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天下文章壹大抄,《卡片筆記寫作法》告訴妳,如何做到“會抄”

天下文章壹大抄,《卡片筆記寫作法》告訴妳,如何做到“會抄”

“天下文章壹大抄,看妳會抄不會抄” ,這是從小時候聽到現在的壹句俗語。家長和老師為了鼓勵學生寫作文,會用這句話;自己借鑒了別人的東西,寬慰內心時也會用到這句話。這句話雖然登不上正規寫作課的大雅之堂,但我們壹直承認它很有道理。

市面上鋪天蓋地的優秀作文選是做什麽用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是什麽意思?很顯然,說“天下文章壹大抄”自有它的道理。

但是, “天下文章壹大抄,看妳會抄不會抄”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告訴妳寫文章“能抄”,而是提醒妳壹定要“會抄”。 那麽,到底怎麽“抄”才能抄得合情合理,抄得妙不可言呢? “會抄”絕對是個技術活兒。

《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有壹句非常實在的話: “從壹張白紙或者空白的屏幕開始寫作,是壹個徹頭徹尾的誤解。” 我想,但凡有寫作經歷的人,都能認同這壹點,不管是學術論文、單位公文,還是個人總結,亦或是媒體觀點文,都多少有參考借鑒的痕跡,

《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副標題是: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是由德國作家申克·阿倫斯,根據德國高產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工作原理整理出來的,他本人也是卡片筆記的踐行者。

“卡片盒”原文是Slip-box,是壹種記筆記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是德國人尼克拉斯·盧曼,憑借著這套記筆記方法,盧曼從壹個釀酒師家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闖進了學術界,僅用了壹年時間,盧曼又從學術界小白變成了專家級高手。接下來的30年裏,盧曼輕松寫就了58本書和上百篇論文,成了德國殿堂級社會學理論家。

盧曼曾說,他的生產力源自於他與“卡片盒筆記系統”的合作,卡片盒筆記就是他受用終生的知識庫。那麽,這個神奇的“卡片盒筆記系統”到底是什麽?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又能用它來做什麽呢?

“想要把別人的發現和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做筆記。” 基於書中的這個觀點,做筆記的必要性就不用多說了。我們是在認同“做筆記有用”的基礎上,討論如何來做筆記的問題。當然, 這裏的筆記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抄寫或摘錄

“卡片盒筆記系統,是壹款個性化的,用於思考和寫作的工具。” 關於卡片盒筆記系統,書中是這樣說的。

通俗地講, 卡片盒筆記就是由壹些卡片和幾個盒子組成的東西 。其工作過程就是 先把壹條壹條的筆記寫在“卡片”上,再把這些卡片分類放在“盒子”裏 。但是,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輕松,每個環節裏都是智慧。

首先,說說卡片筆記“記什麽”和“如何記”。 書中介紹了卡片盒筆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壹是閃念筆記,也叫臨時筆記(Fleeting Notes) :日常生活學習中,只要是想要記錄的東西隨手寫在卡片上。例如,靈光壹現的想法,偶然看到或聽到什麽後的觸動、某壹事件讓妳想到的壹個觀點等等,都可以隨時記錄下來。

這類筆記只是用來提醒我們要收集哪些信息,保存時間很短,壹般壹兩天之內就得整理,然後就可以扔掉了。

二是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這是最核心的卡片,是日後創作的起點。這類筆記壹個卡片寫壹個要點,按順序存放,有聯系的筆記要相互關聯,而且還要創建索引。

這類筆記要盡量把句子寫完整,確保後期創作時不用任何修改,只需要加壹些連接的文字,就可以組合成文。這類筆記包含了必要且重要的信息,是我們卡片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永久保存的。

永久筆記的特點是:要有統壹的命名規則,方便順序存放;要有統壹的鏈接規則,方便組成網狀知識體系。

三是項目筆記(Project Notes): 這類筆記與特定的項目有關,保存在單獨的文件夾裏。這個項目完成之後,就可以丟棄或存檔了。

如果 做筆記時自己心裏很清楚這條筆記的歸屬 ,最終形成的筆記就能發揮出“群聚效應”了。

其次,看看盧曼的筆記卡是如何存放的。 書中介紹了盧曼的兩類卡盒:

壹類是文獻卡片盒, 裏面的卡片都是文獻和對文獻內容的簡要說明。

另壹類是主卡片盒, 這裏的卡片,主要是針對所閱讀的內容收集和產生的想法。盧曼把這些筆記都寫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質卡片盒裏。

反觀我們慣用的傳統做筆記法,不管是記在本子上還是電子設備上,都相當於是用了壹個盒子,把內容保存起來了。而盧曼的筆記系統多了壹個盒子,這個盒子是對其它卡片進行索引和整理用的。

通過這些索引和整理過程,對原來保存的內容有了壹次再認識,不僅提高了理解和記憶,提取起來也更加方便快捷了,這個方法很適合學術研究和信息密度大的人來使用。

再次,看看筆記盒裏的卡片是如何關聯的。 盧曼經常用的索引有四類:

