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永不消失的番號

永不消失的番號

1907年,周秀蓮出生在新卯村的壹個大戶人家裏。當時正值晚清,政府衰敗,周秀蓮的父親受過新式教育,極為痛恨世間流傳的封建糟粕思想。

因此周父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壹到記事的年紀,周秀蓮便被送去學校上學。

在學校裏,周秀蓮上午學習縫紉、做衣服,下午便是讀書識字時間,壹想起自己的讀書時光,周秀蓮便滔滔不絕地回憶起來:

壹說到爬樹, 周秀蓮 老人瞬間來了精神,面對前來慰問抗戰老兵的誌願者們,這位百歲老人說道:“那時候能爬特別高的樹,學校裏幾乎沒人能比得過我。”

周秀蓮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灑脫,和其他舊時候的女性完全不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周秀蓮又受到了三民主義的洗禮。

1925年,年僅十八歲的周秀蓮為了追隨孫中山先生的理念,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婦女聯合會,投身革命事業,為婦女獲得平等的權利和奮鬥。

在婦聯工作中,她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舊 社會 的頑根劣疾。 不破不立,只有革命才能打破舊 社會 ,帶來壹個民主***和、人人平等的嶄新時代。

從那時起,周秀蓮就成為了壹個思想獨立自由的新時代女性。

1931年,周秀蓮結識了同村人楊平,周秀蓮被這同為優秀革命青年的張平深深地吸引,兩人墜入愛河,步入婚姻。

當時楊平剛剛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隨後便擔任了關連中將軍麾下第25師部第75旅第150團二營第5連連長的職位,成了部隊裏壹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新婚後的二人並沒有時間過寧靜的生活,便雙雙投入到繁忙的革命事業中去。

1932年周秀蓮隨夫出征,跟隨楊平的部隊從長沙出發,經過江蘇徐州九裏山,並從這兒向河北抗日前線開進,在謎雲、抗莊府和長城壹帶抗擊日寇。

1933年, 楊平率領麾下參與了古北口戰役和爭奪居庸關的戰役,由於其出色的表現,晉升為中校。

而周秀蓮的記憶裏,隨夫行軍的日子是格外的艱苦,她騎著馬或者騾子翻山越嶺,每天小腿肚子都疼痛難忍。

行軍道路崎嶇難走,時不時還會有壹些膝蓋那麽深的坑窪,壹不留神便會栽個大跟頭。

那時候的部隊中,為了不讓日軍認出女人,行軍途中女眷都要把帽子沿壓得低低的,遮住額頭和臉。頭頂的日軍飛機轟隆隆的盤旋,周秀蓮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1938年12月,杜聿明的第200師擴編成第十壹軍,後改番號為第五軍,駐地也從湖南湘潭遷軍到了廣西全州,成為了抗戰初壹只機械化新軍,由杜聿明擔任軍長。

楊平不久後調入第五軍第22師第66團擔任二營中校營長,成為了杜聿明的屬下。

而周秀蓮也加入了杜聿明夫人曹秀清擔任廠長的被服廠,為前線生產戰略物資。就這樣兩人壹前壹後,為抗戰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被服廠的工作十分艱辛,以至於後來112歲高齡的周秀蓮仍然備著膏藥,經常擦拭疼痛的手臂,這就是當年高強度工作留下的後遺癥。

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生產部門,那時候前方戰士到哪裏,她們就需要跟在其後方幾十裏,轉移生產物資,常常忙到淩晨三四點。

周秀蓮還因為腰痛住過兩次院,也是當時搬挪重物造成的。

不久後楊平因為帶兵出色,被杜聿明升任為66團上校副團長。而周秀蓮也迎來了升職。

當時軍隊中由眷屬組成的後勤工廠逐漸發揮起了巨大的作用,周秀蓮壹開始做著簡單的粗活累活.

