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新都寶光寺的傳說

新都寶光寺的傳說

zt

北宋仁宗時,貝州之王則率領彌勒教徒叛亂。

南宋及元代之白蓮教亦混入彌勒教,假借彌勒下生之名謀反。

體現彌勒下生信仰的造像為彌勒佛像。

彌勒佛像呈如來佛裝像,與釋迦牟尼像相似,即著通肩或袒右肩大衣,手壹般結說法印,呈正跏趺坐。

彌勒佛像壹般出現在大雄寶殿的(豎)三世佛組合中,即:未來佛彌勒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佛燃燈佛(或迦葉佛)。

彌勒佛也有單體受供養的,如北魏獻文帝時,鑿造大同雲岡第十三窟彌勒洞,安置16米高之倚像,遷都洛陽後,又造龍門石窟,內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間所造之大小彌勒佛像數百尊。

此外,山東歷城黃石崖、千佛山亦有許多北朝所造彌勒像。

最有名的彌勒佛像則數浙江新昌石佛寺的彌勒像,高達50多米,四川樂山大佛更高至62米,雄居世界榜首。

單體供奉的彌勒佛像通常呈善跏趺坐,雙膝並屈,雙足著地,手撫雙膝或結說法印。

彌勒化身信仰與大肚彌勒像佛、菩薩都不是普通人類身體,也沒有性別,人類是看不見的。

只有佛、菩薩之間才能互相看見。

佛、菩薩為了超度六道生靈,必須變成化身(以人類或動物肉體形象)展現在眾生面前。

自唐開元以後,由於阿彌陀經之譯出,彌勒信仰每況愈下,(阿)彌陀信仰日漸成為凈土信仰的主流,佛徒大都願死後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在人們信仰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五代十國時出現了自稱彌勒化身而又不造反的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改變了彌勒的形象、身份和功能,成為完全中國化的彌勒。

布袋和尚姓名不詳,自稱契此,系唐末五代後梁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長汀村人,故又號 “長汀子”,後出家於奉化嶽林寺。

據《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等典籍的記載,契此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

他常用竹杖挑著個大布袋,面帶笑容,四處化緣,故人稱“布袋和尚”。

契此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與人言吉兇,十分“靈驗”。

他又是壹個天氣預報專家,“天將雨,即著濕布鞋。

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為驗”。

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得來的什物壹古腦兒傾倒在地,叫圍觀的人群觀看。

契此的瘋顛行為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因而名噪壹時。

梁貞明二年(916,壹說貞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來到奉化嶽林寺東廊下,端坐在壹塊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逝。

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胖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隨後,人們把他的肉身安葬在城北封山(即今錦屏山)的中塔禪院。

契此坐化後,據說其他州縣又有人看見他負布袋而行。

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為契此賜號曰“定應大師”。

北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住持曇振募捐建閣於寺後,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像於閣內,宋徽宗賜閣名曰“崇寧”,天下寺院供奉布袋和尚像肇始於此。

因為嶽林寺既是契此的出家地又是契此的圓寂地,遂成為彌勒道場。

隨著布袋和尚為彌勒化身說的流傳,後來,壹般寺院也在天王殿的中央設立布袋彌勒像。

布袋彌勒像肥頭大耳,滿臉笑容,露胸袒腹,故民間稱之為“大肚彌勒”。

我國著名佛學專家方立天先生指出:布袋彌勒信仰“普遍地適應了廣大民眾的心理需要”,布袋和尚“是中國融合思維的創造。

布袋可容各種雜物,象征包容萬物。

布袋和尚作為彌勒的化身,將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融為壹體,印度佛教出世觀念和中國傳統的入世觀念融為壹體,禪宗和凈土信仰融為壹體。

布袋和尚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追求———吉利、幸運、包容、慈善,又體現了佛教的神聖形象和濟世精神,因而它在佛寺中占有穩定而突出的地位是決非偶然的。”(《略論我國的彌勒信仰》)。

天王殿大肚彌勒楹聯以大肚彌勒為主尊的天王殿通常都懸掛有關大肚彌勒的楹聯,這些楹聯寓意深刻,蘊味無窮。

最常見的楹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古代和近代的高僧大德、文人仕宦,留下了大量題詠布袋和尚的楹聯,其中不乏充滿禪機的精品佳作。

例如:處世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四川峨眉山)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壹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

(四川新都寶光寺)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

  • 上一篇:劉強國是否在京東任職
  • 下一篇:買壹個3類商標要多少錢?第3類商標包括哪些類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