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電影《天才少女》——孩子不是需要父母操縱的機器

電影《天才少女》——孩子不是需要父母操縱的機器

1

這部電影講的是壹個智商超常的七歲小女孩瑪麗,在同齡孩子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她已經在自己研究微分方程,所以她在學校顯得格格不入,自己也不喜歡學校。

瑪麗跟舅舅弗蘭克生活在壹起,不知道誰是父親,母親黛安在她剛出生不久就自殺身亡,弗蘭克雖然沒有穩定工作,不過他們兩個壹直像朋友壹樣和睦相處。

直到有壹天,小女孩的外婆伊芙琳出現了。

伊芙琳發現了瑪麗的數學天分,認為不能浪費,必須像孩子的媽媽壹樣投身於數學的研究當中。在和弗蘭克商討讓瑪麗跟她壹起生活失敗之後,伊芙琳請來律師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因為弗蘭克沒有穩定職業,也曾經因為暴力被拘留,他敗訴了。

之後,瑪麗跟著外婆伊芙琳整天研究數學,同時也因為弗蘭克最後放棄自己而感到傷心不已。

弗蘭克其實並不是沒有能力才成為沒有正當職業的人。

他也和他的姐姐,也就是孩子的媽媽壹樣,智商過人,只不過想要反抗母親操縱他們的人生,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電影的最後,弗蘭克因為太想念瑪麗,所以鼓起勇氣找到他的母親,控訴她不能像操縱他姐姐的人生那樣,安排瑪麗的人生。他認為瑪麗雖然智商過人,但是仍然需要體驗平常人的人生樂趣,而不是過著除了研究數學以外還是研究數學的枯燥人生。

弗蘭克把壹條數學方程式的證明過程交給了他母親,告訴母親是姐姐交代要在母親去世之後才公布於世的,而證明那條方程式是母親為姐姐設下的人生目標。

伊芙琳終於在痛苦中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2

電影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未出現的瑪麗的母親——黛安。

壹個只出現在照片上的女人。

壹個選擇了在剛生完孩子的就結束自己27歲生命的年輕女子。

壹個終生投身於研究壹個數學方程的數學家。

電影的剛開始壹直沒有告訴我們她為什麽要自殺,壹個前途無量的數學家為什麽會自殺,難道是因為男朋友拋棄了她和孩子嗎?

電影裏伊芙琳對於女兒的離去和未證明的數學定理感到遺憾,她認為自己的外孫女可以繼承女兒未竟的事業。

可是兒子弗蘭克用事實告訴她,黛安早在去世之前就已經證明了定理。即使已經證明了,她還是不願意母親知道,甚至是希望母親活著的時候永遠都不知道。

這個時候,我們把電影裏面所有的細節串起來,終於知道黛安自殺的原因了。

黛安從小就在數學方面展現了極大的天分,用她母親的話來說,十億人才會出現壹個這樣的天才。

於是,黛安從小就被母親安排了學習數學的道路,被告知證明壹個壹直沒有被證明的方程是她的人生目標。

這個目標其實是伊芙琳自己當年的遺憾。因為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研究數學的,只不過後來結婚生子,也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放棄了數學。

所以她希望女兒,到後來希望自己的外孫女完成自己的夢想。

除了研究數學,她沒有經歷其他同齡人的樂趣,沒有參加體育活動,沒有同齡朋友,甚至唯壹壹次的初戀也被母親以強硬的手段解決了。

黛安過去的每壹張照片,要麽是獨照,要麽是和母親的合照。這對於壹個小女孩的成長軌跡來說太不正常了,可是伊芙琳覺得她的女兒如此特別,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來體驗平凡的人生,她女兒註定要過特別偉大的人生。

她很孤獨,盡管母親壹直陪在她的身邊。她除了數學之外的任何意願都會被母親否定。她的母親並不是母親,因為她給予的不是給孩子純粹的愛,而是用愛的名義操縱自己的人生。

當她完成了母親為她設定的人生目標之後,她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做什麽。

她覺得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已經結束了,可是她又非常不甘心母親因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興。

