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轉山》觀後感

《轉山》觀後感

 電影《轉山》傳達給人的是壹股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轉山》觀後感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轉山》觀後感1

  挑戰自我

 我只是看了影片的末尾壹小段,我感受最深的是:騎行者敢於挑戰自我。即使面對高山,他也不畏懼,努力向前。在影片中,有壹幕是壹輛汽車經過主角旁,說上面至少5000米海拔以上,問他是否需要幫忙,騎行者說:“我行的,不用了。”如果面對同樣的困境,我們是否都會有壹樣的回答呢?現實中的我們,常常表現出來的是壹種脆弱,經不起風浪。觀看了電影也許會有壹點改變。

  信念

 騎行者心中只有壹個信念:我要去拉薩。在拉薩那高原地區,高原山地的氣候,壹個騎行者要完成這次旅程似乎是很難的事。但我們常說:“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為什麽他能夠完成,是因為心中的信念:我要去拉薩。當妳在大海中航行時,信念是妳手中的壹方羅盤,它使妳沿著捷徑前行;當妳在黑暗中摸索時,信念是夜幕上壹顆明亮的北極星,它將妳的未來照得銀亮銀亮的,像是希望在跳躍;當妳順著小路回家時,信念是壹篝為焰,指引妳走向前方……正是因為信念才產生了內心的壹種堅持,壹種執著。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拉薩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追求下去。“知難而退”並不是壹種智慧,而是壹種懦弱。心中擁有了信念,我們就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文關懷

 《轉山》中貫穿了壹種人文關懷。雖然,人與人之間素不相識,但因為壹個動作——“握手”,而牽在了壹起。“握手”——顯示壹種信任,壹種理解,壹種鼓勵。誌同道合的人壹個簡單的動作“握手”以及老人與騎行者的“握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內心洋溢著溫暖。除此之外,我從影片中體會到壹種助人為樂的精神。老人在雪地遇見騎行者,隨後兩天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在主角臨行前贈予藥物。慈祥的老人,言行也壹樣令人感到慈祥。雷鋒精神中的助人為樂得以彰顯。

 《轉山》讓我想起爸爸對我說的壹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發出生命的強音。向困難發出挑戰,憑借信心、勇氣將困難克服。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是壹種境界,是壹中內心深處的豪邁。相信生活在象牙塔的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勇敢攀登,也終將收獲這壹種豪邁。

《轉山》觀後感2

 為什麽要走?只因路在腳下。

 兩年前看的《轉山》這書,也是兩年前去的西藏。只因轉山這部電影,那些回憶那些沒有完成的夢想又壹起燃點起來了。這是壹部關於夢想,關於信仰的電影。

 記得兩年前考慮去西藏的時候,是打算騎行青藏線進去的,那時候因為看了天涯上壹個很有名的牛人月光1981只身騎行川藏線的帖子,血脈噴張。於是買了自行車和裝備,練習了幾個月,也約好了騎行的同伴。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卻只是很安逸地坐了飛機去,慚愧不已。雖然去了拉薩,去了珠峰,可是壹直有心結,總覺得只有用徒步或騎行的方式去西藏,才是心靈的凈化和夢想的完整。每壹個修行的人,都知道修行是艱苦而漫長的。我也想以這種修行的方式,去到西藏。

 人只有夢想,有信仰,才會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沒有壹點騎行經驗就只身踏上了滇藏之路。在同行的川哥掉下懸崖受傷後,壹個人繼續騎行。面對寒冷、高原反應、食物中毒以及惡犬時候的那種精神狀態,歇斯底裏達到了極致。我明白,比起那種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和精神上的摧殘是最可怕的。如果沒有信仰支撐,不明白妳為什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那麽,妳就有可能半途而廢。

 在這壓抑且讓人窒息的都市裏,我們戴著面具,每天朝九晚五地過著操蛋壹樣的生活。是該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出口了。

 只有在路上,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麽樣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就像張書豪壹樣,誰會想到這個文質彬彬的臺灣男生,竟然騎完了1800多公裏的滇藏線。我們看到的是不壹樣的張書豪,可這卻又是真正的張書豪。沒有面對絕境的那種無法回頭,我們永遠不會發現真正的自己。

 也許回來了,我們還是過著操蛋壹樣的生活,可是我們經歷過那些內心的洗禮,已經變的異常的強大,或許若幹年後,還可以跟兒子吹吹牛逼,妳老爸騎行過西藏,知道不?