後來曹秀清發現她讀過書,就讓其擔任中尉收發員,之後因為其工作出色,又升為了上尉收發管理員。

關於被服廠的工作,即使過去了幾十年,周秀蓮仍記得每壹個細節,事情仿佛就在昨天。她繪聲繪色地向誌願者們回憶到:

“當時軍長杜聿明看我小孩子多,就優待我,把我從中尉升到了上尉,還下了令,有張委任的紙。”

那時候整個被服廠有500多人,周秀蓮管的是收線發線。她說

而且被服廠的工作也和部隊壹樣嚴謹,容不得馬虎。

每逢戰時吃緊的時刻,周秀蓮她們也會忙得不可開交,為前方部隊提供軍備補給,所有需要的軍服、軍被、軍帳都需要她們來趕工。所以趕工到淩晨也是常有的事。

周秀蓮在被服廠練就的女工手藝壹直都在發揮著功效。

直到後來返鄉, 周秀蓮也經常自己動手織手套、毛衣、帽子送給鄰裏,而年過百歲的她仍然堅持自己縫補衣物,襪子破了老人還會用針線在破洞處縫上別致的圖案。

戰爭歲月是艱苦的,但是人們總會苦中作樂,部隊也不會每天打仗,每逢修整的時候,大家便會想盡各種辦法調整自己,釋放壓力和苦悶。

而周秀蓮也在這部隊修整的空隙之中學會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愛好 “骨牌博戲”。

周秀蓮的骨牌博戲是在部隊在北京北苑以及南京修整的時候學會的。壹開始,這個來自小地方的人對骨牌博戲壹竅不通,每每碰上牌局,她便只能在壹旁“觀戰”。

丈夫作為部隊將領,在部隊修整中經常會參加軍長杜聿明組織的聚會,而聚會上的軍官之間難免會坐下來對弈壹番,這也是周秀蓮的學習時間。

丈夫楊平在和杜聿明以及其他軍官的時候,她便端坐壹旁,看得聚精會神。

甚至就算是官太太們之間的聚會,她也毫不拘謹,常常在大家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提出壹些很基礎的問題,比如這牌為啥這麽打之類的話題,引得大家爆笑連連。

說道自己見過的人,這位112歲高齡的老人瞬間年輕了100歲似的,語氣歡快了起來,她也因此結識了很多軍隊裏的“大人物”,只見她又著豎起了大拇指,壹會又伸出了小指頭。

大拇指代表著跟她見過的大角色,小指頭代表著她自謙的小角色。 “杜聿明、邱清泉他們都是大角色,我們都是小角色,經常能看到,但是能有交集的時候不多。”

經常露面的周秀蓮便在官太太圈子裏活躍了起來。那時候杜聿明的妻子即被服廠廠長曹秀清便在空閑時候經常約周秀蓮來家裏參加聚會。

周秀蓮除了參加杜聿明夫人、邱清泉夫人等官太太圈子組織的聚會之外,偶爾還會去楊平的同學家走動走動。

其中有壹位團長田萼雲,是楊平十分要好的同學,他們在空余時間經常聚會碰面。周秀蓮對這個丈夫的老同學印象十分深刻:

“我跟他去田萼雲團長家吃過飯,田團長是益陽人,後來在昆明犧牲了。他們兩口子在家裏做飯招待我們,飯菜做得特別好吃,我記得他夫人長得可漂亮了。”

顯然,這段往事裏周秀蓮十分的幸福快樂,而這也是那段硝煙密布的年代了,最寶貴的片段。

周秀蓮隨著丈夫楊平奔赴前線、南征北戰的歲月,雖然是最艱難的歲月,卻也是最精彩幸福的歲月。

在途中楊平為了保護妻子周秀蓮的安全,曾多次提議她向後方撤退,周秀蓮每每聽到楊平這樣的建議都會十分激動,她說 :“ 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壹起。”

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人,離別是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永恒的主題,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多少對愛人分隔兩地,甚至陰陽兩隔。

深愛著彼此的周秀蓮楊平夫婦,也沒能逃脫這樣的命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初,日軍進犯緬甸區域,並火速占領了緬甸首領仰光,戰火直逼中緬邊境。

而當時緬甸是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同時和中國的西南部接壤,是國外援助進入我國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所以在英國的求助下,由杜聿明出任代理司令官,以第五軍為首,成立了集結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楊平升任第五軍軍官幹部技術訓練大隊上校大隊長,並跟隨遠征軍出征,在雲南密雲、騰沖壹帶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1943年6月20日下午,第五軍在中緬邊境叢林的壹次對日作戰中,楊平身負重傷,最後沒能挺過來,壯烈犧牲。