第壹類是主題索引。 當某個主題的內容積累到足夠多時,盧曼就會做壹張主題索引卡,概括這個主題的核心內容,同時把相關筆記的編碼或鏈接匯集在上面。

第二類是臨近位置卡片索引。 這和主題索引卡類似,但這次不是針對某壹主題,而是針對盒子裏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到的不同主題進行概括。

第三類是當前內容索引。 標清楚這條筆記和前面或後面的哪壹條筆記有邏輯關系。這樣,雖然有聯系的卡片並不壹定緊挨著,也能形成壹個知識網絡了。

第四是筆記和筆記的連接索引。 比如,把兩條或幾條筆記關聯在壹起,看看能產生出什麽新思路,這樣的結果是,能夠產生出壹個又壹個打破常規的新主題。

最後,我來規整壹下盧曼卡片盒從記錄到應用的工作流程。

第壹步 ,讀書、查資料、聽課時,看到或聽到有感覺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靈感”,統統記錄到臨時筆記卡上。

第二步 ,及時整理靈感臨時筆記,並認真將其轉化成永久筆記,否則那些靈感就死掉了。

第三步 ,文獻筆記也需要及時按統壹的格式整理,將知識點用自己的話語重新組織起來,形成知識卡片。

第四步 ,整理後的文獻筆記放入文獻筆記盒,按統壹的命名規則命名,同時按統壹的鏈接規則將其與之前的筆記鏈接上。

第五步 ,定期整理永久筆記、文獻筆記,按相應的規則建立索引表。

第六步 ,創作時按照索引表調用永久筆記或文獻筆記,直接或稍作修改後插入使用。

個人感悟: 及時整理筆記很重要,需要壹定的耐心和技巧,命名規則和建立索引更是需要壹個清晰的思路。 整理筆記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筆記盒能為妳做出多大的貢獻。

這本書的原名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個筆記不壹般,它是 “聰明的筆記” 。做普通筆記本來就是壹種好的學習習慣,更何況做個聰明的筆記呢?

本書作者申克·阿倫斯說, “如果閱讀時沒有做筆記,對寫作者而言,就相當於是沒有讀過那本書。” 事實的確如此,有研究顯示,如果閱讀時沒有做筆記,幾個月後將會把那本書80%的內容忘掉,而且時間越久,忘得越多。

那麽,這個“聰明筆記”到底有什麽好處呢?

第壹,記錄方便。 我們在閱讀或做其他任何事情時,如果腦海裏蹦出了靈感,可以隨時隨地寫在小卡片上,小卡片的背面還可以寫上想到這個靈感的場景,如書名章節頁碼或者所遇到的事情。因為這是靈感筆記,整理後要丟棄,所以不用太多呵護,隨身攜帶幾個卡片,方便使用就好。

第二,知識結構合理。 我們之前慣用的筆記本子,是壹頁壹頁地記錄,積累的素材都是線性的,不方便改變前後順序,有時候同壹主題的筆記也可能不連在壹起,整理的時候需要靠腦子來重新排列,才能得到他們之間的關聯。而小卡片沒有時間順序,它們是分散的網狀結構,這與人類大腦裏的知識結構壹致。

第三,容易整理。 從數據結構的角度來分析,小卡片是壹個個節點,把節點連起來就是壹個網狀結構,而不是以往的樹狀結構。網狀結構壹旦連接起來,壹個卡片可以同時屬於好幾個主題,筆記之間的關系更明確,索引時也更容易找到最相關的內容,整理思路符合大腦思維過程,做起來也相對容易些。

第四,方便新知識的嵌入。 隨著學習的深入,小卡片會越來越多,如果某壹領域的小卡片已經通過鏈接形成了壹個網狀機構,增加筆記的過程就是將新知識嵌入到現有網絡中,這和人類的記憶模式很類似。這種發散的結構,很有可能在重新整理筆記時發現壹些新的鏈接,這些新的鏈條,也許就是壹個新的學術觀點。

第五,方便應用。 有人說卡片筆記的原理有點像大廚的備菜。大廚炒菜前,小工早把食材準備好了,這也是現代流水線作業的精髓。其實,寫作也是如此,如果到了寫的時候再到處找素材,相當於邊炒菜邊找食材,結果肯定是效率低,質量差,有時甚至會半途而廢。

如果寫作前已經有了卡片盒子這樣的知識儲備,到時候根據索引找到相關主題的東西,就容易多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盧曼用這種方法寫出38本書和幾百篇論文,也就不足為奇了。

讀完這本《卡片筆記寫作法》,我對這本書的看法是: 卡片筆記寫作法,它其實就是壹種如何學習和思考某壹領域知識的方法,壹種對某壹領域的知識進行管理的方法。 我目前正在學習古詩詞,潛意識中覺得這個方法很有用,讀詩時做卡片筆記,創作時可以直接調用。

因為古詩詞領域的創作,本來就有集句和化用的做法。比如宋詞集句:

這四句分別來自蘇東坡《定風波》、張炎《八聲甘州》、晏幾道《浣溪沙》、蘇東坡《西江月》,組成了壹首有新意的詞句。

這六句分別來自洪皓《木蘭花慢》,陳允平《蝶戀花》,趙令畤《清平樂》;蔡伸《柳梢青》,石孝友《驀山溪》, 韓疁《高陽臺》,放在壹起也是頗有意境的創作。

這首詞語言通俗,音律婉轉,裏面明明用了很多典故,但讀起來是那麽自然,完全覺察不到其中化用了很多別人的東西,不信來具體看壹下:

第壹部分的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讀完這句,是不是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的影子?

