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倫理沖突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倫理沖突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處理行政倫理沖突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徐良根 ki.com.cn/Article/CJFDTotal-HUAI200710010.htm

結合生動案例,深入論述了妥善處理行政倫理沖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妥善處理行政倫理沖突,有利於營造人們和諧的內心世界,有利於營造和諧的行政環境,有利於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有利於維護社會公正,有利於提高公職人員的行政能力。

作者單位:中***長沙市委黨校 湖南長沙410004

關鍵詞:行政倫理;沖突;和諧社會

分類號:D035

DOI:CNKI:SUN:HUAI.0.2007-10-010

正文快照:

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利益多元化、觀念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公***行政人員面臨的倫理沖突將日漸增多。所謂行政倫理沖突,是指公***行政人員面對同壹種情況,意識到不同倫理準則提出了兩個或多個不同的要求,公***行政人員不能同時遵守這些要求,必須在其中做出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並不是能夠輕易做出的,遵守了其中壹種要求,就意味著違背了其他的要求,無論做什麽樣的選擇,都將犧牲壹部分人的利益,它使公***行政人員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妥善處理行政倫理沖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壹、妥善處理行政倫理沖突有利於營造人們和諧…

推薦 CAJ下載 PDF下載

CAJViewer7.0閱讀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1 邵春明,王馳; 西方行政倫理的歷史演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05年01期; 49-51

2 董建新; 解析行政倫理 [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 2004年03期; 18-23+139-140

3 劉祖雲; 行政倫理何以可能:研究進路與反思 [J];江海學刊; 2005年01期; 82-88

4 龍興海; 確立行政倫理的依據 [J];道德與文明; 2004年05期; 30-33

5 王慰; 論行政倫理對行政權力的約束與影響 [J];理論導刊; 2003年08期; 37-38

6 李學; 制度文明與行政倫理建設 [J];行政論壇; 2002年06期; 29-31

7 趙軍; 試析中國行政倫理建設 [J];價值工程; 2005年02期; 13-16

8 江秀平; 對行政倫理建設的思考 [J];中國行政管理; 2000年09期; 19-21

9 邢傳,李文釗; 西方行政倫理探源——興起、原因及其歷史演進 [J];天府新論; 2004年01期; 67-70

10 何壹成; 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管理急切呼喚行政倫理學——《行政倫理研究》評介 [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01期; 128

論社會發展的倫理張力

強以華

社會發展包含著自己的邏輯,並依據自己的邏輯向前運動,但是,社會從來不以純粹邏輯的形式直線式地向前運動,而是通過縱橫交錯的偶然事件和錯綜復雜的矛盾形式“左右波動”地向前運動。因此,為了在理論上更為真實地把握社會發展,特別是為了使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更為有效地服務於政策決策,就不僅要研究社會發展的邏輯,揭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要進壹步研究社會發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左右波動”,尋找“左右波動”的合理界限。本文試圖從“倫理張力”的角度對此做壹嘗試性探討。

“張力”本意是矛盾兩端的拉拽力量。社會發展的張力,這裏特指社會發展過程中能夠促進社會發展並常常伴有或大或小負作用的矛盾兩端的拉拽力量。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這樣壹些矛盾:矛盾的兩端不可或缺而又無法均衡,總是處於壹種“此消彼長”或“彼消此長”的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並在這種相互拉拽的力量之中保持動態平衡,從而推動社會在這壹動態平衡中帶著某種負作用向前發展。這種狀態就是社會發展的張力狀態。社會發展的張力並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偶然現象,而是壹種具有普遍性的常態情況,在人類組成社會並進行交往的最終目的與實現這壹目的的各類手段之間尤其如此。

人類之所以要組成社會並進行交往,其目的也許多種多樣,但是最終目的則應該是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並在具體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為人類自身“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裏,“生存”指人類的整體存活以及越來越好的整體存活,“發展”指人類在生存基礎上的整體、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為了避免發展壹詞可能帶來的歧義,我們用“整體、自由、全面、和諧”四個詞來界定發展。整體指發展必須是人類整體或相關區域(例如國家、民族)全體人群的發展,自由指發展必須是相對最符合每個人個性要求的發展,全面指發展必須是人在物質、精神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和諧指人類發展的各個方面必須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為了簡潔,我們用“人類美好生活”來指稱人類自身“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指稱人類之所以組成社會並進行交往的最終目的。

