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因特網是在具體哪壹年誕生的?

因特網是在具體哪壹年誕生的?

因特網的歷史發展和現狀 www.busf.cn

這個網絡在不長的時間裏迅速發展成壹個全球性網絡的根本原因以及進壹步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因特網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網絡。自80年代以來,它的應用已從軍事、科研與學術領域進入商業、傳 播和娛樂等領域,並於90年代成為發展最快的傳播媒介。

因特網是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壹個用相同語言傳播信息的全球性計算機網 絡。成功連接兩臺計算機的關鍵是它們必須使用相同的語言,即數字語言表達。協議是這個數字語言的各種變 化了的形式。當發送與接收某個信息的計算機使用相同協議時,就可以***同擁有這個信息。①最簡單的計算機 網絡是將兩臺計算機連接起來,而復雜的計算機網絡可以把不同地點和不同用途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不同 範圍的網絡互聯。因特網是壹個全球性網絡,它使計算機和通信領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由於因特網的歷 史發展比較獨特,涉及技術、管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而且壹直處於迅速的發展之中,因此很難對它下壹個比 較明確的定義。壹般來講,因特網是采用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互聯協議(TCP/IP) 實現網絡互聯,在功能上 可以看成是壹個彼此合作的大型虛擬網絡。

因特網的產生

信息資源***享的理想 對於因特網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壹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誌著因特網的誕生。另壹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絡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因特網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因特網的產生不是壹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享理想 不斷追求的壹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因特網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壹些時候。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壹個又壹個重要進展為因特網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壹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 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 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範圍的網絡互聯和信息資源***享。

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②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壹文③中提出了“巨型網絡”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壹個全球範圍內 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絡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因特網。利 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壹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壹網絡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壹網絡概念的進壹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包交換理論 因特網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美國麻 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壹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 的第壹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絡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幹信息包傳送。每壹個包就像壹個信封,其中 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壹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絡可以使多臺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壹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絡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壹步。另壹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

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 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

軍用計算機網絡ARPAnet 因特網是在軍用計算機網絡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RPAnet是計算機網絡 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壹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壹些大學於60年代末***同開發的實驗性網絡。④美國 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壹個集中式管理的網絡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壹個可以不依靠單壹“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絡,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絡中的某壹部 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絡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 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 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ARPAnet的進壹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 捷的通信渠道。

這個網絡最初只連接了4臺主機。1970年網絡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絡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壹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 這是這個新網絡技術首次公開露面。⑤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

關於開放的網絡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絡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

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絡發展成實用性網絡時, 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1982年,

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絡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 這是首次明確“因特網”是壹個互聯的網絡集合。⑥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裏,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數據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絡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壹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絡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因特網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壹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絡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壹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

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壹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絡、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壹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壹些國家和地區聯網。 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絡的發展。1992年,幾個因特網組 織合並,成立因特網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絡從軍用通信網絡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 學術研究和教育網絡,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因特網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裏程 碑。⑦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壹個可以獲得因特網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因特網協議被 采用,使每壹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壹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絡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因特網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因特網” 壹詞指這個網絡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服務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壹詞指利用這個 網絡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

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臺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因特網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10月24日,聯邦網絡委員會(FNC )通過了 壹項決議,對因特網作出了這樣的界定:“因特網”是全球性信息系統,(1)在邏輯上由壹個以網際互聯協議 (IP )及其延伸的協議為基礎的全球唯壹的地址空間連接起來;(2 )能夠支持使用傳輸控制協議和國際互聯 協議(TCP/IP)及其延伸協議,或其他IP 兼容協議的通信;(3 )借助通信和相關基礎設施公開或不公開地 提供利用或獲取高層次服務的機會。⑧這也許是迄今對因特網作出的壹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信息高速公路 在討論因特網的發展時,不能不涉及人們經常談論的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國政府提 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計劃(NII),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它很快在世界各國引起 強烈反響,許多國家相繼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信息高速公路是錯綜復雜的互聯網絡,它不僅僅是 主要站點間的網絡互聯系統,而且將使所有通信網絡和設施,例如、電話、傳真機、計算機、數據庫、有線電 視、計算機網絡、打印機、衛星、光纜等相互連接,從而使公眾、企業、圖書館、政府和非政府部門普遍從中 受益。⑨

