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洛寧上宮金礦()

洛寧上宮金礦()

上宮金礦床位於洛寧縣西山底鄉。地質構造位於熊耳山隆斷區花山—龍脖背斜南翼,背斜軸部為太古宇太華群。礦區內主要是壹套中元古界熊耳群玄武安山巖。

該礦床為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礦體賦存於北東向的金硐溝構造蝕變帶中,含礦帶長2200米,向北東似帚狀撒開,並具分枝復合尖滅再現,形成74個礦體。其中,有6個主要礦體。主礦體長262—740米,延深170—540米,傾向北西,傾角多在59°—71°。全區金平均品位6.89克/噸,各礦體平均厚度0.97—2.8米,變化系數74%—107%。金礦石中主要伴生組分銀20.60克/噸、鉛0.33%,碲17.91克/噸,可綜合回收。礦石礦物多達78種。其中,金屬礦物47種。主要金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其次有碲金礦及碲金銀礦等。經對少硫化物金-碲為主的礦石類型金礦石的選礦試驗,以混汞-兩段浮選流程試驗,可獲金總回收率91.2%,鉛84.2%,碲92.1%;對少硫化物含鉛金為主的礦石類型,以單壹浮選流程,可獲金總回收率90.7%,鉛86.67%。尾礦金品位都在0.6克/噸上下,金礦石屬較易選礦石。

上宮礦區的金礦勘查工作是在學習和考察山東省招遠、萊州壹帶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勘查的經驗基礎上,由河南省地礦局第壹地質調查隊於1982年根據區域地質調查和化探成果進行異常驗證和普查,1983—1984年詳查,1985年轉勘探,1988年9月提交勘探報告。探明金礦儲量達大型礦床規模。並伴生銀71噸、鉛5013噸、碲18噸。

上宮金礦區有古地名日金硐溝。在勘查過程中,發現不少古人采冶遺跡。

1956—1957年,地質部秦嶺區測隊在該區進行1∶20萬區域地質測量。1965年,出版的洛寧幅地質圖及說明書,是研究該區地層、巖石、構造及礦產的第壹份比較完整的地質資料。在上宮至西山底壹帶圈定有以黃金為主的重砂異常。

1969—1973年,河南省地質局豫○壹隊(後改為地質三隊)二分隊在該區及宜陽、嵩縣西北部進行過以鉻為主的綜合普查找礦工作。在上宮壹帶圈出金的重砂異常。

1978—1979年,地質三隊物化探分隊以王秉仁為技術負責,在熊耳山區開展了1∶5萬水系沈積物測量。1980年交了《河南省熊耳山地區水系沈積物測量報告》。在該區圈出了上宮Au、Ag、Pb、Zn甲類異常,面積23.5平方公裏。推測深部可能賦存有壹定規模的金銀為主的多金屬礦床。

1979—1980年,地質三隊(1980年後組建為第壹地質調查隊)壹分隊以屠森為技術負責,在洛寧縣南部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測量。編有《河南省洛寧縣南部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在該區找到了含金斷裂構造帶,並圈出了金、鉛、銀Ⅰ級成礦區,指出該區是尋找金、鉛、銀,特別是金的有利地段。

1981年,第壹地質調查隊二分隊在異常區和含金地質體上,開展了1∶1萬土壤測量檢查,取得良好效果。編有《河南省熊耳山地區七裏坪—星星陰構造蝕變帶地球化學土壤測量報告》,認為是壹個典型金礦異常。

為驗證、評價上宮土壤測量異常,1982年第壹地質調查隊組建以任貴生為技術負責人的十二分隊,在該區開展地質普查找礦工作。經過1982年的地質普查找礦工作,肯定了上宮土壤異常是由壹定規模的金礦引起。初步估算黃金地質儲量為8噸,從而提供了壹個地質詳查基地。

1983—1984年,經兩年的地質詳細評價,對礦區地質、礦床地質等方面均取得了較豐富的地質資料,估算黃金地質儲量上升為近16噸。1985—1988年6月,歷時三年半,完成了礦區的勘探工作。獲得了大量的新成果,礦床規模由中型發展成為大型,並於同年9月完成了勘探報告送審稿的編制工作。

上宮金礦床是河南省地礦局第壹地質調查隊在前人提供線索的基礎上,為滿足國家黃金事業發展對金礦資源的迫切需要,應用地質-地球化學綜合手段,經過6年多的時間,在熊耳山區首次發現並探明提交的第壹個大型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不僅為河南省黃金礦山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地,而且也為在該地區及其鄰區尋找同類型金礦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宮礦床在勘探過程中,洛寧縣就開始籌建礦山。第壹地質調查隊在勘查期間,曾兩次向生產設計部門提供了較系統的地質資料,保證了礦山設計需要。

上宮金礦山壹期工程於1992年1月竣工,已建設成采選礦石250噸/日、黃金生產能力391公斤/年的礦山。二期擴建工程於1992年開始,建成後礦山規模將達到采選礦石500噸/日。

  • 上一篇:鄭州美味學院能學鍋盔嗎?
  • 下一篇:天氣預報怎麽下載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