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有尋字的文言文

有尋字的文言文

1. 古文中尋字的用法

尋,繹理也。——《說文》。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尋,長也。周官之法,度廣為尋。——《方言壹》

是尋是尺。——《詩·魯頌·閟宮》。傳:“八尺曰尋。”

舒肘知尋。——《大戴禮記·主言》

度尋舒兩肱也。——《小爾雅》

蹄間三尋。——《史記·張儀傳》。索隱:“七尺曰尋。按,程氏瑤田雲,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巧,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

爭尋常以盡其民。——《左傳·成公十二年》

無尋尺之祿。——《國語·晉語》

千尋鐵鎖沈江底。——《三國演義》

深逾尋丈。——[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2. 尋 字初中文言文中有哪幾種意思啊,要有例句

名詞義:

1、會意字。從工口從又(彐)寸。本義:中國古代的壹種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尋,繹理也。——《說文》。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尋,長也。周官之法,度廣為尋。——《方言壹》

是尋是尺。——《詩·魯頌·閟宮》。傳:“八尺曰尋。”

舒肘知尋。——《大戴禮記·主言》

度尋舒兩肱也。——《小爾雅》

蹄間三尋。——《史記·張儀傳》。索隱:“七尺曰尋。按,程氏瑤田雲,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巧,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

爭尋常以盡其民。——《左傳·成公十二年》

無尋尺之祿。——《國語·晉語》

千尋鐵鎖沈江底。——《三國演義》

深逾尋丈。——[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動詞義:

1、尋找。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尋向所誌。——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視其側。——《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尋其方面。——《後漢書·張衡傳》

2、探究;研究;推求。

壹壹皆可尋其源。——蘇軾《王維吳道子畫》

3、用。

尋,用也。——《小爾雅》

日尋幹戈。——《左傳·昭公元年》

將尋斧柯。——《孔子家語·觀周》

尋網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國演義》

三年將尋師焉。——《左傳·僖公五年》

4、繼續。

及武侯死後,夫人尋逝,臨終遺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三國演義》

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譚嗣同《思篇》

5、討伐;派兵去鎮壓。

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國語·周語》

6、追逐。

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漢· 張衡《西京賦》

7、通“燖”。用熱水脫毛。

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公羊傳·成公三年》

副詞義:

1、經常;時常。

2、頃刻;不久。

未果,尋病終。——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移刑部。——清· 張廷玉《明史》

帝尋被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尋遣丞請還。——《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介詞義:

1、沿著;順著。

紹遂尋山北行。——《後漢書》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唐· 李白《東魯門泛舟》

3. 尋文言文字體

壹.陋室銘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著名的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素:不加裝飾的,樸素 3.何陋之有 何:疑問代詞,表詢問。

相當於“什麽” 4.無案牘之勞形 形:身體,形體 5.孔子雲:“何陋之有?” 雲:說 6.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淵博的學者 7.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白丁:平民,這裏指無學問的人 二.愛蓮說 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觀:看,觀賞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眾:眾人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鮮:少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三.橘逾淮為枳 1.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病:辱 2.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 請:請允許我做某事 3.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取:招致,獲得 4.晏子將使楚 使:出使 5.生於淮北則為枳 為:變為 6.橘生淮南則為橘 為:是 7.水土異也 異:不同,不同的 8.酒酣,吏二縛壹人詣王 詣:到……去(見) 9.王曰:“何坐?”曰:“坐盜。” 坐:犯……罪 10.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善:善於,擅長 1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生:草木生長 12.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 生:生存 13.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實:果實 1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使:致使,讓 四.傷仲永 15.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觀:觀賞,看 16.明道中,從先人還家 還:返回 17.於舅家見之 見:看見 18.仲永生五年,為嘗識書具 具:器具 19.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名:名字 20.忽啼求之 求:乞求,請求 21.仲永生五年,為嘗識書具 生:出生 22.不使學 使:讓 2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為:作為 24.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異:驚奇,奇怪 25.泯然眾人矣 眾:普通的,壹般的 五.周處 1.並皆冒犯百姓 犯:侵犯 2.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處與之俱 俱:在壹起 3.且人患誌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名:名聲 4.兇強俠氣,為鄉裏所患 強:強悍 5.或說處殺虎斬蛟 說:勸說,說服 6.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修:提高修養 7.乃入吳尋二陸 尋:尋找 8.實冀三橫唯余其壹 余:剩下 9.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雲:說 10.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遂:終於 11.何憂令名不彰邪 何:副詞。

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麽” 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間:中間,期間 2.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推舉,推薦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慮:思想,心思,意念 4.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任:責任 5.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國內 6.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使……活 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亡:滅亡 8.行拂亂其所為 為:作為 9. 行拂亂其所為 行:做 1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11.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知:知道,懂得,明白 1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作:奮發,振作 1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於:介詞。