人類的美好生活作為人類組成社會並進行交往的最終目的,決定了社會系統最終的應有功能是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這壹應有功能可以通過兩個層次表現出來:壹個是社會整體系統的層次,我們稱這壹層次的應有功能為“社會整體系統的應用功能”(以下簡稱“整體功能”);另壹個是諸如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法律、藝術等等社會各分支系統的層次,我們稱這壹層次的應有功能為“社會分支系統的應有功能”(以下簡稱“分支功能”)。整體功能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方式為:壹方面組織社會各分支系統有效地履行分支功能,從而為實現整體功能提供各個方面的條件;另壹方面采用鼓勵、限制、平衡等各種手段對社會各分支系統所實現的分支功能進行協調,以確保發展的整體性、自由性、全面性與和諧性。分支功能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方式為:不同的分支系統通過各自的理論、政策和行為履行屬於自己系統的壹個側面的應有功能,從壹個側面幫助實現整體功能,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

人類美好生活與整體功能之間的關系盡管屬於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但壹般來說,二者總是保持著高度的壹致性,因為整體功能對於人類美好生活的促進,總是兼顧著人類美好生活的完整性(整體性、自由性、全面性、和諧性),所以整體功能的實現其實就是人類美好生活壹定程度的完整實現。然而,人類美好生活與分支功能之間的關系則常常屬於既統壹又矛盾的關系。就人類美好生活與分支功能之間的關系也屬於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而言,它們之間本質上也保持著壹致性,因為分支功能從壹個側面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但是,分支功能正因為僅僅是從壹個側面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因而往往難以顧及其他側面(其他分支功能)的要求,甚至可能會與其他側面相矛盾,導致分支功能在從壹個側面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同時,常常伴隨著從其他側面妨礙人類美好生活完整實現的負作用。換句話說,當分支功能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手段的時候,即始終既有效地實現自己的應有功能又保持與其他分支功能相互協調的時候,它們便與人類美好生活保持壹致而不矛盾;當分支功能或多或少忽略了自己是服務於人類美好生活的手段的時候,即忽略了既必須有效履行自己的應有功能又必須與其他分支功能保持相互協調的時候,它們便與人類美好生活之間既統壹又矛盾。正是這種既統壹又矛盾的狀況,使社會發展常常處於張力之中。

不僅如此,人類美好生活與分支功能之間所存在的矛盾還常常是壹種悖論,從而使社會發展的張力常常處於壹種緊張狀態。因為對於特定的社會分支系統來說,或者對於參與特定的社會分支系統活動的人來說,常常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要充分顧及自己服務於人類美好生活的手段地位,因而充分顧及不傷害其他分支功能,往往需要對自己有效地履行自我系統的應有功能做出某種限制,在壹定程度上犧牲自我系統的應有功能,但是這樣壹來,勢必導致自我的應有功能不能充分有效地實現;如果要充分有效地實現自我系統的應有功能,則往往需要特別重視自我系統的應有功能,甚至將自我系統的應有功能看成是唯壹因而也是最終的行為目的,因而往往會或多或少地忽略其他的分支功能,從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人類美好生活的完整性,這樣,雖然可能在壹個側面(自我系統應有功能的側面)特別有助於促進人類的美好生活,但同時卻妨礙了社會其他分支功能的實現,妨礙了人類美好生活的完整實現。這種情況在近現代西方社會的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中特別典型地表現了出來。

近現代以來,西方社會的科學以及以科學為理論基礎的技術的發展,要比東方社會迅猛得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個原因:其壹,西方哲學使科學精神成為基本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著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而西方哲學則主要(不是唯壹)以科學精神決定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西方科學精神本質上肇始於古代希臘。早在古希臘自然哲學那裏,“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恩格斯,第164頁);後來,哲學雖然逐漸包含了真、善、美的研究,但是形而上學始終因自己屬於“科學之科學”而自豪;近代以來,從培根的《新工具》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在探討科學理性的認知問題。其二,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為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最為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是壹個按照“資本的邏輯”運行的社會,資本的邏輯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利潤和財富,因而研究認識能力、掌握自然規律成為近代社會以來最為重要的價值觀。其三,近代科學對於中世紀宗教的“反動”為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難以抵禦的道義支持。中世紀宗教對於近代科學萌芽的扼殺為人類歷史留下了沈痛的教訓,被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的伽利略、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使人類記憶憂新,因此,“科學研究活動作為純粹中立的事實完全可以超越價值,不允許對其設置任何‘禁區’”這種看法,似乎成為人類的***識。上述三個原因使科學取得了君臨其他壹切學科的地位,從而壹方面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十分有效地實現了自己的分支功能,另壹方面又使科學和技術產生了巨大的負作用,妨礙了其他分支功能的實現,從而也妨礙了人類美好生活的完整實現。毫無疑問,西方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從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的直接結果看,它們使人類更好地認識了自然規律,更多地獲取了物質財富;從其間接結果看,科學和技術的顯赫地位以及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側面“幫助”,使科學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成為西方人理解世界和組織社會的路徑,既使人類更為客觀地理解了世界,又使社會因理性化的組織變得更為高效。因此,科學和技術有效地實現了自己的分支功能,從壹個側面促進了人類的美好生活。但是,西方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產生價值的同時又衍生出了負價值。從其直接結果看,對自然認識能力的空前強大導致了人類互相征服能力的空間強大,大規模的戰爭時刻威脅著人類自己,特別是對自然的無情拷問,使自然資源被殘酷掠奪,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從其間接結果看,原本春花秋月、鳥語花香的客觀世界變成了冷冰冰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世界,原本熱情洋溢、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變成了失去情感的程序化、標準化的社會,甚至真實的人也成為僅僅精於計算的理性人(經濟人)。

