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生命中不可或缺——重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生命中不可或缺——重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清華東門外原有壹“拾年咖啡”。這間咖啡廳有闊大的空間,木質的舊舊的桌椅,也有很多可以翻閱的書,和沒有搬遷前的萬聖書園有異曲同工之妙。整體風格上更像書吧,而不是那種有點小格調的咖啡館。

? 清華校內也有壹間“拾年咖啡”,風格迥異,空間也逼仄,但我們幾個朋友為方便計,通常會選校內的拾年聚會。可是,東門外的那間“拾年咖啡”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因為,在不多的幾次光顧中,我在這裏遇到了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 壹直很喜歡茨威格的書。可能在德語作家中,茨威格也是較早被中國讀者所熟知的。很多人知道茨威格,是從那個中篇——《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開始。以我個人來說,倒覺得他寫傳記的成就遠超過小說。文學家的傳記很難寫,怎樣算中肯評價了他的作品?又怎樣算公正再現了這些孜孜追求某種崇高境界的人的壹生?這與政治家、科學家的傳記大相徑庭,因為沒有統壹標準,所以需要傳記作者極強的鑒賞力和文字能力。茨威格從少年始就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他和弗洛伊德是好友,長於在作品中進行心理分析;更為重要的是,他年少成名,和裏爾克、羅曼.羅蘭、高爾基這些同時代人交好,換言之,他生活在那些傳主的文化環境中。這些給了他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洞察力和簡練傳神的文字結合起來,怎麽想都是文學家傳記作者的不二之選。

? 在拾年遇到那本書之前,我從不知道,他曾寫過這樣壹本書,作為和世界的告別。《昨日的世界》成書於1941年,茨威格於幾個月後在巴西自殺,時年60歲。他最後寫道:“自從操我自己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沈淪,而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也已自我毀滅之後,我在這裏比任何地方都更願意從頭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壹個人年逾六旬,再度完全重新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由於常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已經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地、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妳們在經過這漫漫長夜之後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於妳們而去了。”

? 這壹段不僅是茨威格的遺言,也是《昨日的世界》的主基調。

? 很感謝拾年,把那套《昨日的世界》賣給了我,否則那天肯定寢食難安。上下兩冊,幾乎是壹口氣讀完的。那時,我以為自己已經讀懂了,昨日的世界越輝煌,越溫情,現實就顯得越殘酷。就像我們在沈沈黑夜裏回想黎明的光,回想黃昏夕陽西下時那最後壹抹紅,最後壹縷光。但我沒明白壹點,那時,我還未讀過壹戰史和二戰史,就像聽壹個舊時代的人講了壹個故事,而我對那個舊時代是壹無所知的,所以以為他講了舊時代,其實,這只是他眼裏的舊時代。事實是唯壹的,事實的映像卻有千百種,為什麽在這個人眼裏事實呈現出這樣而不是那樣,才解釋了壹切。《昨日的世界》不是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的寫實,而是茨威格眼裏的歐洲,茨威格眼裏的戰爭,茨威格眼中“昨日的世界”。

? 茨威格出身奧地利猶太富裕家庭,就像他說的,猶太家庭在富裕兩三代之後,很難保持追求金錢的沖動,而會轉向音樂、文學等藝術領域。在他成長的年代中,富裕的猶太人以培養出詩人、劇作家和音樂家為榮。所以,他順理成章地專心讀書,並先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和柏林大學。但是,他對文學的興趣和追求遠在追求學歷之上,他不認為學校可以提供他所需要的文學創造的空間。從中學起,他就致力於詩的創作,並在維也納大學期間由著名出版社發行了他的詩集;26歲,他的劇作已經被柏林皇家劇院接受。他在讀書期間就開始了歐洲大陸的遊歷,結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藝術家,並和他們成為密友。巴黎成為他的第二故鄉,文學和藝術的故鄉。在此期間,他翻譯了大量的詩作,他的翻譯才華受到廣泛認可。

? 就在他作為青年作家名聲鵲起的時候,1914年,他33歲,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壹戰和丘吉爾寫的壹戰,是完全不同的。丘吉爾的壹戰史,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法國戰場幾乎是砧板的代名詞,壹批又壹批的青壯年在這裏流血、犧牲。這也是二戰法國淪陷後就投降的直觀原因,這個國家已經經不起將自己的子弟送上充滿死亡的戰場,不管這戰爭以何為名。茨威格的回憶錄裏,沒有壹戰這樣血腥的場面,因為他沒有上戰場。他和很多清醒的人壹樣,知道這戰爭是愚蠢的,所以他以自己遐邇聞名的文字能力成為文職人員,後來去了中立區瑞士,和羅曼.羅蘭等作家壹道,投身反戰運動。就這樣,他毫發無傷地經歷了壹戰。