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七.賣油翁 1.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當:處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侯 2.乃取壹葫蘆置於地 取:拿 3.睨之,久而不去 去:離開 4.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釋:放下 5.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善:善於 6.汝亦知射乎 知:懂得 7.見其發失十中八九 其:代詞。可譯為“他” 八.核舟記 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比:挨著,並列 2.通計壹舟,為人五 計:計算 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挑選,選擇 4.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居:坐 5.罔不因是象形,各具情態 具:具有 6.佛印絕類彌勒 類:像 7.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啟:打開 8.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類似,像 9.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 為:雕刻 10.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為:是 1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狹:窄,寬度小 12.罔不因是象形 形:形狀 13.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興:興起,建立 1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修:長 15.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徐:緩緩,緩慢 16.高可二黍許 許:表約數,上下 17.嘗貽余核舟壹 貽:贈送 18..其船背稍夷 夷:平坦 1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盈:滿,充滿 20.蓋大蘇泛赤壁雲 雲:句末語氣詞 21.又用篆章壹 章:印章 22..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足:腳 23.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清:清爽 2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 望:對著 九.黔之驢 1.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計:盤算,謀劃 2.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間:中間 3.驢不勝怒,蹄之 勝:能承受,能承擔 4.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異:與眾不同,奇特 5.技止此耳 止:只是,只,僅僅 6.豈其鬼耶 其:副詞,放在句中,表示測度的語氣。

可譯為“難道” 十.黠鼠賦 1.擾龍伐蛟,登龜狩麟。 伐:刺殺,擊 2.卒見使於壹鼠,墮此蟲之計中 計:計謀,策略 3.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 見:表示被動 4.舉燭而索,中有死鼠 舉:舉起,擡起 5.是方嚙也,而遽死也 遽:立即 6.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求:希望謀求 7.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 去:離開,離去 8.吾聞有生,莫智於人 生:生命 9.使童子燭之,有囊中空 使:命令 10.向為何聲,豈其貴耶 為:是 11.向為何聲,豈其貴耶 向:以前,原來 12.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形:形狀 13.既止復作 止:停止 14.拊床而止之 止:阻止 15.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 致:招引 16.覆而出之,墮地而走 走:逃跑 17.卒見使於壹鼠,墮此蟲之計中 卒:終於,最後 18.拊床而止之,既。

4. 尋文言文 通假字10個

畔:通“叛”;背叛,離開。動詞。“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動詞。“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旁:通“傍”依附。接近。動詞。“吾靈尚依旁汝也。“

矉:同“顰”;皺眉頭。動詞。“西施病心而矉其裏。

齊:同“劑”;量詞,例句中為名詞。“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蘄:同“祈”;求。動詞。“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

契:同“鍥”;刻,動詞。“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

繈:同“繈";嬰兒的被子,如現在的包袱。名詞。“則人物歸亡,繈至而輻湊。”

躈:同“噭”;壹說是 *** 。名詞。牛羊蹄躈各以千計。”

禽:通“擒”捕捉。動詞。“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捕捉。動詞。“陰知奸黨名姓,壹時收禽。。

詘:同“屈”;彎曲。動詞。“詘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去:同“弆”;藏。動詞。“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卻:同“卻”,退。“大軍卻,離城三裏止營。”

郤:同“隙”;空隙。名詞。“依乎天理,批大卻

闕:通“缺”;缺點。名詞。“必能裨補闕漏”

輮:通“揉”;使……彎曲。動詞。“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蒻:同“箬”,箬竹。名詞。“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善:通“繕”;修治,拭擦。動詞。“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

沈:同“沈”:程度深。副詞。“沈醉不知歸路。”

沈:同“沈”;形容暮靄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裏煙波,暮沈沈楚天闊。”

生:同“性”資質,稟賦。名詞。“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聲:通“伸”;陳述,說明。動詞。“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識:通“誌”,標誌,記號。名詞“出珠授之,封識宛然。”

識:通“誌”;記住。動詞。“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誌”;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食:同“飼”;餵。動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矢:同“屎”;糞便。名詞。“然與

式:通“拭”;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名詞兵車不式。

逝:通“誓”;發誓。動詞。“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受:同“授”給,與。動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詞。“宰夫顧熊蟠不孰,殺之,”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說:同“說高興,愉快。形容詞。“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說:同“悅;高興。形容詞。:“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說:同“悅”;愉快。高興。形容詞。“而民說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秦王不說。”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詞。“死者太半。”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獵。動詞。“今王田獵於此。”

帖:同“貼”;用標簽標出。動詞。“不用,則以紙帖之。”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塗:同“途”,道路。名詞。“失迷塗知返,往哲是與”

5. 尋子勸學文言文翻譯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壹,火就燥也,平地若壹,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壹兮。

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壹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壹之也。

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編輯本段]譯文 戰國.荀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

  • 上一篇:如何準確定位光纜線路故障的位置
  • 下一篇:如何海淘呢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