得知噩耗的周秀蓮,和幾個孩子相擁在壹起,哭成了壹個淚人。 面對離去的丈夫,她只能壹邊感嘆著命運的艱辛,壹邊撫養著前途未蔔的子女。

部隊給楊平烈士舉辦了追悼會,將其職位晉升為少將,並派人護送著棺柩返回楊平的家鄉。

周秀蓮帶上孩子,將丈夫送回了新卯村安葬,也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隨軍生活,在新卯村的楊家老宅住了下來。

命運卻沒有停止對周秀蓮的折磨。1944年9月17日,周秀蓮正帶著孩子在田裏勞作,遠處壹位鄰居飛速地奔了過來,向正埋頭苦作的周秀蓮喊道:

“秀蓮啊,妳家著火了,快,快回去看看!”

周秀蓮聽後傻眼了,直到孩子領著她回家,然而火勢早已勢不可擋。望著熊熊燃燒的房子,周秀蓮癱坐地上,她明白,除了她身上帶的東西,這幾乎是壹無所有了。

這把大火燒光了周秀蓮為數不多的財物,也燒光了壹切楊平留在世間的痕跡,他的所有照片、同學錄、軍官證、抗日紀念章、遠征軍證件等都被燒成灰燼。

從此,丈夫楊平的容貌也只能停留在周秀蓮的腦海之中。

然而並未等周秀蓮調整,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打響了,周秀蓮的故鄉瞬間被戰火籠罩。周秀蓮只好帶著壹個箱子,拖家帶口的領著孩子們四處逃難。

這段漂泊不定的回憶中最讓周秀蓮難以忘懷,至今回憶起那段時光,都讓周秀蓮心驚不已,反復地強調著:“嚇得要死嘞。”

帶著孩子逃難,讓本就沒什麽財物的周秀蓮更是心力交瘁,生活過得窮困潦倒。1945年抗戰勝利後,她在長沙市撫恤金聯絡處遇到了故人——邱清泉。

碰見故人,讓周秀蓮唏噓不已,壹邊感嘆著物是人非、壹邊哭訴著自己目前艱難的境遇。

見周秀蓮如今的境遇如此之慘,邱清泉自掏腰包拿出100塊給她救急,還壹個電話打到了周秀蓮原來工作的被服廠,讓其召回周秀蓮繼續工作。

就這樣,周秀蓮在邱清泉的幫助下,得以度過最艱難的戰爭歲月。

壹直到解放前夕,周秀蓮才回到了家鄉,隱姓埋名的生活了起來。回鄉生活的她卻壹直改不掉軍隊作風,內務整理得非常整齊,衣物洗過後也都疊放得沒有壹絲褶子。

在周秀蓮的小兒子楊蘭桂的記憶裏,母親就壹直是個和周圍格格不入的女性:

“她現在還能把被子疊成五種花樣,起床後所有的整理就只要五分鐘。她還總是能機智地處理壹些事情,前不久家裏來了陌生人,她壹個人在家,感覺那個人有些問題,她就假裝大聲朝著樓上喊,來客人了,妳們怎麽還不下來,那人壹聽便趕緊離開了。”

周秀蓮有四個孩子,對於母親,家裏的子女們在誌願者面前都有說不完的話。大兒子說:

在他們的口中,誌願者們得知,眼前這位百歲老人每天都有三大愛好: 織毛衣、栽花和玩骨牌博戲。

老人的床是紅棕色的,雖然已經非常老舊了,但床頭卻掛著幾個格格不入的粉色毛線球,那就是老人閑來無事的手工作品。

“母親特別會織毛衣,壹說織毛衣都能算得上天下第壹。她生活也特別將就,院子裏的花花草草都是她種的,每天都會自己親自打理。”