《轉山》觀後感3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轉山》這部影片,反正我是看了,看的我熱血沸騰,當然不是殺日本鬼子的那種,那種只是為了正義的伸張,而這種熱血沸騰,是與眾不同的,是震撼心靈的那種,它可以讓妳凈化妳的心靈,讓妳悟出更多的道理,如果有過那種經歷,我相信,生命中沒有什麽事情還能難倒妳。

 當看到曉川掉入懸崖的那壹刻,我的心真的震了壹下,壹個生命就此而差點結束,他讓我明白做事情真的要很小心,不管妳認為妳有沒有把握,現實生活中的我,總是覺得很多事情在我的掌控之中,可是未然,壹切都不在手中。我總是想把東西拽在手裏緊點,可是越緊它越掌握不住,人生亦是如此!

 曉川還是活過來了,活過來了又繼續上路,很佩服這種人,對於壹種生活的狂烈熱愛,是沒有什麽能夠抵擋的住的。他說:喜歡路上的味道,喜歡去看那個雪山冰淇淋。捫心自問,我雖沒有那種頑強的意誌,但我也想能夠走上那條路,靜靜的享受美好的風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凈化壹下自己浮躁的心!

 那是壹種挑戰,挑戰自我的超級表現,旅行,是自我的壹種解脫,而騎行,則是對自我的壹種救贖。看完之後,我覺得我此生不會做騎車去西藏這種危險的事情,更多的是對自己,對親人的責任和牽掛,我沒有那種勇氣!本身我也是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堅信我會踏上那片土地,但不是通過騎行!

 所以,我是打從心裏崇拜佩服這些勇敢上路的人們,唯有遙祝騎行在進藏途中的兄弟姐妹們壹切安好,祝妳們平安。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壹輩子都不會做了。如果妳真的想好了,就出發吧。

《轉山》觀後感4

 電影《轉山》根據謝旺霖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故事中主人公所騎行的高原路線,從麗江到拉薩,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長度近2000公裏,其間的山是永遠眺望不盡的玉龍、哈巴、白馬、梅裏……水是永遠俯瞰不及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當騎至芒康壹段後則轉入“318國道”。而“318國道”正是中國騎行愛好者心目中的“經典”,猶如美國人心中的66號公路。原作小說在被陳國富關註到之後,裏面傳達的“夢想和不屈的力量”也讓他決心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影片在確定由太合環球影業出品之後,攝制組在去年正式奔赴西藏拍攝,70余人的劇組也在零下30度的極端環境之下完成了90天的極限拍攝,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戰。

 壹個24歲的臺灣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10月,為了幫助哥哥完成遺願,從麗江出發,獨自騎行穿越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近2000公裏,落差起伏多次大於1000米“高原之路”。壹路上他經歷了穿越無人區、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八宿打狗、由於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艱險的旅程過後,他從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壹塊糌粑。這不僅是壹次身體的旅行,更是壹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壹本關於旅行的電影,更是壹次關於自由、成長的電影。每個人都可以從電影中找到出發和改變的理由,青春、酷勁兒十足、以及自由和釋放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剛出麗江,書豪遇到了壹位騎行者曉川與他同路,曉川是位比書豪年長很多的騎行愛好者,經驗多,在騎行和生活方面都能給予書豪很中肯的幫助。但他就是愛講自己做糕點那點事兒,書豪老覺得他人怪怪的但又很可愛。兩人投宿過香格裏拉的牧民奶奶家,也在鹽田的藏女小男孩家過過夜,品嘗著曉川大哥做的酥油餅幹,書豪覺得自己這壹路上並不孤單。壹次夜翻山路,曉川意外墜崖,身受重傷。書豪的信念已在崩潰的邊緣,他開始懷疑自己此次征程的意義。書豪回想起這段路上曉川大哥對他不斷地鼓勵,相信他自己壹定能走完這段路。飛來寺的歌聲經文又讓他堅持自己走下去……東達下雨,投靠無門的書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驗。怒江被藏獒追逐、然烏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險,書豪依然在路上。通麥路遇朝聖母女,書豪尋找到不同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壹路上有歡歌笑語,壹路上有悲喜離合,壹路上還有人間冷暖。書豪騎在路上,尋找價值,完成自我。在海拔5000米的色季拉山埡口,書豪拿出朝聖母女贈予的五彩風馬旗,灑向天空。他雙手合十,念誦著六字真言,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在布達拉宮門前,書豪與大家壹起載歌載舞。書豪把陪伴自己壹路的自行車送給了需要的人。回到臺灣的書豪展開了研究生生涯。書豪來到靈骨塔,把自己這壹路寫成的“騎行者日誌”放進了哥哥書偉的靈柩裏。完成了哥哥的願望,他似乎比完成懂得的更多。書豪回到臺灣接到了曉川哥的信,他又出發了啊!

