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類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類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類

 民族舞分類

 民間舞,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並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壹種舞蹈形式。民間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系,它直接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表現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特色的民間舞蹈。在歐洲芭蕾舞劇中的民間舞蹈,壹般稱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經過舞蹈的專業加工,使其與芭蕾的風格相和諧、統壹在壹起。

 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語漢音,或譯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為唯壹的伴奏樂器,鼓手敲擊,形成復雜多變的舞調。節奏為四、六拍。舞蹈動作為五種,壹曰略吉笳,進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轉,再回身;二曰略獨南,進退均二步;三曰略獨大,踏三歲,向左轉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兩步,後舞兩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兩步,右側舞三步,再向左轉舞兩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為支點,頭、肩、手、腰、腿 、腳扭擺、甩動、踢蹬,轉體自然,常以急速逆轉形成強烈對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處處強調動作的粗獷奔放,灑脫豪邁,如狂飈林柿,飛瀑墜崖。木鼓舞所表現的是苗族祖先遷徙途中披荊斬棘,勇住直前的艱難歷程與精神。舞者多為青年男女;圍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則內外數圈,女在內,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場休憩,新來者可隨時加入。

 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於丹寨縣雅灰地區苗族村寨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狀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個音孔,壹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鳴箱內.古瓢琴既是男青年們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壹伴奏樂器.古瓢舞,壹直是圍著圓圈跳,由兩個男子拉古瓢和四個以上的姑娘壹起跳;更多的是人們圍成兩圈:年長的、小夥子們在外,手持瓢琴邊拉邊跳;姑娘在裏,踏著?踩歌堂?的舞步,時而順時針方向旋轉, 時而逆時針方向移動,兩膝蓋微帶顫動。不論舞步怎樣變化,姑娘的手始終是兩肘彎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動。舞步的變化, 是根據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節奏是2/4、3/4的不規律組合。 主要動作的名稱有跳圓、格呆(踩步)、格吊(前後左右轉)、格覽(踩二胡路聲調)、 拚 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壹,同時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樂器為銅鼓和木鼓。舞者壹般圍成圈,內圈女性,中心置壹大鼓,由壹至二人手持鼓棒擊鼓,舞者面向圈內,隨鼓點節奏,緩慢變換不同的舞步,雙手自然擺動,聞鼓而舞。鼓點節奏多為4/4、3/4拍,顯得歡快、輕松、活潑,表現了苗族人民節日祭祀祖先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

 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純自娛性酒後熱情奔放的、寓體育運動於舞蹈的形式之壹。由壹人或數人持板凳相擊為鼓點,眾人圍於外而舞。鼓點多采用4/4、3/4拍節奏,眾人時而聚攏,時而散開,且舞蹈動作較大,顯得粗獷、豪放、激揚,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氣質。

 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黔東南苗族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會,並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獨特的生活美學觀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聰明的,反之則認為沒有出息。

 ?蘆笙舞?中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圍成圓圈,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領舞,眾舞者為女性,著盛裝,舞蹈曲旋律隨領舞者而舞。舞步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場上,姑娘們頭戴閃閃發光的銀角,潔白的銀花、身穿綴滿銀飾的盛裝,隨著舞曲的變換而整齊地內外翻動,給人壹種莊重、整齊感。現代?蘆笙舞?,則揉進了漢族的?秧歌舞?、?花燈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動作,舞步靈活,舞姿清新歡快,表現了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中的內容以及豪邁淳樸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舞

 多耶是壹種大多耶舞 型的歌場對唱舞蹈。侗語?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壹領眾和的歌曲。多耶是數十上百男女青年圍在壹個場中的對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農隙時,至壹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前導之?的記載。這顯然是對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見?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著古裝的寨老領著盛裝的青年們入場後,順繞三圈,又逆場繞三圈,自然是姑娘們手牽手圍成壹個內圓圈,羅漢們圍成外圓圈,寨老坐在場中。有些地方手牽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們在?揚史號?的領唱聲中開始向右移動,每壹節拍移動壹步。唱實詞時,雙手有節奏地前後甩動,唱襯詞時,雙手和諧地向上舉起;姑娘們唱時,羅漢們自由地陪著壹同繞圈移動。姑娘們唱完時,由壹羅漢頭高呼?喲?,眾羅漢緊接?唉!?在?喲?唉?的呼聲中手牽起手,有節奏地或甩或舉向右移動,跟隨著領唱者對答姑娘們唱的歌詞中所提出的問題。