回鄉生活的周秀蓮依然是個骨牌博戲愛好者,以至於村子裏男女老少很多人都跟著她學會了玩骨牌博戲。她還總是嫌棄村子裏的老人打牌墨跡、出牌慢。

隨著身邊老人們的相繼離世,如今周秀蓮也不外出打骨牌博戲了,只有子孫回家的時候,或者家裏來客人的時候,她才會偶爾摸摸牌動動身子骨。

回鄉生活的周秀蓮,對於自己安定幸福的生活感到滿足。雖然記憶裏那些崢嶸歲月、那些難忘的故人總是讓她神往許久,但是和平、安穩幸福總該是每個人的歸屬。

聽完周秀蓮的傳奇壹生,讓在場所有聽眾都久久不能平靜,在感受到老人現如今平穩幸福的生活之後,誌願者們便無意繼續打擾,起身告辭。

周秀蓮見到想要離去的大家,猶豫了許久,終於說出了壹直壓在自己心頭的壹樁心事,這個願望壹藏就是73年。

“能不能請大家幫我壹個忙,幫我找到楊平的照片,我想留個念想,也給我家的子孫後代,留作永久的紀念。” 周秀蓮緩緩地開口說道。

誌願者隊伍中的賀佳,聽到老人的願望,動容不已。戎馬壹生的丈夫犧牲在異國,留下的印記卻被壹場大火燒得壹幹二凈。

對於這個老人,每分每秒都十分珍貴,賀佳突然充滿了使命感,他決定幫老人完成這個願望。

賀佳平時的工作是網絡編輯,所以對於資料檢索他也十分在行。

但是所有的線索都在當年的那場大火中灰飛煙滅,他所知道的只有周秀蓮老人給出的三個關鍵信息: 姓名楊平、長沙新卯村人、黃埔六期軍官。

所以他開始了第壹步,網絡檢索。通過輸入3個關鍵詞,他在各大網站中搜尋信息,但是由於資料少之又少,能搜尋到壹些於楊平有關事跡、戰爭的文字信息,卻沒有壹張照片。

在那個年代,照片極其珍貴,能有的地方應該都在那些被大火燒盡的證件上。所以賀佳明白,光靠那些信息要想在信息海洋找到照片,幾乎不可能。

放棄網絡檢索之後,他決定召集更多的人來幫忙,於是他通過各大渠道發布信息,召集全國抗戰研究者以及誌願者幫助尋找。

而這壹次好消息來得特別快,兩三天後,賀佳便在這片大海中收到了回音。

浙江的壹名誌願者回復賀佳說道: “浙江博物館裏,館藏著黃埔軍校當時的資料庫。”

賀佳連忙從網絡登錄到了浙江博物館的數據庫中,果然在其中找到了壹張疑似楊平的照片,照片上附著信息 :楊平、長沙、步兵第三大隊、步兵第九中隊。

但是本就十分模糊的照片,通過多次掃描、轉載以及網絡的壓縮,照片像素很低,很難辨認這到底是不是楊平。

但是比起最開始的大海撈針,顯然他們已經離成功進了壹步,賀佳和誌願者們都十分興奮,他們計劃著把照片送去給周秀蓮老人辨認。

但還沒等他們動身,遠在對岸的中國臺灣傳來了更大的好消息。

壹名專門研究抗戰 歷史 的臺灣誌願者,主動聯系上賀佳,他通過查找資料,找到了壹張楊平的個人照。

這名誌願者傳來了照片的電子掃描版,和之前在浙江博物館找到的十分相像,但是要清晰不少。賀佳暗自裏更加確定了就是這張照片。

他們將這張臺灣傳來的照片打印出來後,第壹時間趕往了新卯村周秀蓮老人的家裏,把照片送到了老人的手裏。

老人只是看了壹眼,淚水便奪眶而出。這就是腦海深處那戎馬少年的模樣,他身披著軍裝,眉宇之間定格著那段崢嶸歲月。

看著照片,周秀蓮老人久久不能平息,這個舍不得罵她的人、保家衛國英勇善戰的人已不再自己身邊,但是隨他南征北戰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正是千千萬萬個像周秀蓮楊平夫婦這樣的人,在敵寇欺淩之時勇敢地挺身而出,為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燃燒著自己的青春,才為我們營造了如今這樣安定繁榮的環境。

人們終究會在歲月面前消逝,但是懷抱著同樣的信念,便會不斷地有新人站起來。

-完-

  • 上一篇:廣州聯通4G卡8元的套餐資費是怎樣的呢?
  • 下一篇:沃爾瑪onn投影儀故障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