 這是壹段夢之旅,夢的經營與實現,每壹個人都會擁有踏上西藏這壹片聖土的願望,因為那裏的壹切是如此這般純凈,是這樣的完美,也許最真摯的地方,總要經過最曲折的路途,但只要挺過去了,壹切都會成為值得。

 滇藏線,壹段完美的夢之旅,人生有許多不如意,有許多以為的絕路,整裝再戰,夢必成真。

《轉山》觀後感5

 今天我觀看了《轉山》這部真實紀錄片。片中的主人公張書豪為了完成哥哥的夢想,僅憑著壹張哥哥畫的路線圖和幫哥哥完成願望的心就孤身壹人踏上了去拉薩的漫漫長路。

 張書豪的行動讓我驚嘆。他為何有如此大的勇氣只身壹人踏上去拉薩危險而又漫長的路?他在路上遇到那些離奇的事件讓我產生無比的好奇。

 他憑著自己的勇氣,憑著哥哥到去世還沒完成他夢想的信念,憑著親情的力量,冒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危險,為了哥哥為了自己壹定要到拉薩。壹路上,最讓他難忘的是西藏人民那淳樸的笑容和川哥無私的幫助。老奶奶雖然沒有了潔白的牙齒,但笑的卻是那麽美麗,慈祥。孩子雖然有些羞澀,但笑的卻是那麽陽光,單純。正在修行的女人雖然不能說話,但她們的笑容裏卻透著真實,淳樸。川哥對他的幫助銘記在心。他被困在壹個大坡上,川哥放下自己的東西,二話沒說拿起他的行李翻過了山坡。折回去又攙扶快堅持不住的張書豪,壹次壹次的給他鼓勵。腿磨破了,川哥提醒他由於走這種路的姿勢不對,導致身體受到傷害。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使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由於這種精神在以後的路上張書豪把困難和坎坷壹把拿下,欣賞著壹路的美景到達那白雪皚皚的山峰。他放飛了壹疊彩紙,同時也放飛了所有的激動和夢想。

 壹種力量支撐著他,讓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難到達最高峰。這應該是我們學習的精神和榜樣,我將沿著這種精神之路壹往直前走下去。

《轉山》觀後感6

 沒有接觸過單車的朋友或許會認為,騎車是壹種體育愛好,可以強身健體,可以磨練毅力;也有人認為,騎車是壹種旅行方式,可以見到許多的美景,可以吃到許多的美食;還有人認為,騎車是壹種難忘的經歷,可以結交朋友,走南闖北,可以體會那種征服的快感。

 在看這部片子以前,妳問我,為什麽這麽喜歡單車,為什麽那麽喜歡騎行?我其實還真答不上來。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少有的三兩知己,都不理解,我對於單車和行走的癡迷和熱愛,甚至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認為這部片子的名字和它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有所出入,幾處情節也頗有刻意而為的造作之感,包括演員們稍顯稚嫩的演技,以及無可避免的老套的劇情。然而,這依然是壹部值得到電影院去看的,值得在深夜裏回味,並值得為其留下壹點文字的電影。因為它是壹部誠意之作,尤其是相比於現今的若幹部侮辱觀眾智商的所謂商業大片而言。

 它用最直接的手法,表達出了許多壹直以來想說的,而又不曾說出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讓我為之瘋狂,癡迷與熱愛;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在這個逐漸麻木的世界裏,還能感受到心臟鮮活地跳動;也正是這些東西,才讓我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理由。

 原諒我無法用單薄地語言來描述那樣的感受,那冰封的埡口,血紅的經幡,漫天飄散的彩紙,還有那終於迸發的熱淚,太多的太多,或許,只有妳真的開始騎行,在路上,經歷過那些磨難與痛苦後,才會懂得。

 在生命的長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的夢想,為了追求那些夢想而不斷前進的腳步,會逐步演變成為壹種信仰的力量。或許在別人看來,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只有自己明白,這壹路走來,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旅行,也不談不上修行,只是壹種生命前行的必須!這是壹段孤獨到無法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獨自前行。

