]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六合之戰[/b]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廬州之戰[/b]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b]邊堡寨之戰[/b]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b]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b]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b]迦勒迦河之戰[/b] 哲別、速不臺 不足3萬——8萬 全殲

[b]賽約河之戰[/b] 拔都、速不臺 不足5萬——10萬 全殲

[b]鄂州之戰[/b]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b]丁家洲之戰[/b]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b]?山海戰[/b] 張弘範、李恒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b]虎嘯山之戰[/b]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b]鄱陽湖之戰[/b]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color=orange][b]明清時期[/b][/color]:

[b]白溝河之戰[/b]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b]上峰嶺之戰[/b]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余人

[b]臺州之戰[/b]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b]渾河之戰[/b]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b]薩爾滸之戰[/b]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b]寧遠之戰[/b]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余萬)

[b]貴陽之戰[/b]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b]清征達瓦齊之戰[/b]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余人 奇跡

[b]渾河之戰[/b]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現代時期[/b][/color]:

[b]南京之戰[/b]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b]第壹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余萬 殲1.2萬

[b]第二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b]第三次反圍剿[/b] 毛澤東、朱德 3萬余人——30萬 殲3萬

[b]第四次反圍剿[/b]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余人

[b]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b]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余人

[b]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b]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b]黃橋戰役[/b] 粟裕 7千——1.5萬余人 殲敵1.1萬余人

[b]蘇中戰役[/b] 粟裕 3萬余人——12萬 殲敵53700人

[b]魯南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b]萊蕪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b]孟良崮戰役[/b]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b]晉中戰役[/b] 徐向前 6萬余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b]豫東戰役[/b]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b]淮海戰役[/b] 粟裕、劉伯承 60萬——80萬 殲敵555570人

[b]九連山戰鬥[/b] 不詳 不詳 5戰5捷,殲6個連又1個排

以上這些戰役,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像伊闕之戰、巨鹿之戰、虎牢之戰、納忽山和不黑都兒麻之戰、迦勒迦河之戰、賽約河之戰、黃橋戰役為全殲敵軍的殲滅戰。用少數兵力去圍殲多數敵軍,指揮員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於打殲滅的人(我個人認為他們三人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打殲滅戰的統帥),項羽則是以勇猛聞名的,李世民則是以疲敵取勝的。這種戰役以蒙古時期最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其軍事思想。

像即墨之戰、赤亭之戰、玉壁之戰、太原之戰、雍丘之戰、睢陽之戰、順昌之戰、六合之戰、廬州之戰、寧遠之戰為城邑防禦戰。這種戰役對指揮員的要求有兩條:壹是沈著,二是智謀超群。此外,軍民同仇敵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韋孝寬守玉壁殲敵7萬、李光弼以不滿萬人守太原殲敵7萬、張巡以3千守雍丘屢敗叛軍,以6800人守睢陽則殲敵12萬,雖然最後寡不敵眾,睢陽被攻占,張巡被殺,但這並不能否認張巡的軍事才能。這樣的戰役,看後會給人壹種回味無窮的感覺。

像臺州之戰、薩爾滸之戰、第壹——第四次反圍剿、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蘇中戰役、晉中戰役、淮海戰役、九連山戰鬥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役。這樣的戰役,也是解放軍最拿手的。值得壹提的是九連山戰鬥,此戰雖小,卻集中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像鄗代之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為集中兵力,圍殲敵軍壹部的戰役。這種戰役也是解放軍的拿手本領。

此外,柏舉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祝阿、臨淄之戰、唐平蕭銑之戰為連續靈活用兵的戰役;夷陵之戰、淺水原之戰、嘉山之戰為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役;赤壁之戰、陳家島海戰、采石之戰、厓山海戰、鄱陽湖之戰為海戰和水戰;其他的戰役也各有各的特點,像彭城之戰、渾河之戰、清征達瓦齊之戰都是靠勇猛精神獲勝的,特別是後兩個戰役,只能用奇跡來形容!

  • 上一篇:憤怒的小鳥1-8金蛋怎麽拿
  • 下一篇:首都機場大巴最新時刻表首都機場大巴最新時刻表T3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