 賜魚舞

 賜魚舞是在?拾官人?活動中所跳的壹種原始漁獵舞蹈。裝扮原始人者手持壹夾著腌魚的木棍沖著看熱鬧的某壹人跳著武術性的原始舞蹈。這人就必須走進場來與原始人同舞,雙方舞到腳步、頭姿、手勢相合時,?原始人?夾的腌魚正好落到對方口中為止。這時?原始人?又去夾魚賜與另外的.人。若雙方步調不壹致,壹場賜魚舞要很久才能結束,因此。很多侗寨絕大多數青年男子都會跳這種武術性的舞蹈。

 獅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壹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三種形式。慶賀舞是舞獅隊在節慶之日舞著獅子挨門賀喜。獅子到達壹家門前,主家用竹竿舉著鞭炮鳴放迎接。獅子隨即在門前跳著喜慶舞。主人賜紅包錢,獅子以嘴含之.然後致謝。伏地叩拜,後退三步告辭。另去別家慶賀。紅獅舞是壹種場面較大的獅猴相戲舞蹈,因獅子模型的頭部為紅色而得名,由兩個人分別舞獅頭與獅身,模擬獅子翻滾跳躍等各種姿式和喜怒哀樂等各種神態。與獅子同舞喧鬧還有許多演猴子者,他們跳來跳去地圍著獅子嘻鬧,有時獅子忽而惱怒,壹口咬住壹只小猴,大猴子急忙來救,緊緊拉住小猴尾巴,其余的猴子壹個接壹個地拖著前者的尾巴連成壹長串沒命地往後拖?。紅獅舞場面熱烈,富於生活氣息。綠獅舞實質上是壹種大規模的劇烈武術表演賽。因舞獅隊所舞的獅子模型頭部是綠色的而得名。綠頭獅象征著雄性獅子。因雄獅好鬥,所以表演時隨時都有搶獅隊來搶奪獅頭。正因這樣,壹般武藝平常的舞獅隊是不敢舞著綠色雄獅頭出門表演的。綠獅在場中表演,其四方八面都有身強力壯扮演神兵天將者手持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擺開八卦陣式各自紛紛舞蹈,並隨時準備應付突然襲擊,保護雄獅,這種雄獅舞比賽今已少見有人表演。

 龍燈舞

 是正月舉行的壹種慶賀活動。舞龍身者腳步壹致,手勢諧調,與舞龍頭者動作吻合,使所舞的龍跟著龍寶進行飛舞翻騰各種動作,到各家門前慶賀。

 侗族蘆笙舞

 蘆笙舞跟笙曲壹樣多已消失,現流傳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賽場狂歡舞兩類。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現在腳步變化多樣,在笙曲由壹個音段轉到另壹個音段時,上身與頭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隨著壹個右擺的舞姿變化。這種笙舞主要是笙隊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進行曲中緩步入場的蘆笙舞蹈。蘆笙的狂歡舞蹈是在賽笙坪上舉行的大型性蘆笙舞蹈。這種蘆笙舞蹈節奏強烈,動作迅猛,感情奔放,猶如雷鳴電閃、狂風卷刮,氣氛如火,十分熱烈。

 長鼓舞

 朝鮮族和苗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畫申,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朝鮮族長鼓舞, 多為女子表演。舞蹈時由舞者將長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壹細竹鼓鞭敲擊鼓面,邊擊邊舞,十分優美。中國湖南、廣東、廣西的苗族、瑤族也很喜歡長鼓舞。舞者壹 般左手橫握小長鼓中間,上下翻轉舞動,右手隨之拍擊鼓面,也 有男舞者將大長鼓系在身前,雙手邊擊鼓,邊舞動。壹般打法分 ?文長鼓?、?武長鼓?兩種,前者動作柔和;後者動作粗狙,多表現 勞動生活。[1]

 扇子舞

 流行於朝鮮族民間的壹種舞蹈。據說流傳已近z千年,最初是單人或雙人舞,後演變為群舞。以扇子為道具,主要動作有?活陽舞?和?西蜜舞?兩種。舞者在節奏舒緩的樂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組成壹幅幅美麗的圖案,呈現出了濃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稱?白鵬(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間舞蹈,流 行於雲南紅河南岸哈尼族地區。相傳與紀念當地人們認為象征 和平和自由的白鵬有關。系壹神集體舞蹈,舞者身穿白衣,雙手 持羽毛扇,舞時揮動扇子,模仿白鴨飛翔姿態,動作優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農樂舞