信息高速公路實際上是對這種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壹種形象比喻。當人們試圖對其進行描述或討論時,經 常引用因特網。然而由於因特網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特定的主要用戶群以及使用這個網絡需要具備壹定的計 算機技能和大量的計算機設施,因此無論從網絡的規模、使用的普遍性和便利程度來看,因特網都無法與即將 出現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提並論,充其量只是它的壹個雛形。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數字化使文 字、圖像和聲音的區分變得模糊,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特點。它將對管理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信息高速公 路的提出可以說為因特網的發展展示了新的廣闊前景。

因特網的特點

因特網的優勢 因特網有許多鮮明的特點,例如高度的開放性、分散性和自主性,它們使因特網顯示出許 多其他網絡難以比擬的優勢,使其能夠在不長的時間裏取得驚人發展。因特網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開放的網絡結構:這是因特網的核心技術思想。根據這個思想,任何網絡類型、技術選擇和活動範圍均不 受特定網絡結構的支配,而且可以通過“網絡互聯結構”與其他網絡連接。在此之前只有端對端線路連接的網 絡互聯方法。這種開放的網絡結構使因特網不僅成為壹個新型的通信工具,而且是壹個活的實驗室,可以用來 進行新的通信設計和試驗、觀察其存在的問題以及研究和發展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萬維網的出現便是壹例。

統壹的網絡互聯標準:因特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所采用的傳輸控制協議和網際互聯協議(TPC/ IP)。TCP/IP是因特網實現不同網絡互聯的標準,也是因特網所采用的數據交換協議的統稱。TPC /IP采用包 交換技術,從而成功地解決了不同硬件平臺、不同網絡產品和不同操作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問題,是網絡技術的 壹個重大進步。任何計算機只要采用TCP/IP協議與因特網中的任何壹臺主機通信, 都可以成為因特網的壹部 分。這種大規模的網絡互聯為實現自由地選擇利用各種網絡服務和進行全球範圍的信息檢索創造了條件。

分散化的管理:因特網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人“擁有”它。這個超級網絡實際上是壹個由眾多網絡組成的 “網際網”,沒有任何組織和機構能對它進行集中式管理和統壹規劃。與其他傳統網絡(如廣播網)的不同之 處在於,因特網是用戶驅動型網絡。用戶是因特網的使用者和服務對象,也是它的開發者和服務提供者。因此 因特網的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用戶對它的支持,它的主要經費來源也存在於這個網絡的外部環境中。⑩這是這 個網絡的財富和活力的源泉。

靈活的服務方式:確切地說,因特網的用戶不是個人而是利用網絡提供服務的組織。大多數用戶必須通過 服務提供者的中間作用才能獲得利用因特網的機會。這些服務提供者屬於公司或地區性網絡,它們在更高層次 上與國家網相連,而只有在國家級網絡上因特網的管理才起作用。這種結構極大地增加了因特網服務的靈活性 ,各種高級服務方式和友好的用戶界面因此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可以幫助用戶在因特網的信息海洋中遨遊,自 由地獲取信息。

支持多種交流模式:因特網將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融為壹體,因而同時具有出版和交流的 功能。它可以支持壹對壹、壹對多、多對多等多種交流模式,而且可以用來交替地“說”和“聽”。這種不斷 地從“出版模式”向“私人通信模式”的轉變,密切了不同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可以就許多不同的 主題進行討論,這是利用傳統媒介所無法實現的。

豐富的信息資源:因特網上有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從烹飪技巧、體育賽事、股市行情、新聞報道,到科 研領域的最新文獻、數據、圖表、計算機軟件以及天文觀測照片等無所不有。此外,全世界為數眾多的圖書館 和研究機構將其館藏目錄通過因特網對外界開放,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這些館藏文獻。目前因特網上的館 藏文獻主要包括圖書館目錄、參考工具書、文獻索引、全文資料、多媒體信息和計算機軟件等。

低廉的服務費用:因特網的運行費用與商業電信公司提供的類似服務費用相比偏低。由於這個網絡在很大 程度上利用從地區、國家或國際電信公司租用的專門線路進行信息傳播,因此在向用戶提供服務時,可以不受 持續的時間或大量信息使用費用的限制。到目前為止,因特網上的大部分服務實際上都是免費的。

