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麽時期發明的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麽時期發明的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的筒車勝於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漢代的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壹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郁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壹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幹竹木制小筒, 有達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動主輪; 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導入渠田。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 宋以後逐漸推廣。南宋張孝祥《於湖居士集》中《竹車》詩雲: “轉此大法輪, 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功效顯著,較人、畜力翻車為優, 壹些地區沿用至今。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壹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壹。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壹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壹項重大改進。

擴展資料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橰,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鬥、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和筒車。戽鬥是用粗繩縛於木桶或笆鬥的兩邊,兩人對立各執壹繩,將河水汲入田間。

汲筒是用打通竹節之粗大竹桿,相互連接,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澗谷,引水入田。龍骨車是用連串的活節木板裝入水槽中,上面輔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溝溪河水隨板導入田中。筒車是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讓竹筒取水,流水自轉導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車的使用在安康始於南宋郭浩營田時。恒口千工堰龍口下筒車河是郭浩營田時制筒車引水入渠處,故地留“筒車河”之名。在河東岸崖壁上遺有石刻兩方,字跡雖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認出“奉檄制龍筒車”、“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樣。

後來發展的高轉筒車,王禎《農書》描繪的高轉筒車,屬於提水機械。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外形如龍骨車,其運水部件如井車,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裝壹個木輪,輪徑約四尺(明代壹尺約合0.32公尺)輪緣旁邊高、中間低,當中做出凹槽,更顯凹凸不平,以加大輪緣與竹筒的摩擦力。

下面輪子半浸水中,兩輪上用竹索相連,竹索長約壹尺,竹筒間距離約五寸,在上下兩輪之間、在上面竹索與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滿水後的重量。高轉筒車也用人力或畜力轉動上輪。

綁著竹筒的竹索是傳動件,當上輪轉動時,竹索及下輪都隨著轉動,竹筒也隨竹索上下。當竹筒下行到水中時,就兜滿水,而後隨竹索上行,到達上輪高處時,竹筒將水侵瀉到水槽內,如此循環不已。帶動連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從低水源地區取水。

南宋以來,筒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漸行推廣普及。明、清之際,安康各縣都可見到筒車。地方誌書多有記載。諸如平利壩河的筒車埡,紫陽縣的筒車溝,寧陜縣汶水河的筒車灣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尋到當年的蹤跡。在漢濱區迎風鄉黃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車風姿。它們在噴珠濺玉、澆灌農田的同時,也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靚麗風景。

  • 上一篇:別墅壹般多少平方
  • 下一篇:威客真的能賺錢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