 當夢想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究竟要經歷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與疼痛,夢想之花才可以怒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了追求夢想而咬牙堅持的信仰,原來,拋棄安逸之路,選擇最難的道路前行,這才是信仰真正的的力量。而當我們終於沖破所有的艱難險阻,見到那怒放的花朵,剎那間,仿佛知道了永遠,心靈以及靈魂的所在。而在這之後的下壹瞬,是無比的悲傷。

《轉山》觀後感7

 有人說:“人生就像是壹場旅行,無論終點在哪裏,我們都要壹直走下去!”而《轉山》這部電影給了這句話壹個最完美的詮釋。

 主角張書豪本來是壹名在校大學生,無憂無慮、青春帥氣,他有夢想,也有激情,可是並不成熟且內向的他和眾多莘莘學子壹樣,想法挺多,做法很少。

 故事是因為書豪的`哥哥書緯逝世而開始,書緯是壹個騎行愛好者,喜歡踩著自行車四處旅遊,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騎壹次川藏線,當然,到他生命結束,他也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當悲傷中的書豪發現了書緯寫的《騎行者日誌》之後,他做出了壹個艱難的決定,他要替哥哥完成夢想,騎行壹次川藏線。這個渺小而又沈重的決定並沒有得到女朋友的支持,在和女朋友分手後,他整理行裝,壹個人毅然決然的來到了昆明,準備完成他的拉薩之行。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書豪開始了他的騎行之路,壹個臺灣人,壹輛腳踏車,壹個簡單的行囊,從昆明出發,不懂內地法律的他辦了假身份證,被坑了幾千塊錢,終於踏入了藏區,壹開始的沈悶也終於被沿途美不勝收的風景所掩蓋,似乎終點就在前方,輕輕松松就能到達。

 可是旅行也像是人生,坎坷無處不在,好在初涉騎行的他遇到了壹個熱愛騎行的前輩——曉川。

 曉川已經騎行過三次川藏線,會說藏語,知道路該怎麽走,也熟悉藏族文化,在曉川的帶領下,書豪第壹次喝到了酥油茶,吃到了藏族傳統的糌粑,藏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藏族小孩的深深留戀,都給書豪帶來了親切的感覺,寡言少語的他也終於有了壹絲絲的改變,壹路上和曉川說的話也多了起來。當書豪踩不上上坡路的時候,曉川幫他推車,當書豪試圖放棄騎行,對著腳踏車發脾氣的時候,曉川勸他消氣,鼓勵他繼續前行。這就像人生壹樣,壹路上總會有那麽幾個難以跨過的溝坎,難以翻越的高山,而曉川就像是人生中的那些知己朋友,事業上升期的時候推自己壹把,人生低谷、決定放棄的時候安慰鼓勵壹番。再加上藏族女子的喜歡,小孩的留戀,大爹的熱情,奶奶的招呼,貨車司機的跋扈,狼群的圍堵,雨雪的沖洗,這簡直就是壹個縮小版的人生歷程圖。

 終於,書豪堅定了前往拉薩的意念,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那麽從曉川受傷離開之後,騎行川藏線已經成為了書豪對自己毅力的考驗。

 見到了鷹擊長空的雄壯,原馳蠟象的美麗,巍峨的雪山像壹個個超大號的冰激淩聳立在眼前,身體已經飽受摧殘的書豪帶著疲憊的身軀和不屈的意誌,騎上了通往拉薩的最高山峰米拉雪山,米拉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高,此時書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平靜的,他曾經也想過放棄,如果他放棄了,沒有人會笑話他,也有過路司機要開車帶他上山,他拒絕了,如果他坐車去,也沒有人會笑話他,正如劇中那人所說:“五千多米的地方,我坐車都喘氣!”高原反應會讓人難以忍受,可是書豪忍下來了。他的人生,將由自己書寫,他的旅程,將由自己完成。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的感覺真的很不錯,爬上山頂看山下的感覺讓人心情豁然開朗,不是山下的風景秀麗,也不是山上的樹木奇特,而是在登山時經歷的種種讓人難以忘懷,跌倒過、爬起過、受傷過、開心過、悲傷過、痛哭過、大笑過,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波瀾壯闊,就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騎行到海拔兩千多米的地方,再從兩千多米的地方騎上四千多米的高山,這樣的大起大落,才算是真正的跌宕起伏。

 《轉山》不光是詮釋人生,更是鼓勵人生,作為壹個業余的騎行愛好者,我被書豪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背上行囊,踏上愛車,走上那不朽的征程。

《轉山》觀後感8

 等了好長時間,這部電影終於上映了。我迫不及待的去大上海影城觀看了這部我期待已久的電影!這是壹部專門為騎行者們量身打造的影片。故事主線是講述壹位騎友的弟弟為了完成他生前的願望,獨自騎行滇藏線在路上所發生的壹些感人的故事!