 朝鮮族民間傳統舞蹈。歷史悠久,由獰獵勝利後的舞蹈演變 而來。農事開始或結束時多跳此舞。流行於延邊地區。原來朝 鮮族農村申盛行農樂隊,用小鑼召集勞動,集合以後以農樂旗引 路,壹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裏,把旗插到地頭,人們排成隊型 從事勞動。勞動中有人領唱勞動號子,按節拍***同合作;休息時, 人們圍成壹圈,在鑼和長鼓的伴奏下起舞。勞動後仍然跳舞回 村。舞時,舞者把長鼓懸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擊鼓面,右手持棍 敲擊,兩手交錯進行,邊擊邊舞,變化多端。女子舞時,手持壹把 小單鼓,舞姿歡騰優美,充滿活力。男子舞時,頭戴?象帽?,帽頂 安有長約3尺(最長的有丈余)的?象尾?紙條。轉?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壹面擊鼓,壹面用力甩動頭部,眼球滾動,優美動人, 使?象尾?繞身體旋轉,舞姿健美,風格活潑,由慢轉快,形成高 潮。伴奏樂器有長鼓、法鼓、小鑼、大鑼、瑣吶、胡笛等,舞蹈動作 變換都由小鑼指揮。

 麥西萊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麥西萊甫?是壹種最有廣泛群眾 基礎的維吾爾族歌舞。根據地城不同,?西萊甫?又分為許多種 類。以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壹帶的?多郎麥西萊甫?最負盛名。它 的音樂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種傳統民間樂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謠為內容的傳統民歌。它的舞蹈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復五六輪後,即進入娛樂階段,其內容有敬茶、對詩、 奪腰帶、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麥西萊甫?的內容壹般有六種: 即節日麥西萊甫,喜慶麥西萊甫,集體麥西萊甫,邀請麥西萊甫、 賠情麥西萊甫、和解麥西萊甫。從形式上看,有同行間輪流舉行 的麥西萊甫,有郊遊麥西萊甫,有少女、少婦之間的麥西萊甫,也 有同齡人之間冬季舉行的麥西萊甫。

 踢踏舞

 藏族民間歌舞,最初為宮廷舞。跳舞時舞姿著意於腳,腳蹬 硬底皮鞋,手臂隨腳步而動作,伴以弓腰、轉身等,依音樂節奏踢 踏而舞,並以此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橫笛、揚琴、六弦琴、銅鈴、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詞生動,曲調流暢,舞姿活 潑,節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

 阿西跳月

 亦稱?阿細跳月? 或?跳月?,彜族阿細人、撤尼人的壹種民間 舞蹈。流行於雲南彌勒、路南、滬西等彜族地區。傳說在很早以 前,阿細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壹場很大的山火,大火燒了九天 九夜。阿細人撲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滅。地面被大火燒得滾 燙,撲火的人不斷地換著腳,或單腳跳著繼續撲打,終於把大火 撲滅了。為了歡慶勝利,大家彈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時的 樣子,換著腳跳起舞來。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阿細跳月?。?跳月?是漢族人給起的名字,阿細人口H?跳?。現已成為青年男女社 交、娛樂活動的主要形式。每逢春節、火把節、國慶節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裏或草坪上,男的彈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舞。姑娘們手牽手,拉成圓圈,左右擺動, 拍掌以為節奏,旋轉而舞。主要動作是跳三步停兩拍,向前擡腳, 同時拍手和原地跳轉。舞蹈步伐剛健,節奏鮮明,踏腳擊手,旋律 優美,整個舞蹈充滿熱情歡樂的氣氛。

 孔雀舞

 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壹,已有悠久的歷史。流行於雲南省傣 族地區。傣族人民把孔雀當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 己美好的願望。民間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壹般只由壹人 或二人來跳,用象腳鼓、鋅鑼等伴奏。表演者化裝為孔雀,舞蹈動 作多為孔雀動作的 摹 擬和美化,動作矯健,形象優美,感情細膩, 舞姿姻雅。解放後經過加工提高,服裝也有改進,又增加許多新 的動作,通過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 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 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為優美。[2]