近現代以來,西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要比東方社會迅猛得多。之所以如此,也有很多原因,諸如“資本的邏輯”的推動、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運用等等。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也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到西方經濟學的各種實證理論,逐漸為人們提供了壹個“理想的、邏輯壹致的客觀經濟模型”。從理想性來看,實證經濟學在假設人的自利動機時排除了實際存在的其他壹切動機(特別是倫理動機),在假設完全的市場競爭時排除了實際存在的壟斷和半壟斷狀態,在假設完全信息時排除了實際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對稱狀況,在假設充分就業時排除了實際存在的經常性的就業不足,因而它實質上是壹種理想的經濟模型。從邏輯壹致性來看,在實證經濟學的理論中,導致財富增長的局部或壹般均衡依賴於“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依賴於自由的市場競爭,自由的市場競爭依賴於經濟人的假設,這幾種依賴關系在邏輯上必然聯系、高度壹致。從客觀性來看,亞當·斯密以及後來的實證經濟學以“看不見的手”為理論核心,而這只“看不見的手”並非主觀臆想,其實質是壹種“客觀的”市場價格調節機制。這壹經濟模型排除了經濟活動中壹系列非利益的動機,但正因為如此它才更深刻、更純粹地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的本質,因而才有效地促進了資源的配置,提高了經濟效率,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壹句話,更好地從壹個側面促進了人類的美好生活。正如阿馬蒂亞·森在評論實證經濟學家時所說的:“也許,作為個人,經濟學家會表現出得體的友善,但在經濟學模型中,他們卻假設人類的行為動機是單純的、簡單的和固執的,以保證其模型不會被友善或道德情操等因素所幹擾”(森,第7頁)。同時,這壹經濟模型也正因為排除了經濟活動中壹系列非利益的動機,特別是排除了經濟行為人的倫理動機,因而在促進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又導致了道德貧困,特別是導致了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財富分配平等的失衡,妨礙了倫理系統分支功能的實現,妨礙了人類美好生活的完整實現。其實,後來的福利經濟學就是針對平等失衡引起的社會危機而提出來的規範經濟學理論。

近現代西方社會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衍生的價值和負價值,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合理對待社會發展的張力的重要性。那麽,如何才能合理對待社會發展的張力呢?

第壹,必須排除消除張力狀態的幻想。所謂消除張力狀態,就是或者通過張力壹端克服(或相對克服)另壹端的形式,或者通過張力兩端進入均衡(完全平衡)狀態的形式,使張力狀態變為無張力狀態。其實,這兩種狀態都是幻想。張力壹端克服(或相對克服)另壹端的形式是壹種主觀上不應該采用的形式。例如,在人類美好生活與科學以及技術之間,我們不可能設想人類的美好生活可以沒有科學以及技術,更不可能設想科學可以完全無視人類的美好生活而有價值意義;再如,在效率與平等之間,不可能設想人類的美好生活是壹種只講效率卻忽視平等的生活,也不可能設想這種美好生活是壹種只講平等而完全沒有效率的生活。張力兩端進入均衡狀態的形式則是壹種客觀上不可能采用的形式。其實,在社會發展的種種張力面前,例如在效率與平等方面,無數政治家們和理論家們都曾經而且正在尋找各種完全平衡的解決辦法,但是都沒有找到這樣的辦法。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認為效率與平等之間的抉擇是最大的社會經濟抉擇,但是他說:“我們無法在保留市場效率這塊蛋糕的同時又平等地分享它。”(Okun,p.2)福利經濟學家們為平衡效率與平等而絞盡腦汁,或主張效率優先,或主張平等優先,或主張同時兼顧效率與平等,最終同樣找不到完全平衡二者的辦法。國內有論著將福利經濟學的困境歸結於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局限,這壹歸結雖然有某種道理,但卻不意味著社會主義能夠找到使二者均衡的辦法。由此可見,社會發展不可能處於無張力狀態。我們只能在承認張力始終存在的基礎上,使這種張力成為合乎倫理的張力;確立“倫理張力”應是處理社會發展張力的最佳選擇。