 影片壹開始從倆個騎行者的嘴裏聽到這樣的話,壹下就戳中了我的淚點。我是壹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騎友,跟很多人說過自己想去這裏,想去那裏,信誓旦旦揚言的壹人旅行。但是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搪塞,資金不夠,工作忙等等!總之只要妳不想去做的,妳總有說不完的理由讓自己緩壹緩等壹等不著急。因此妳只能成為別人絢爛生活的羨慕者,圍觀者,或者嗤之以鼻的輕聲壹笑,自欺欺人地說壹句“那又怎樣”。只能想影片裏的哥哥壹樣寫滿了壹本子的騎行日誌,卻只能化為冰冷的軀體帶著自己的夢裏夢境永遠永遠的再見。男主角張書豪是幸運的,他有這樣壹個契機讓迷茫的想要逃離的自己,背負著壹種信念,壹種責任,壹種執著踏上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道路,去尋找未來,去認知自我。壹個人,騎車2000多公裏,從麗江到拉薩,為的是替逝去的親人實現夢想,這樣簡單純潔的心性無需太過復雜的詮釋。

 其實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李曉川這個人物。堅持滇藏騎行的糕點師,可以讓人依靠的大哥,等待梅裏十三峰現身的孩子。沒有這樣壹個人帶著張書豪壹段路,可能張書豪就無法堅持過前半程。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最後還是眷顧了這樣虔誠堅持不懈的孩子,他帶著身上的七根鋼釘上路,他隨時能問到在路上的味道,他想活著,熱烈的活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耗費時光,浪費生命。他說:“我熱愛生命,所以我必須走出去。”冰淇淋打火機和雪山冰淇淋相互遙望,堅持下去吧,如果有壹天妳厭煩了什麽,那妳應該感到高興,因為至少妳有壹些事是在壹直堅持的。

 在騎行的路上,我可能無法做到張書豪那樣的壯舉,但是作為壹個普通騎友,我也願真心祈禱所有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夢想執著追求者們,平安。

《轉山》觀後感9

 我想《轉山》要詮釋的不是激情與夢想,而是在責任與執著的推動下,完成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

 當主人公張書豪壹臉茫然地揣著壹本騎行筆記,騎著山地車,踏上了從麗江到拉薩的路時,他不是滿懷激情地為了自己的夢想選擇了這壹艱苦的行程,而是因失去親人帶來的巨大的悲傷讓他覺得無法承受無可適從時,才選擇了這麽個替哥哥完成夢想,釋放悲傷的苦行僧之旅。也正因著有了要替哥哥完成夢想的責任感與信念以及壹路上對哥哥沈痛的思念和對哥哥夢想的追隨才讓張書豪在壹次次頻臨崩潰的邊緣最終又選擇了前行再前行……

 這壹路,不是壹個騎車愛好者慷慨激昂為夢想拼搏的過程,而是壹個大男孩經受了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的孤獨,感受過人情冷暖、悲喜離合後,從沈重逐步走向輕松,從悲傷逐日走向歡愉,從迷茫逐漸走向清晰,從不知所措走向成熟與自信的過程,這是壹次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歷練。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頓然感悟,我想,張書豪的內心在這壹磨難式的行程中悄然地強壯了,他的生命也由此完成了壹次蛻變和升華!

 壹個人內心的成長是艱辛的,但同時也不乏美好的收獲!