因特網的不足 因特網的內在特點和當前技術方面的局限也使這個網絡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 表現在隨著因特網用戶的增加,網絡出現超負荷現象,網絡管理遇到壹系列困難和由此引起壹些負面社會影響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註,並且正在尋求解決的辦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網絡安全和知識產權 。

網絡安全:用戶對因特網的利用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甚至可以避開國家和地方法律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因而容易被壹些人濫用來進行某些非法活動。例如,用戶的口令和密碼被居心叵測的人獲悉和盜用,使個人 隱私權受到侵犯或造成國家機密的泄露;大量跨國交易在網上進行,引起巨額關稅流失;制造網絡“病毒”, 使大量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這些問題隨著因特網用戶的迅速增多而變得日趨嚴重,對用戶行為的管理正在變 得越來越困難。網絡環境中的安全問題已成為網絡技術進壹步發展的壹個關鍵問題,並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 註。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限於技術方面,而且涉及社會和法律等多種因素,需要采取多種手段綜合治理,尤 其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壹些技術手段還不盡完善,或因 種種原因難以推廣;有關的立法仍處於探討階段。信息借助於互聯網絡已超越國界,在國際範圍內流動,而有 關法律、法規往往只在規定的管轄範圍內起作用,這是當前因特網管理中面臨的壹個主要矛盾。

知識產權:因特網上大量信息和服務被任意免費使用也引起了有關知識產權的問題。由於因特網是在專用 通信基礎設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存在使用的直接成本,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免費奉 送。人們廣泛地、自由地利用這些服務不僅出於職業原因,而且越來越多地為了私人目的。這使這些信息和服 務提供者的權益受到嚴重忽視。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解決,將會影響整個網絡的正常運行。

除此之外,因特網也存在其他壹些不足,例如存在著域名的非法搶註和國際域名分配的獨家壟斷傾向;網 上信息資源的分散化存儲和管理,給用戶檢索造成的困難;以及壹些非法有害內容的大量傳播也是當前許多國 家比較關心的問題。

這壹切說明,因特網的發展與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壹樣,都具有兩面性,需要人們在充分利用它的優 勢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或避免它的不足。既要盡快提高其信息傳輸的速度,又要註意從法律上加以規範 、技術上加強管理,使之更好地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

因特網的發展趨勢

不斷開拓服務領域、增加服務項目,使社會的信息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是因特網發展的重要方面。對用戶個 人而言,因特網已發展了多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其中Telnet,FTP,Archie,E-mail,Gopher,WAIS,IRC和WW W是最基本的和得到廣泛利用的服務。

因特網自80年代末以來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1987年與因特網連接的主機接近3萬臺,1989年突破10萬臺, 1992年突破100萬臺,到1998年突破3000萬臺。近十年來與因特網連接的主機增加了300倍。 ⑾與因特網連接的 國家和地區也已從1991年的31個增加到1998年171個。 對其用戶的數量已難以有精確的統計,據國際電信聯盟 估計,1996年因特網的用戶已超過1600萬,其使用者達到6000萬人。目前,全球因特網的用戶已超過1億。 美 國商業部最近在壹份題為《新興的數字經濟》的報告中推斷,因特網的通信量已達到每100天翻壹番。 因特網 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在它之前的所有技術。

因特網當前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它的全球化、商業化和新壹代網絡的開發上。

全球化 全球化是自90年代以來因特網發展的壹個明顯趨勢。與因特網連接的國家迅速增多,不僅包括發 達國家,也包括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這種全球性的網絡互聯使壹個國家很容易通過網絡與外界聯系起來, 不同地域的界限將變得模糊。這壹全球化趨勢已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如果不通過網絡與外界聯系起來, 有可能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處於劣勢。盡管如此,由於技術、資金、文化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因特網用 戶在全世界的分布還不均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從1996年的情況來看,60%以上的因 特網用戶在北美洲,22%的用戶在歐洲,而占世界人口絕大部分的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只擁有不到20%的用 戶。