 擺手舞

 擺手舞據史書記載,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舞。西漢時,巴人的這種軍戰舞成為漢宮廷舞樂,被稱為巴諭舞。梁又復原稱,後改為鞞舞。唐初,巴諭舞列為清高樂。從漢到唐宋,巴諭舞在民間經久不衰。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之分。小擺手舞每年歲正月舉行壹次,主要是表演農事、漁獵活動。大擺手每三年舉行壹次,內容在小擺手舞的基礎上,再加上披西蘭卡普表演的軍戰舞。跳擺手舞時,要吹大土號,嗩吶、敲打鑼、鑔、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們圍成圓圈,男在外圈,女在內圈。除圓圈外,還有縱隊、?人?字形隊及各種圖案隊形。舞蹈人數不定,可自由出入。動作要求雙手擺動不過肩,膝蓋隨之伸屈、顫動,手與腳呈順邊運動。舞姿樸實,音樂節奏明快。在跳擺手舞的同時,要唱擺手歌,其歌詞有流傳久遠的固定歌詞,也有少量即興編唱的新歌詞。人們且歌且舞,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土家氣息。

 跳喪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後,鄂西土家人以跳喪、湘西土家人以打喪歌、跳牌來祭奠老人,其間所跳舞蹈,均為跳喪舞。跳喪舞以鄂西的跳喪舞最有特點。它通常為壹人在靈前擊鼓領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雙成對邊歌邊舞,跳喪者多為男子。內容有表現歷史、生產、愛情等,大都是即興自編歌詞演唱。動作多模擬飛禽走獸和人類的勞動、戰爭、常如燕兒銜泥,猛虎下山、美女梳頭。頭、手、肩、腰、胯、臂、腳齊動,還可以邊跳邊唱邊飲。主要動作要求是八字步,繞手,哈腰、曲膝、擺胯。動作誇張、古樸粗獷,有陽剛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動逼真。跳喪舞唱腔時而高昂激越,時而低沈舒緩,但整個舞蹈音樂歡暢、無悲戚感。

花鼓子

 喜慶場合和休閑時表演的壹種慶祝和娛樂性舞蹈。無伴奏,不化妝,男女雙雙上場,手持手帕、小扇對舞而歌。內容主要是歌唱愛情,歌詞可即興演唱,也有傳統的唱段如《十愛》《十想》、《探郎》、《正月裏是新春》等。整個舞蹈舞姿輕盈,配合精彩的唱詞,舞者用手作出各種滑稽的動作,氣氛活躍而熱烈。

 八寶銅鈴舞

 流行於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靈、解錢時所跳。舞者著八幅羅裙,戴鳳冠,右手持牛角號(或舞師刀),左手持銅鈴,邊舞邊吹,邊舞邊唱,還不時與圍觀者對唱。八寶銅鈴舞有兩種:坐堂與行堂。坐堂時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來完成動作,動作較少。行堂則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動作繁多。唱詞多為固定的唱詞,有餵馬、逗馬、上馬、跨鞍、奔馬、下馬、跳水坑、跑馬搖鈴、過門坎、打神堂、蓮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獷古撲。 亦稱?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間舞蹈形式之壹,流行 於海南島黎族地區。壹般在?芋念芋?(黎族傳統節日)、沃日(即 做佛)、勞動間歇或農閑的晚上舉行。舞前,人們在庭院裏,或在 曬谷場,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兩根4米長的大竹竿作墊架, 間隔為2米半左右,其上橫放4或5對3米半長的竹竿(或桿 子)作跳杠。舞時,墊架兩邊各蹲4或5人,各自雙手握住竹竿 (或桿子)的末端,有節奏地在墊架上張合擊打,敲打墊架和在頭 頂上張開合擊。使之發出響亮悅耳之聲。舞者(單人或雙人等) 趁各對竹竿(或桿子)敲打墊架或張開之瞬間,兩腳不斷替換,敏 捷地上跳下踏,前沖後躍,左轉右躲,下蹲,在避過雙竿(或雙桿) 張合擊打的各種險關,跳出各種優美動作。當壹對舞者機警靈巧 地跳過各種險關時,拍擊竹竿(或桿子)者齊呼?嘿!呵嘿!?如果 舞者跳不過各種險關,被竹竿(或桿子)挾住腳或頸部時,就會引 起眾人哄堂大笑。張合擊打和敲打墊架時,壹般分為5輪,由慢 而,決,由低而高進行。

;

  • 上一篇:什麽叫備份?備份會不會占用內存?
  • 下一篇:陽臺扶手鐵藝好還是不銹鋼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