 喜歡影片裏那個大大的“梅裏雪山冰激淩”,喜歡那純凈的白雲在藍天中飄移,喜歡望著那風中招展的經幡從遠處到身邊的過程,喜歡抑揚的藏樂聲中緩緩轉動起的經輪,還喜歡遠遠望到的藍天白雲下霸氣的布達拉宮……希望有天,我去看看它們。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壹個本身並不癡情於騎車運動的羸弱大男孩茫然中選擇這壹艱辛的充滿險惡的高原之旅實乃瘋狂之舉,但我不覺得。當壹個人的情緒堆積壓抑著讓自己無所適從的時候,隨心而動給心壹個自由,就是對心靈的撫慰,對情緒的釋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大多數時候,人們做事情都會沖著“有用”這壹目的性去行動,當壹個人拋開世俗中被人們認可的目的,僅僅因為想做而去做壹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會被認為是瘋狂或者不可思議之舉,但這種時候,這個人,也許才是真正的、純粹的為心而活!

《轉山》觀後感10

 其實這的確是壹部值得推薦的好電影,在當前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到底要幹嘛的中國電影市場,在神馬《白蛇傳奇》《畫壁》這種從拍攝到放映都是此起彼伏的宣傳轟炸,要麽介個緋聞,要麽內個大尺度,造就所謂萬眾矚目的假象,實則就是壹除了噱頭,就是噱頭的商業電影,接二連三而來的時候,這樣壹部意義上多少有些單純的片子,著實值得我們這些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自顧自掙紮的孩子們靜心坐下來,看壹看。

 孩子。我又提起了這個我壹直對誰都排斥著的代名詞。因為在觀影途中想到。在離世的書緯面前,他是個孩子;在老驢友川哥面前,他是個孩子;在壹路上那麽多個滿臉褶皺皮膚如枯木的藏族老者面前,他是個孩子;在屏幕外同處青蔥歲月的觀影者面前,他同樣是個孩子。壹個用壹個月的時間改寫了生命態度的孩子,壹個牢記“騎出去就要騎回來”的好孩子。

 聽說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於是我在想,那個現實中的張書豪,在壹個月的生死行程歸來後,內心裏到底獲得了怎樣的蛻變和升華。或者說我還在困惑的是,九死壹生的川哥,為什麽不要生活不要女朋友不要命都要追求在路上的感覺。我不知道答案,也真心的不理解這種癡狂,但最後的最後我只想到了壹個詞,信仰。

 念及我日復壹日盲目茫然如壹潭死水像無頭蒼蠅亂撞的生活,我再壹次想到了這個詞。信仰。很久以前似乎我經常拿這個詞說事兒,從嘴裏吐出的時候也沒覺得任何沈重嚴肅。只是因為對這個詞的認定和堅持,我那麽自以為是得將自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孤立開來,算不上潔身自好,但是格格不入。直到有壹天被壹個盤觀者毫不留情義正言辭得冠以“虛偽”二字,我淚眼汪汪得落荒而逃,卻未能得以跳脫或者釋然,壹成不變或者說是某稱程度上更加疲憊痛苦。

 關於信仰最直接的表現莫過於宗教,壹如影片中那個修行中的藏族女子,為了虔誠不言不語不眠不休。把生命的意義寄托於壹個虛幻的存在,如若真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心無雜念,其實倒也能算值得。當已完全褪去稚氣和小清新的張書豪站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將五彩經文符撒向蒼穹,他實現了對信仰的追求。而這個信仰是什麽,壹個關於親情的承諾?也許遠不止此,那是壹顆心靈的成長,何以壹言概之。

 不論是之前看的《背包十年》還是今天的《轉山》,推崇者都不約而同得選擇了壹個誘人的廣告語:自由。道理誰人都懂,我們不斷選擇被同化不斷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所有人都這樣”,方式如何殊同,為的不過就是可以使單薄的壹己擁有更大的力量,說為了隨心所欲也許有些誇張,而崇尚自由恰是最好的描述。契合大眾心理的需求,便是最成功的營銷。

 然而不是所有找準需求切入口的營銷都能成功,能長久深入人心的經典壹定是關註本質表達的。所以,不論是《背包十年》還是《轉山》,都很仁慈善意得作了提醒——“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騎回去就就要騎回來”。在路上的人都喜歡問“旅行的意義在哪裏”。在哪裏?內個溫暖系女聲唱過“妳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如此拐彎抹角翻來覆去的瞎想之後,我又壹次為自己頻繁的糾結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暫時停下腳步,豈不正是在為了而後的重新啟程鋪磚墊瓦,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呵呵,不錯,好借口。阿Q精神常常形成於潛意識。

 若為信仰,即便再貧瘠,也必是百難不死!不是麽?

  • 上一篇:除了折八百還有什麽打折網站?
  • 下一篇:清明祭祀怎麽讀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