第二,努力確立社會發展的倫理張力。這就是設定壹個道德界限:只要張力兩端的拉拽在這壹界限之內,就將其視為合乎道德的張力;壹旦張力兩端的拉拽超越了這壹界限,我們就將其視為不合乎道德的張力。設定這壹道德界限,使社會發展的張力成為倫理張力,必須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壹是在社會發展的最終意義上確立張力兩端必須***同遵循的基礎;二是在社會發展具體階段的意義上確定張力兩端相互拉拽的合理界限。其中,前壹種意義比後壹種意義更為根本,後者與前者相矛盾時必須服從前者。

首先,必須在社會發展的最終意義上確定張力兩端必須***同遵循的基礎。前述表明,社會發展的張力的兩端都有價值,並且壹旦某壹端的價值增至某壹界限,又會衍生出某種負價值,而且其價值越大往往負價值也就越大。然而,社會發展的張力的兩端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或負價值,最終的判斷標準只能是人類的美好生活。因此,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意義來看,社會發展張力的兩端無論如何進行拉拽,最終都不能超越人類美好生活這壹根本要求,不能從整體上有損於人類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說,其妨礙人類美好生活的負作用決不能超過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作用。因此,在社會發展最終的意義上,應該將人類的美好生活(“生活的邏輯”)作為社會發展的張力的兩端必須***同遵循的基礎。如果說西方福利經濟學不能最終解決效率與平等的矛盾,那決不是因為它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學不能找到效率與平等的均衡狀態,而是因為它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學始終遵循的是“資本的邏輯”。

其次,必須在社會發展具體階段的意義上確立張力兩端相互拉拽的合理界限。在社會發展具體階段的意義上,往往會出現需要對社會發展張力某壹端進行限制而對另壹端進行鼓勵的情況。造成這壹現象的原因在於:社會總是在張力狀態中發展;在某壹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上,社會發展的張力常常過分傾向於壹端或者另壹端,因而社會應該在壹定程度上限制壹端而鼓勵另壹端。例如,中國剛剛步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由於計劃經濟年代過分重視平等卻忽視了效率,因此就必須更為重視效率;反之,如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因而平等問題又逐漸凸顯出來。但是,社會在發展的具體階段上限制或鼓勵張力的某壹端時,其限制或鼓勵並非毫無節制,而是必須限於合理的界限或者說合乎道德的界限。那麽,如何確立這壹界限呢?為此必須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入手。所謂質的方面,就是張力某壹端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犧牲必須真正有利於張力另壹端的發展,例如在效率與平等的關系之間,效率以壹定程度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犧牲必須真正有利於平等,反之,平等以壹定程度受到的限制或做出的犧牲必須真正有利於效率。所謂量的方面,就是張力某壹端的犧牲必須以不從根本上影響此壹端的發展為界限,或者說始終使這壹端的犧牲保持在量變的範圍之內,不能引起質變。例如,在效率與平等的關系之間,逐步提高效率時不能引起大多數社會成員的不滿、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即將分配差距控制在能夠保持社會穩定的範圍內),反之,逐步促進平等時不能妨礙效率的繼續增長(即將平等控制在遠離平均主義的範圍內)。

總之,面對社會發展的張力,我們必須將張力兩端之間的關系最終奠定在人類美好生活的基礎上,奠定在“生活的邏輯”的基礎上,並在社會發展的具體階段中,堅持社會發展張力兩端之間的合乎道德的界限,從而建立社會發展的倫理張力。

/sktuanti/yanjiuhui/yanjiuhui.htm

中國傳統道德對社會發展的人文意義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北京禮儀專修學院網 點擊數:4845 更新時間:2008-5-15 17:55:59

傳統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承續,古代道德文化是現代道德文化的源頭;現代道德文化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的開發與轉化,傳統道德文化具有開發與轉化的必要與可能。1990年起,我們在中國進行了壹場規模較大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開發與轉化的實踐,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研究與教育的實驗研究。10余年的歷史證明,對傳統道德文化的開發與轉化,對現代道德文化的生成與發展既具理論意義,又具實踐意義。

壹、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開發與轉化的可能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屬於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倫理道德學說為主幹的儒家倫理型文化。對中國傳統道德

/s?lm=0&si=&rn=10&tn=cobar_pg&ie=gb2312&ct=0&wd=%C2%D7%C0%ED%B3%E5%CD%BB%B6%D4%C9%E7%BB%E1%B7%A2%D5%B9%B5%C4%D2%E2%D2%E5&pn=10&ver=0&cl=3&uim=0&usm=0

  • 上一篇:強悍無需理由 理光三防相機WG-20評測
  • 下一篇:電腦txt閱讀器的軟件屬性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