她要用結束自己的生命和掩蓋她已經成功證明定理的方式進行她唯壹壹次也是最大壹次的反抗。

3

黛安的壹生是悲劇的。壹直按照母親的意願活著的她,並不是心甘情願接受安排的,只是她後來采用了最激烈的方式來反抗,未婚生子和自殺。

她確實給她的母親以沈重的打擊了,可是她母親壹直沒有真正明白她的反叛的根本原因。

她的母親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她認為女兒之所以自殺是因為黛安太軟弱。她也認為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軟弱,問題多。

總之,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

4

作為壹名母親,擁有的權利和力量對於壹個弱小的孩子來說是無法抗拒的,為了生存孩子會選擇服從。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他才慢慢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這樣我們就認為孩子變得叛逆。

很多父母評價壹個孩子是否好孩子的標準是:是否聽話。

聽父母的話的就是好孩子,不聽父母話的就不是。

父母的話成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

然而父母的觀念就是正確的嗎?父母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即使跟父母的觀念不壹致,是不是就代表不正確呢?

難道就沒有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嗎?

有的,有兩種。壹種是已經習慣聽從父母的安排,不曾想過反叛的孩子。壹種是在被父母尊重和民主對待的孩子,因為他不需要反叛。

當我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孩子的不聽話是真的做壞事,還是只是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動呢?

電影的最後,瑪麗又回到了舅舅弗蘭克的身邊,繼續和弗蘭克壹起生活。瑪麗在大學裏和大學生們壹起學習,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放學之後會和同齡的夥伴壹起玩耍,擁有了自己的朋友。而且,瑪麗還是和以前壹樣,和舅舅平等地談論人生的各種問題。

5

舅舅弗蘭克和瑪麗的相處有三幕讓我印象深刻。

第壹幕是夕陽下,他們壹邊玩耍,壹邊討論關於信仰的話題。弗蘭克表達自己的看法,不過也強調只是自己的看法,並不要求瑪麗接受,瑪麗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幕是弗蘭克和瑪麗發生爭吵,但是過錯方是弗蘭克。弗蘭克在冷靜以後發現自己的沖動傷害了瑪麗,所以他立刻真誠地跟瑪麗道歉,希望能夠得到瑪麗的原諒。

第三幕是瑪麗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對她沒有任何的關心而感到非常傷心。

弗蘭克帶瑪麗到醫院產房的門口,陪著陌生的孕婦的家人等待新生命的降臨。在產房外的家人得知孩子順利誕生的喜悅和感動也感染了瑪麗,弗蘭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瑪麗,瑪麗的出生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於那些人的喜悅。

瑪麗的母親是不幸的,因為她用了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報復自己的母親。

瑪麗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懂得尊重她的家人。

當我們把孩子也當作平等的人去對待,或者直接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妳會發現,妳不會去操控朋友的人生,不會強迫朋友,因為妳這麽做就會失去這個朋友。

孩子其實也壹樣。

把孩子當作朋友來對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困難的。

因為作為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可是好不好的標準如果都來自於父母自己,而不參考孩子自己的意見,甚至孩子長大了做什麽工作,跟什麽人結婚,生幾個孩子等等決定,都要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那孩子終究只是變成了父母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因為父母希望自己在自己和世人眼裏是成功的父母,所以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電影裏的三幕弗蘭克和瑪麗相處的場景其實已經告訴我們要怎麽做了。

第壹,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鼓勵孩子自己獨立思考。

第二,成人也會犯錯,我們教育孩子知錯就改,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第三,愛孩子不是掛在嘴邊就可以,也不是我們認為是愛就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不是父母實現自己理想的繼承者,不是需要被操縱的機器人。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是可以擁有自我選擇權利的人。他們的人生我們可以支持,可以引導,唯獨不可以的是控制。

  • 上一篇:大學生聯盟能入團嗎
  • 下一篇:中文翻譯英文的軟件免費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