商業化 商業化,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是近年來因特網發展的另壹個引人註目的現象,盡管出現的時間 不長,但已呈現出壹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這種發展勢頭和所產生的影響是人們始料未及的。目前,電子商務活 動主要包括企業間的商品購銷、廣告宣傳、研究開發、人事管理、金融業務、商業文件傳遞以及處理與顧客的 關系等。由於電子商務能利用有限資源、加快商業周期循環、節省時間、降低成本,創造較高利潤,因而受到 商界歡迎。除了直接從因特網創造收益外,電子商務正在對廣泛得多的領域產生間接影響,表現在通過不斷開 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使許多部門,尤其是旅遊、保險、直接零售、電子出 版等部門發生巨大變革,並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機會。與此同時,出現了壹批主要提供因特網服務的企 業,它們利用這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開展各種商業性活動。這種商業化應用極大地擴大了因特網的服務範圍, 使因特網進入了壹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電子商務發展也面臨壹些問題,如關稅、技術標準、非關稅貿易壁壘、 知識產權保護、網上安全和開發適合商業用途的網絡技術和軟件等。

因特網的商業化不僅體現在網絡本身的商業應用上,也體現在網絡服務的經營方式上。例如在美國,私有 化已成為美國政府推動因特網發展的壹條重要原則。這種發展基於這樣壹種認識:政府的行為遠遠適應不了因 特網的迅猛發展和技術的日新月異,相比之下,私營部門的行為卻具有靈活和快捷的優勢。因此,在因特網發 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私營部門和市場推動力,而不是政府。

新壹代因特網的開發 近年來,支撐因特網的基礎設施出現了新的發展動向。表現在開始實施建立超大容 量和超高速網絡——“因特網Ⅱ”的計劃。針對當前因特網能力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在因特網的誕生地——美 國,政府、 企業和研究機構正在***同努力促進下壹代因特網(NGI)的開發。1996年10月10日, 美國總統克 林頓和副總統戈爾提出了壹個關於發展下壹代因特網的行動計劃,這是美國正在實施的跨世紀計劃中的壹項。 這項計劃為期3年,投資3億美元,旨在為21世紀的網絡奠定基礎。⑿根據這個行動計劃,下壹代因特網有三個 主要目標:1.將以比現在的因特網快100到1000倍的通信速度連接大學、 國家圖書館和研究機構,這壹速度相 當於可以在壹秒鐘內傳送壹部30卷本的《不列顛百科全書》;2.促進對下壹代網絡技術的開發與研究,例如壹 些能夠極大地提高因特網處理實時服務能力的技術正在出現;3.發展各種能夠支持國家重要目標和任務的新的 應用,例如科學研究、國家安全、遠距離教學、環境監測和醫療保健等。為此,促進寬帶接入和多媒體應用將 極大增強。

總之,因特網是壹個發展中的網絡,這種發展自其產生之日起壹直沒有停止過。信息資源***享的需要以及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是因特網產生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這壹過程中,因特網的組織結構得到逐步發 展。如今,因特網的規模已極大地超出了它最初的發展目標,成為包括廣大用戶群和多樣化服務活動的全球性 網絡。然而盡管因特網已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是它在技術方面仍驚人的簡單,而且存在許多局限。因特網還 在發展,而且有可能為新的更加高速和功能更加強大的網絡所代替。種種跡象表明,因特網未來面臨的最緊迫 問題不是技術如何發展,而是對變革和發展過程本身如何管理。這個問題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會變得更加 突出。

①Gringras,Clive,1997,The Laws of the Internet, London:Butterworths,p.1.

②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③ 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3", /History/HIT.html

④Wendell,Kyla,"Internet History",/history.html

⑤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⑥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istory/HIT.html

⑦Steinmann,Heinrich & Chorafas,Dimitris N.,1996,The NewWav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UK: CASSELL,p.55.

⑧Leiner,Barry M.,Cerf,Vinton G.,et al.,"A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et",/history/brief.html

⑨Bekkers,V.J.J.M. , "The Playground of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in Bekkers,Vitor & K oops,Bert-Jaap et al.,(eds.),1997,Emerging Electronic Highways,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Intern ational,pp.10—11.

⑩ Basque,Guy,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et", in EjanMackaay,Daniel Poulin,et al., ( ed s. ) , 1995, The ElectronicSuperhighway.The Netherland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7.

⑾H'obbes'Zakon, Robert, the MITRE Corporation, "Hobbes'Internet timeline v3.

3", /History/HIT.html

⑿The 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Research Directions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t ernet, http: //www. cra.org/policy/NGI/wpcall.html

  • 上一篇:傾世皇妃全集迅雷種子 傾世皇妃1
  • 下一篇:無法顯示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