還有, “我有所思在遠道,壹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其中的 “所思在遠道” 引用《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作者在前面加了“我有”二字,使全詩更具民歌韻味。 “壹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像是把《詩經》的 “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采葛》)和“憂心悄悄”(《柏舟》)融合了。

第二部分的 “采苦采苦,於山之南” ,化用了《詩經·采苓》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原意是勸人們不要輕信謠言,作者這裏可能是想表達她相信對方絕無他心的意思。 “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化用了《詩經·草蟲/出車》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刻畫了不見心上人的愁苦之狀。

第三部分的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 又是讓人聯想到了《孔雀東南飛》焦仲卿與劉蘭芝的誓言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而 “朝雲暮雨心去來,千裏相思***明月” ,又與謝莊的《月賦》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明月” 壹句有關,作者化用此句表示對這段感情抱有美好的幻想。

古詩詞中類似的集句和化用非常普遍,這絕不是簡單地搬運、引用或抄襲,而是壹種對原作深刻理解後的欣賞和致敬。 巧妙地利用原作的某個詞或某句話,來表達當下的情境,引經據典,寫出來的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高質量作品。

現如今,有不少人開始重拾古詩詞,特別是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讓很多人喜歡上了古詩詞,喜歡讀詩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有人已經不滿足於欣賞詩詞了,也想自己學習寫詩填詞。但是,總聽人說: 已經讀了不少詩詞,也學習了作詩規則,自己寫出來的詩總是缺少詩的味道。

原因何在?我覺得,問題出自 現代人寫詩最缺乏“詩家語” 。所謂“詩家語”,就是“詩性語言”,其特點是凝練、含蓄、委婉、曲折,以這種類似於音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主觀情誌,寫出來的詩就有詩的味道了。

詩家語從何而來? 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肯定不好使, 壹是古人的好作品太多太雜,背不過來;二是背下來的東西沒經過深度思考和理解,不會活學活用,抄上去也很不好看。

多欣賞閱讀,勤捕捉思考,理解、感悟、實踐,這樣積累到壹定程度,好東西變成自己的,寫詩自然會水到渠成。這個過程是不是有點像前面說的給大廚備菜?所以說,卡片筆記法也許很適合學習詩詞創作呢。

我特別認同書中的這句話。 這麽多年,無論是之前寫學術論文、科研報告,還是寫公文、寫總結,亦或是現在寫書評、寫詩,如果哪壹次沒有提前準備好素材,註定是坐在電腦前發呆。只不過以前是普通的收集資料,而不是用卡片筆記來積累,自然也沒有盧曼的高產和高效。

如果能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看到這本《卡片筆記寫作法》,我想,我的學術成就應該不會只是完成了幾個科研課題,寫出幾篇科技論文,獲得幾個科技進步獎了。盧曼靠這個方法出了58本書和幾百篇論文,我最起碼也應該出來壹二本專著才對。

話說回來,我雖然把這本書讀完了,對書中所講的“聰明筆記”有了認同,也總有躍躍欲試的感覺。但真正實操起來,可能會有不少阻力和困難。我覺得, 主要的困難可能是習慣的改變。 讓壹個人突然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習慣真的有點難,需要勇氣和耐力。但是,我還是想要在接下來的閱讀和寫作中嘗試這種方法。

目前,我想先把這個方法 應用於讀書和習詩之中 。記錄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和感悟,產生***鳴後用於後期說理文輸出;記錄讀詩過程中因某壹句或某壹個詞產生的靈感,用於後期詩詞創作。

具體來說,我可能會創建 兩個主題盒子,壹個是讀書筆記盒子,另壹個是詩詞筆記盒子 。每個盒子裏都從“閃念筆記卡”和“閱讀筆記卡”開始記錄,“閃念筆記卡”記錄靈感和想法,“閱讀筆記卡”記錄書裏或詩詞中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有可能用的上的場景。

然後定期整理“閃念筆記卡”和“閱讀筆記卡”,根據對這兩種筆記的思考,形成各自的“永久筆記卡”。也許,某個“詩詞永久筆記卡”就是壹首嶄新的詩;幾個“讀書永久筆記卡”就能形成壹篇說理文。

“天下文章壹大抄,看妳會抄不會抄。”怎麽抄才算會抄呢? 用盧曼卡片筆記法形成壹篇有自己思想的作品,肯定不是“抄襲” 。因為這是聰明的“抄”,是有技術含量的“抄”,有創新的“抄”。 所謂“會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 上一篇:rog是什麽牌子手機
  • 下一篇:android postDelayed實現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