? 壹戰和二戰之間,是茨威格創作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他居住於德奧邊境的薩爾茨堡的大房子裏。他推翻了壹戰前的創作風格,壹戰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沒有再版過。我們現在看到的茨威格的作品,大多數是薩爾茨堡時期的著作。他的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最風雅的所在。他的書大量被譯成各國文字(據他說,那時我們國內就有他作品的中譯本),版稅源源而來,甚至能支撐他收集藝術家、文學家手稿的昂貴收藏成本。他不僅是成名作家,而且是生時就被認可的成名作家,很多作家經歷的默默無聞、窮愁潦倒都沒有降臨到他身上。他那時生活得優裕,快樂,又在創作的高峰期。所以,壹戰後戰敗國重建面臨的千瘡百孔與他並無太大關系。1931年,他50歲生日,按照德語世界傳統,全社會都會為作家慶祝50歲生日,他當然會有這份榮光,郵差把成袋賀電和賀信送到他家裏。壹個作家生時的尊榮和富裕,要靠造物怎樣的成全才能得到啊,歌德是這樣的幸運者,茨威格也是。

? 茨威格的厄運不是始於二戰,而是始於希特勒上臺。希特勒1933年攫取德國政權,1934年,茨威格的書已經在德國被禁,哪怕是和著名的施特勞斯合作的劇作,也被禁演,就因為他的猶太人身份。茨威格可能在作家中是少見的能清楚判斷時事的,他離開薩爾茨堡時情況並不算太壞,來得及從容處理自己的財產,短短幾年之後,從德國和奧地利出逃的猶太人只能淪為赤貧。他甚至沒有選擇最摯愛的巴黎作為落腳之地,而是去了陌生的、沒有朋友的英國,後從英國去了戰火燒不到的巴西。這些以事後的角度看,他幾乎做了最完美的安排。如果那個年代有能從厄運中逃脫的猶太人,茨威格的境遇在那些人中算好的,因為他的書在德語世界之外亦有發行,所以依然可以支撐他的生活。

? 可是,他已經不願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就像他自己闡述的理由:“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他並沒有喪失財產和安全到無法維生的程度,但是他的自由確實遭到了無情的踐踏。他被祖國驅逐,以母語寫就的作品在德語世界被封禁,作為壹個作家,以文字和創造維生的作家,他已經不能呼吸。我們可以在丘吉爾的作品中看到活生生的流血和犧牲;在茨威格的書裏,我們看到被扼住的自由呼吸。茨威格沒有說,但分明做了壹件事:“不自由,毋寧死”。相比起肉身的遭遇,精神的自由更可貴。

? 所以,《昨日的世界》不是反映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歷史和現實的書,而是精神的絕唱;是茨威格眼中隕落的世界,而不是常人眼中的戰爭和事實。也許,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解讀,我們才更能看清精神世界不能承受之重,才能更理解茨威格是個怎樣的作家,怎樣的人。

《昨日的世界》結尾,茨威格寫道:“可是不管怎麽說,每壹個影子畢竟還是光明的產兒,而且只有經歷過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戰爭、興盛和衰敗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過。”茨威格確實經歷了這樣的壹生,最後,以此身殉了精神的自由。

? 世上有很多不同的生存邏輯,可能源自於文化,可能源自於個人追求。昨晚早睡,淩晨時醒來,想起茨威格的選擇,也許,人生是壹個不得不輕裝前進的過程,年輕時以為自己可以帶很多上路,後來,時間的有限性讓空間也有了局限,這時才意識到,只能選有限的幾樣,有時甚至只能選壹樣。這時候才看出了什麽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才看出了壹個人到底是誰。幸運的人可能壹生也沒有受到這樣的考驗,而有的人,就必須面臨這樣的選擇。這樣的人歷史上記載下來的也有很多,像明代的楊繼盛,像現代的秋瑾。名單很長。茨威格是其中之壹。這是對自我的定義,也是最終完成的自畫像。不管這幅自畫像是否會被懸掛於藝術或者歷史的殿堂中,至少他們在人類的殿堂中,會永遠閃閃發光。也許這才是茨威格說的那個境界:人類群星閃耀時。

  • 上一篇:青春痘疤怎麽消除?去痘疤的方法
  • 下一篇:翻譯下ansys命令流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